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教学设计地球的宇宙环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地理专题讲座(二)地球的宇宙环境考纲要求(1)地球是宇宙中一个天体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2)日地关系太阳系概况,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3)地球自转与公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四季的形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形成。(4)宇宙探测的意义。宇宙探测的现状。主干知识分析1.了解宇宙中的天体系统层次及地球的位置。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而形成许多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按大小规模和包含的关系分成不同的级别和层次。同学应注意掌握天体系统结构表并通过其来分析与天体系统有关的问题。2.关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问题这一内容比较好地反映了地球与其宇宙环境的关系。分析这一问题时,比较侧重分析地球本身的条件,除了地球本身的条件,宇宙环境对地球上生命现象的出现,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材从宇宙环境和地球本身两个方面,来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分三点说明宇宙环境有利于地球上生命的出现;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以及地球的体积、质量、内部物质运动等方面分析了地球自身的原因。需要说明的是,生命的起源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许多学科领域。我们要注意与其他学科如政治、历史、生物的综合。3.对太阳与地球的关系的理解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没有太阳就没有地球上的—切,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中,有大气、水、生物等要素,这些要素本身和要素之间是在不断变化的,其根本动力就是太阳辐射。从能量的角度看问题,自然地理环境中大多数运动和变化,本质上就是太阳能如何分配、再分配和转移。因此,太阳辐射是太阳对地球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贡献。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其一是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其二是太阳辐射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这一知识与第二单元《大气的热状况》一节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应引起注意。太阳辐射体现了日地关系的一个方面。4.人类对宇宙的探索2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离不开航天技术的发展。因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要以航天技术的发展为背景资料。伴随着“神州五号”的成功返回,以及“神州六号”的发射准备,宇宙的探测与开发,成为时政热点,这里也存在一个与其他学科的综合问题。因此对于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有关的物理、历史、时事政治等知识要注意进行联系。5.理解地球运动的物理特征----自转方向、周期、速度。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在不停地旋转着,它自转一周360°,所需时间是23时56分4秒,这叫做一个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若以太阳为参照物,则时间是24小时,这叫做一个太阳日。也就是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显然,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长出3分钟56秒。地球的自转速度分为角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指地表某一点随地球自转单位时间内在空间上移动的角度。而线速度指地表某一点随地球自转在单位时间内空间上向前移动的距离。由于地球上的所有点都是以地轴为圆心在转动,而每一个圆都是360°,所以,除极点外,在地球上任何地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由于地球上纬线圈(即自转圆周)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使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也从赤道向两极减小。赤道处纬线圈最长,自转线速度最快,每小时旋转1670千米;南北纬60°地球自转线速度约减小为赤道处的一半(注意不是南北纬45°处,这一点经常反映在题目中,要记住),南北极点既无线速度,也无角速度。6.与地球自转相关的知识点。关于昼夜的相关问题。应理解昼夜产生、昼夜更替、昼夜长短的产生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是产生昼夜的原因;由于地球的自转,使得昼夜在地球表面不断更替,可见,昼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自转;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昼夜长短的不同,因此昼夜长短的产生原因是地球的公转。在同一时间里,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于是存在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要学会如何判断晨昏线,首先晨昏线与太阳光线是垂直关系,可以通过判断太阳光线来判断晨昏线。再考虑地球自转,由白天进入黑夜的即为昏线,反之为晨线。关于地转偏向力的问题。由于地球的自转,使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了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只有沿赤道运行的物体无偏向。在这里要注意,地转偏向力指的是在地表向前运动的物体本身所表现出的偏向,所以,向左偏或向右偏指的也是运动物体本身的左右,即观测者面对运动物体的去向。而不是面对图的左右。关于自转偏向力产生的原因不必作为重点或难点学习,但对自转偏向力产生的影响要知道。地转偏向力对大气的运动、大洋中的洋流、陆地上的河流都有明显的影响,对地表热量与水分的输送交换,对全球热量与水量的平衡都有巨大的影响。这是地理学科内的知识综合点,要引起重视。7.黄赤交角的有关问题。黄赤交角的产生原因要注意两点。一是地球在公转时,总是斜着身子绕太阳转,即地轴与黄道(地球公转轨道)之间不垂直,而是有一个小于90°的夹角。使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产生了一个23°26′的夹角,即黄赤交角。二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任何地点地轴的倾斜方向都保持不变。使黄赤交角始终存在。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是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理解这一知识,可用地球公转图与黄赤交角图结合起来理解,要注意读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8.与地球公转运动相关的知识点关于太阳高度角的有关知识应理解,为了便于比较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一般以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为准。正午太阳高度虽然每天都在变化着。但其空间分布却是很有规律的。由于地表是个球面,所以在任何季节任何时候,正午太阳高度都从直射点纬度向两侧递减,这里与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密切联系,因此首先要弄明白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掌握这一知识要注意时间(节气)、直射点的位置和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三个问题。如春分日3(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向北移动;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向南移动;5月1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向北移动等。太阳高度的计算: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90°—某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记住不同时间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再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算出所求地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即可算出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也与直射点有关,如: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南半球昼最短。从时间上说,全年只有春、秋分日全球各处昼夜等长。从地区上说,赤道全年昼夜等长,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直射,南、北极圈之内有极昼、极夜现象。南、北回归线到南、北极圈之间的地带只能见到阳光斜射现象。四季与五带:天文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就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气候四季:现在北温带许多国家,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6、7、8三个月划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为秋季;3、1、2三个月划为冬季。这属气候四季。五带:五带划分的重要标志是有无直射和极昼、极夜现象(见下表)。分布范围阳光直射情况极昼极夜情况北寒带北极圈至北极点无有北温带北回归线至北极圈无无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无南温带南回归线至南极圈无无南寒带南极圈至南极点无有范例分析[例题1](2001年广东、河南卷)2001年4月15日,太阳出现特大耀斑爆发A.爆发后两三天内,短波通讯受到强烈干扰B.使到达地球的可见光增强,紫外线有所减少C.爆发几分钟后极光变得格外绚丽多彩D.对人造卫星的运行没有影响分析:本题考查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对地球气候的影响;(2)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引起电离层的扰动,在电离层传播的短波无线电信号会被部分或全部吸收,从而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3)对地球磁场的影响。本题难点在于耀斑爆发时使太阳辐射增强的波段主要在紫外光区,B项紫外线有所减少是错误的。答案:A[例题2]读“太阳照射图”回答:4(1)此时北半球的节气是______。(2)在图上用斜线表示夜半球。(3)A点的经度是_______,B点地方时是______,C点夜长是_____小时。(4)此日正午太阳高度由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分析:分析该题的焦点应放在对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判断上。依据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可知该日为北半球夏至日,A点即为太阳直射点。其次要认准该图为地球的一半,跨经度180°,所以每条经线相隔30°,地方时相差2小时。A点所在经线为正午12时(太阳高度为90°),而推知B点为8时。晨昏线分纬线圈为昼弧和夜弧,过C点作其所在的纬线,可以推算出其夜长为4小时(需考虑地球的另一半!)。答案:(1)夏至;(2)(略);(3)东经30°,8时,4;(4)北回归线(或北纬23°26′)[例题3]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1)A图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B图中白昼长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A图和B图中分别用虚线画出太阳直射赤道时的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曲线图和白昼随纬度变化图。(4)当白昼长度变化如图B所示时,地球公转到__________(远、近)日点附近,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的纬度范围是__________,我国东南沿海盛行_________风,北极地区的臭氧层空洞将接近_________。分析:本题是一道难度较大的题目。考查读图分析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和绘图表达能力。本题通过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长度的纬度分布图,考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以及地球的公转、季风、大气等知识。解决本题的关键,一是根据图像特点归纳变化规律:A图,正午太阳高度从23°26′S向南北两侧递减.B图白昼由北极圈向南极圈逐渐变短,且南极圈产生极夜现象,在北极圈内产生极昼现象。二是根据上述变化规律确定A、5B两图表示的节气。A图由于23°26′S上太阳高度为90°,即直射,所以为冬至日;B图由于北极圈产生极昼现象,所以为夏至日。抓住了上述关键,问题就容易解决了。答案:(1)正午太阳高度从23°26′S向南北两侧递减(2)白昼由北极圈向南极圈逐渐变短,且南极圈内产生极夜现象,在北极圈内产生极昼现象(3)略(4)远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东南消失[例题4]如果黄赤交角缩小,则()A.热带、寒带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B.热带、寒带范围增大,温带范围缩小C.热带范围缩小,温带、寒带范围扩大D.热带范围扩大,温带、寒带范围缩小分析:这是一道考查黄赤交角与五带分界线的关系问题,有一定代表性,并可通过此题掌握这类问题的解题规律。首先要清楚黄赤交角与热带、温带、寒带划分界线的关系:由于目前黄赤交角为23°26′,南北回归线的纬度即为23°26′;南北极圈的纬度为90°—23°26′=66°34′。地球上五带的划分正是以这两条线为界,即:南北回归线之间因其有太阳直射机会,为热带。回归线与极圈间为温带,是过渡地带。南北极圈以内,因其有极夜现象,为寒带。由此可以进行此题的判断和选择:如果黄赤交角缩小,南北回归线的纬度降低,有太阳直射机会的地区范围缩小,即热带缩小;那么温带的范围就增大,故该题答案为A。相反,如果黄赤交角增大,南北回归线的纬度增大,太阳直射的范围扩大即热带增大;极圈的纬度降低,极圈内范围扩大,即寒带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所以,通过此题,我们可以掌握这样的规律:热带和寒带是随黄赤交角的扩大而扩大,随黄赤交角的缩小而缩小,而温带与其相反。答案:A专题训练2003年10月15日9时9分50秒,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在绕地球飞行14圈后,于10月16日6时许在内蒙古着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载人航天“俱乐部”第三个成员国,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具有重大历史意的一步。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1—3题1.关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