·1·第25届学术年会各专题会议总结(纪要)第一专题地球物理进展及前沿会议纪要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16篇,年刊录用篇数:16篇,年会做报告人数18人。本专题报告主要涉及五大学科领域中十一个方面的内容。包括地球深内部物理中的矿物物理;地震学中的波形有限频反演与解释、地震精确定位、地震属性和南极地震台网建设等四个方面;地球动力学中的热柱与洋中脊的相互作用、金星地幔动力学和大陆漂移等三个方面、减灾防灾中的灾害预测、灾害预估以及救灾等三个方面;以及高性能GPU计算等。Ahrens介绍了核幔边界附近的后钙钛矿相变以及超低速层的矿物研究进展。赵里介绍了波形有限频反演与解释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等相关问题。王伟涛介绍了远震精确定位的方法。并用于2006年的文安地震,重新定位后的结果显示,文安地震可能发生在地壳高速层到低速层的过渡带中。曾祥方介绍了通过远震精定位发现汶川破裂带北端有浅震发生的过程。郑勇介绍了利用了我国最近在南极所布地震测线的情况。地球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包括金星表面更新、金星地幔对流和金星热演化的研究等。万伟介绍他对大陆漂移动力源的猜想,不具有科学价值。地震灾害方法面,林春介绍了超宽带电磁探测方法发现后掩埋物方面的研究、裴顺平介绍汶川地震后发现Q值增加的研究、邓凯介绍的紫坪坝水库水位变化对汶川地区库仑应力变化的数值模拟结果、方盛明介绍了孕震环境探测方面的研究、王晓青介绍了水训地震风险评估方法及其软件系统。Yuen和董廷星介绍了GPU计算方面的有关问题。总体而言,本次报告主要介绍原有成果,新的学术观点不多。但是,通过介绍和讨论,大家认为在地球身内部物理、地震精确定位、行星动力学、地震预测与风险评估、城市救灾和GPU计算等方面有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的必要。这基本上达到本专题介绍地球物理的进展与前沿的目的。本专题主要对国际国内地球物理的发展现状、前沿课题进行综述分析和评议;介绍学科交叉产生的新成果、新观测技术带来的重要研究进展。是一个多学科科学家们交流的平台,应继续做好。第二专题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总结本次大会“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专题共收到论文86篇,年刊登录84篇,年会上报告22篇,张贴报告2篇。大会交流论文主要涉及地震波理论、噪声衰减方法、提高分辨率方法、地震数据一致性处理方法、偏移成像方法等方面内容,具体主要成果为:在地震波理论研究方面,基于双孔双相波动理论与局域渗流理论,推导出了自仿射分形双孔岩石中的地震波传播方程,分析了不同频率的弹性波频散与衰减现象;采用解析方法,证明了软地层井孔横波首至是倏逝波-不均匀波;以灰岩出露区检波器与灰岩耦合效应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检波器耦合理论模型并对耦合介质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在噪声衰减方法研究方面,对高勘探程度区的二次采集干扰特征进行了较系统分析和总结;分析了压制自由表面相关多次波的自适应相减方法;对比分析了压制自由表面多次波的SRME与MPI方法;研究了f-x域鬼波参数估计方法;研究了基于维纳滤波的50Hz干扰去噪方法;对渤海湾某区多次波的进行了分析和处理,形成了适合于该区多次波衰减技术流程。在提高分辨率方法研究方面,剖析了地震分辨力与信噪比之间的关系;研究了快速估计反射系数·2·的L1范数优化算法;研究了提高分辨率的点谱方法。在地震资料一致性处理等方法研究方面,研究了基于自适应波数域滤波的采集脚印压制方法;总结了地震资料振幅保真处理技术;采用了伪多道判别准则,发展了一种基于角度约束的地表一致性时变常相位校正方法。在偏移成像方法研究方面,研究了波动方程地震数据映射方法、基于照明分析的保幅偏移方法、真振幅高斯波束共角度偏移方法、基于任意广角波动方程的频—空域深度偏移方法;研究形成了共偏移距域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发展了纵波和转换波偏移及联合速度分析方法。大会报告人准备充分,会议气氛活跃,成果丰富,取得了较好效果。报告中研究生人数占到了一半以上,表明地球物理研究事业蓬勃发展、后继有人。建议今后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加强地震数据保幅处理方法和叠前成像方法研究。第三专题储层描述与开发地球物理总结本次大会“储层描述与开发地球物理”专题共收到论文102篇,年刊登录102篇,年会上报告26篇,会议张贴报告2篇。大会交流论文主要涉及面向储层的地震资料精细处理、属性分析研究与储层预测、流体识别、井筒地球物理方法研究等方面内容,具体主要成果为:在面向储层的地震资料精细处理方面,研究了针对剩余振幅、剩余相位和信噪比问题提出的面向流体识别的叠前道集特殊处理方法;研究了针对含有空间假频的不规则地震数据采用预测滤波插值的重建方法;研究了基于奇异值分解理论频域特征图像法压制随机噪声方法;研究了提高叠加资料信噪比的基于惠更斯原理不等权叠加方法;进行了线性回归多属性变换的褶积算子应用研究;进行了VSP波前传播时间与地面地震偏移剖面时间的关系研究;研究了第二代Curvelet变换压制面波噪音的方法。在属性分析研究与储层预测方面,研究了基于叠前地震资料的Q值估算方法;进行了零偏VSP反演Q值质心频率法及影响因素研究;研究了基于流形的地震属性特征提取方法、基于模型的最优化AVO反演方法;分析了基于褶积模型的地震振幅意义;研究了相带控制克里金估计过程的相控建模方法;开展了瞬时相位的局部复杂度属性研究及应用;进行了弹性参数反演的储层含油气性预测应用研究、叠前波阻抗反演技术应用研究、地震沉积学方法在浊积扇体形态刻画和储层预测中的应用以及地震信息驱动的确定性建模方法研究。在流体识别方法方面,研究了方位各向异性介质中PP波和PS波弹性波阻抗流体指示因子;研究了基于角道集剖面组合的流体识别因子及基于频率差异的流体识别因子的扩展流体识别因子构建方法;研究了基于微分等效介质理论的干岩石模量比计算的解析公式及应用。在井筒地球物理方法研究方面,研究了裂缝孔隙度参数的求取及标定方法;进行了基于Krief模型、Nur模型、Pride模型的Biot-Gassmann模拟与分析。分析了岩石物理建模中几种常见的骨架模型的精度;进行了粘声介质的VSP正演模拟和各向异性地层井孔偶极声场的三维有限差分数值模拟研究。大会报告人精心准备,认真演讲,会议学术氛围浓厚,既有理论成果又有应用成果,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报告中研究生人数占到了一半以上。建议今后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加强储层预测和流体识别的机理研究。·3·第四专题固体勘查地球物理纪要提交会议论文21篇,年刊录用21篇,年会报告10人。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本专题共有21篇论文,其中5篇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的应用研究,17篇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的数据处理方法技术研究。1.应用方面主要介绍了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在矿产资源勘查中的主要成果,论文介绍了反射地震、重力和磁力综合勘查技术在深部地质找矿取得的初步成果,同时介绍了相位激电方法在浅覆盖地区开展电法扫面工作的实践成果,已作为1/5万矿调的手段首次应用于大面积矿产地质调查。2.重磁数据处理方法技术方面(4篇)介绍了似二度多边形界面重磁联合反演方法,探讨了小子域滤波的改进方法,介绍了航磁数据线性特征增强滤波方法,实现了航磁数据的“串珠”走样现象消除,改善了图像质量。3.电磁数据处理方法技术集中在干扰场的处理方法(3篇)、正演模拟(3篇)和反演研究三方面。电磁数据解释方面有3篇。分别为:1)主要总结了频率域航空电磁法、大地电磁测深法的干扰噪声的识别与压制方法;2)探讨了钻孔雷达探矿、任意形态椭球体中梯激电异常、二维地形下瞬变电磁的数值模拟;3)研究了航空电磁快速反演方法;4)提出了直流电法中梯断面成像方法,进一步分析了歧离带变化率法在联合剖面数据解释中应用,探讨了固定源测深定量解释方法。4.地震法方面(2篇)介绍了金属矿地震正演模拟与成像技术研究成果,另外还介绍了一种改进的剩余静校正方法:模拟退火一步法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1.深部地球物理勘查是固体勘查地球物理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将成为本领域的研究热点;2.提出了直流电法的中梯断面成像方法,认为通过多种供电极位置的观测,增加梯度剖面观测数据,进而作二维反演,获得中梯断面图像,可提高找矿的指导作用。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1.发展深部地球物理勘查的理论和技术方法,扩大深部地球物理勘查的应用,提高深部地质找矿的能力,确保能够立足国内保障我国矿产资源的需求;2.建议进一步完善重磁反演技术,重视实用化三维反演技术的研究。同时加快重磁梯度勘查技术的发展,提高地质找矿的效果。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1.要继续发扬节约办会的优良传统,组织好学会的学术交流工作;2.要进一步吸引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参加学术交流,加强在科研和生产一线会员的互动交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到地球物理勘查的实践,进而推动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其中可在年会的召开时间安排上考虑到生产一线人员的便利。3.加强对各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工作的指导。第五专题工程、环境、城市与矿山地球物理纪要提交论文31篇数,年刊录用30篇,年会报告17人。·4·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论文涉及新的方法技术五篇,包括地震超前预报、电阻率成像、地震面波成像等三方面;新技术应用五篇,包括地震CT、电磁法CT、电阻率跨孔成像等应用。其他20篇是应用性文章;硕士、博士研究生发言5人,其中比较好的论文和学生有3名,王刚(南京大学)的二维孔间电阻率成像中的三维钻孔效应,林金鑫(浙江大学)的良渚古城外古水系地球物理调查研究,凌成鹏(南京大学)的基于ERT的生物反应器中生活垃圾的电阻率时空变化,上述三篇评为学生优秀论文。参加听会的近60人。今年提交和报告的论文水平较去年明显提高,注重地球物理方法科学严谨和创新。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工程中的成像技术成为工程物探方法主流,包括地震CT成像,TST隧道超前预报成像技术、电阻率成像技术、地震面波成像技术等文章占总论文的1/3。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工程物探中迫切需要高分辨、深探测能力强的软硬件一体化技术与设备。目前的物探技术的探测深度D与分辨尺度S的比值约为D/S≈10-20,实际的工程需求是D/S≈50-100,还有很大的差距。如城市地下、堤坝隐患探测等工程检测有迫切需求,建议加强支持力度。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1.学会的会刊最好由每篇一页增加到2页,论文中最好允许1-2幅插图。2.专题报告会中应该允许专题召集人安排特邀报告,30-40分钟。第六专题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总结提交会议论文36篇,年刊录用36篇,年会做报告21人。专题报告主要内容涉及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地壳结构、地震的发生过程和危险性评估朱守彪利用粘弹性接触模型对汶川地震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用应力场变化特征对汶川地震孕育、发生进行了解释。郑亮等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水库蓄水对地震危险性的影响,与以往不同的是他们考虑了地形因素的影响。王康等利用地震纪录对1933年叠西地震的震源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地震以右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分量。夏少红等在P波层析成像中加入了不同震源深度的PmP震相,明显地改变了下地壳的分辨率,表明天然地震后续PmP震相在地壳高精度成像中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2.核幔边界起伏、物性和地幔柱陈建业等利用该耦合方法模拟了“地幔柱作用下地表隆升”和“俯冲板块与地幔相互作用”的地质过程.新的结果显示单纯将岩石圈视为弹性,岩石圈在地幔柱作用下不足以产生实际的地表变形;解耦程度对地幔柱作用下地表隆升的形态具有重要影响;并且“地幔风”的拖曳力会导致俯冲板块弯曲.吴文波等经过计算发现假如PcP波的强度异常是由下地幔引起的,那么D的速度异常应当是一个次要的因素,而CMB的起伏则是一个非常有可能的机制。王曙光等从成核率理论出发,对晶面成核情形的成核动力学方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利用相变动力学实验数据对成核率参数进行初步约束及判断成核率数据资料质量的方法。黄金水用有限元方法详细研究了地幔底部粘性变化和密度分层变化对地幔热柱夹带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幔热柱越大,夹带能力越强。·5·3.地震、海啸的数值模拟景慧敏等利用有限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