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6.1聚落的形成★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及其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了解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2.使学生学会分析乡村和城市起源的条件,知道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3.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知道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并由此及彼,掌握地理问题的分析方法。4.树立忧患意识,村落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做到与地理环境的统一,做到可持续发展。★教学内容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联系紧密,在人文地理学中,聚落也被称为人口的文化景观。它是人类的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作为人文环境的聚落,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肯定受到风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与作用。例如,西方乡村聚落景观与东方不同,同属工业社会的西欧与北美,其城市景观也不相同。城市聚落的形成主要牵涉到古文明和古城市的形成,现在古城市基本上已经衰落,甚至早已灭亡。因而聚落的形成是本节的重点,在讲述该内容时主要联系书本将基本内容跟学生陈述清楚,之后引用一些案例,让学生一起分析这些典型案例的形成,采用开放性研究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体会研究的快乐!★教学重点聚落的概念、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形成★教学难点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方法、研究性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教学对象分析高流中学是一所普通高中,这届高一学生虽然很好学,但基础很差,尤其是地理,在初中几乎就等于没学过。对于学生的这种特点,在教学中应抓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同时尽量贴近课本、贴近生活,让学生真正想去学好地理学科,为他们以后的选科作准备。★教学媒体设施阐述高流中学多媒体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可以说我校走在新沂电化教学的前列。每个办公室配备电脑,通过校园网实现资源共享,在任何一个多媒体教室都能调用制作好的课件进行教学.2★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我们知道不同地方的房子是可能不一样的。如南方地区房屋多尖顶,西北地区房屋多为平顶;某些地区为方形房屋为主,而某些地方却拥有大量圆形的房屋。这说明什么问题呢?(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新课讲授6.l聚落的形成一、聚落的概念与分类【思考】你家的住房是否属于聚落的一部分吗?学校的教室呢?新沂市有近100万人,而上海市则超过1000万人,它们都是聚落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聚落图片。【投影—聚落图片欣赏】一组聚落图片·聚落就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学生活动1】乡村与城市的差别乡村城市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规模较小较大联系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一般都把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类.【过渡】这一系列的聚落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呢?二、乡村的形成1乡村的形成过程【教师讲述】·人类聚居的本性和需求。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在人类早期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人们发现共同生活在一起,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开展互助合作,更好地实现防御、繁衍、获取资源等方面的目的,由此形成聚居。人类聚居的发展是和人类生存进化分不开的,是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并在竞争中取得胜利3的结果。从穴居野外到筑室成居,人类经历了百万年的漫长过程。·乡村形成的历史条件。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第一次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相分离,人类开始定居,出现乡村聚落。此时已经由迁移农业过渡到定居农业。最初的村落是临时的、移动的,可以随时变更的。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进,人类逐渐在某地定居下来,形成了固定的、集团式的聚居形式。人类出现人类聚居的本性和需求聚居分散的乡村聚落定居【投影—乡村聚落图片欣赏】2.村落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村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村落的形态各异,不管是带状村落,还是多边形状的村落,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过渡】在定居的过程中,各种村落相继形成,各个地区村落的形态各异。当我们外出游玩时,你是否会注意到某些村落的形态呢?【学生活动2――探究式讨论学习】各组根据所提供的案例展开分析讨论,说说对案例中聚落形成的看法(原因解释),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村落?小组设计出你们认为很合理的乡村聚落模式。讨论材料一:图6.2和6.3及书本相关文字。讨论题(1)观察两图的村落有什么不同,与周围环境有什么关系?(2)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聚落?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圆形或不规则多边形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带状讨论材料二:浙江省楠溪江中游大多数村落“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学生根据材料回答)说明:分发给学生文字资料,展示图片投影,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层层递进,得出结论。讨论题(1)该地村落“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布局的自然因素是什么?(2)该地村落“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布局的人为因素有哪些?(文字资料)枫林,因村南前山遍布枫香树而得名。地处楠溪江中游东岸,距县城40公里,文人辈出,文化发达,素称东瓯名镇。村落原为柯、苏、赖、木等氏所居,北宋崇宁五年(1106),徐氏八世祖公仪从屿北入赘柯门。不久柯氏遭火灾,家道中落,而徐始祖考妣尚祖德,广积产业,在此地逐渐繁衍,遂独为徐姓所居,至清已有炊烟千余户,丁壮数千人。枫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依风水学说,村落布局属“新月带星”格,民居根据自然地形,呈新月状而建,村落内古井、池塘星罗棋布,达60处之多,是谓“星”。这样的选址和布局,4使村子的东、西、北三面都有山环抱,冬季不受寒风侵袭,夏季季风循河谷北上。“腰带水”使村子位于弯弯曲曲河流的沉积而避开冲涮岸,解决了村落的防洪问题。背山面水是建筑选址的基本格局。村落或城镇在山与水的环抱之下,各自然要素的最佳组合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这便是风水说中认为“有生气”的地方。一般而言,理想的风水宝地最好是马蹄形的,三面有山环抱,风水穴位于主峰的山脚下,山势走向呈某种吉祥动物的态势,穴前有一片邻水的开阔地,河流溪水似金带环抱,穴地本身干燥高爽,方位自然是朝阳——不难想象,具备这样一种条件的自然环境,对人的生存来说当然是十分理想的。村落建筑平面呈新月形,在村落北侧,金钩形的狮溪在村东头被引入“魁星塘”后,分三条平行水圳由东而贯穿全村。街道有三,均为东西走向。巷道有十,均为南北走向。一条鹅卵石砌成的城墙绕住宅一周,设12处城墙门为出入口,形成一个宗族自然村落。村内设水塘7处,分布在村中和村南二条水圳上,浦亭街坎下设7眼小水塘,成一字形排列。现村落保存着数量可观的明清及民国建筑,占现有民居建筑总面积的50%。建筑种类有民居、宗祠、殿宇、亭、纪念性建筑、古桥、古井等。单体建筑平面有一字形、H形、口字型、日字型等式,有明显的中轴。这些建筑布局合理,结构严密精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2000年列为浙江省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参观了浙江省楠溪江的古村落,你的感受如何?你心目中的理想村落是什么样的?【过渡】不管怎样,心目中的村落应该符合人地和谐的观念,而现阶段我国开发了一个又一个古村落,我们心目中的古村落也正在逐步地变化。村落的出现是伴随着人口的聚居逐渐形成的,村落的人口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下一步会形成什么?三、城市的起源1.城市起源的条件【教师讲述】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市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生产方式是制约城市形成发展的根本因素。城市起源的条件是多方面的,一般为两个最基本的历史条件: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和劳动分工。(1)对于农业技术的创新是城市出现的物质基础,理解的关键是剩余产品;(2)对于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理解的关键是商品交换。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相分离,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城市才随之产生。52.世界第一批城市的出现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是人类古文明兴起的地区,也就是早期农业生产发达的地区。农业的发展,使一些人得以从事工商、军事、文化、政治等活动,而这些非农活动是城市显著的特色和根本的标志。农业发展需要一定的自然基础,例如气候温暖、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等。而满足这些条件的最理想地段是中纬度临近大河沿岸地带。现代考古学发现,世界早期的重要城市,一般都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但遗憾的是,很多古城都只能在图片上、书本上去欣赏了。【学生活动3――分组比较讨论】正面材料: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商丘作为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一直没有中断。古城商丘是我国商朝的都城,其历史悠久,虽然是座古城,但由于发展得当,商丘凭着自己与“商”的不解之缘,依托黄金枢纽的地理位置,必将成为崛起于中原的一座现代化商贸城。反面材料:某些古代城市(古巴比伦、印度河畔的摩亨佐·达罗、我国新疆的楼兰地区)今天都已经成了一片废墟。(学生根据讨论材料分析思考问题)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曾经使大多数古代城市文明沦于衰亡。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因此成为荒芜的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恩格斯告诉我们,人类曾经在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的地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文明。可是人类在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中,毁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同时也使古文明在那些地区消失。再古老的文明,没有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终究有一天会走向衰落,进而灭亡。面对这么多的事例,我们应该有所触动。【总结】乡村也好,城市也好,它们都是聚落,都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聚落,聚落的发展也离不开人们。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家园会更美好!四、随堂集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