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及其物质空间环境出处:发布时间:2008-7-114:47:59论文摘要:城市雕塑对于提高城市物质空间的视觉品质和环境品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城市的重点地段如:街头公园、城市广场、重要街道的终点和转折点都希望通过塑造一个雕塑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雕塑具有形式表达的多种可能性,人们往往又对它的形式语言给予厚望,所以通过自身形式语言来完成叙事的任务成了雕塑的责任,城市雕塑也是如此。然而,当我们环顾周边的城市雕塑,虽然有不少作为雕塑的精品,但是好的和城市融为一体的城市雕塑却并不多见。为此,本文基于城市物质形态的角度探讨城市雕塑的存在环境。Abstract:Urbansculptureshavetakenimportantpositionforincreasingurbanspatialqualitiesonthelevelofapperceiving,wheregreenspacealongthestreet,urbansquare,streetendingpointsandotherimportantplacesoftenneedthesculpturefortheirspiritualqualities.Intheotherhand,sinceurbansculptureisnotonlytheartworkbutalsoasymbol,sothattheirfigureshavetocarrytoomuchmeaningtorepresent.However,ifwelookoursurroundingstherearealotofurbansculpturesdonotfittheirplacewhatevertheyweregoodontheirown.Basedupontheurbanbuiltenvironmentalformandspacethisarticlewilldiscustherelationbetweenurbansculpturewithitsurbanform.Keyword:UrbanSculpture,UrbanBuiltEnvironmentalSpace,Autonomy城市雕塑在西方拥有悠久的历史,那里城市雕塑和城市建筑一起共同构成了城市的物质空间。雕塑的主体和主题之城市场所的主角,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之用。虽然中国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我们城市空间的组织机制和城市文化都和西方城市有所不同,因此和西方同等意义上的城市雕塑起源比较晚。尽管如此,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雕塑也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环境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雕塑往往充当了提高环境品质的要素。同时,面对我们现代城市千城一面的现象,城市雕塑又承担起了反映城市特点的任务。然而,无论是提高环境品质还是反映城市特点都将城市雕塑的外部因素提到了和雕塑自身同等的地位。撇开雕塑自身的艺术品质不论,环境与城市成了城市雕塑的两个关键词,因此城市雕塑不得不关注它赖以生存的城市物质空间形论及雕塑的环境与城市空间,必须说明的是本文仅仅将讨论至于明晰问题的学理的层面,并不想涉及具体的雕塑的在城市环境中的选址及其内容定位等问题,尽管它们非常重要。为了讨论的清晰,我们首先试图在城市的形态和城市雕塑之间建立一个合理的学理上的联系(图1)。图1图2如果我们从宏观的角度看城市,那么城市也和任何一个物体一样有它的形态和质感。城市形态的构成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构成是两大部分即自然山水和人工构筑物,对于现代城市来说建筑物的群体轮廓线对城市形态的影响起到了关键作用。(图2)城市的质感在学理表述上通称为城市肌理,确切地说城市肌理是宏观尺度之下讨论城市质感的常用名词,它反映了鸟瞰状态下的城市的视觉纹理,是城市表皮纹理的形态。必须认识到,我们可以以宏观尺度去理解和思考城市物质形态问题,然而要检验城市物质空间的实际质量则需要用微观尺度来考量。换句话说,当我们游走在城市之中时我们体验的城市的空间场所,此时宏观尺度下的表述元素基本失效。我们不得不采用微观的尺度来表达城市的肌理,即城市街区的空间,因此可以说在以城市雕塑为主体的探讨上城市物质空间是关键。城市物质空间包括了城市的广场、各个等级的道从古至今,城市的肌理形态一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有量变也有质变,通常大致分三种类型,即:古典城市、现代城市和目前正古典城市形态的特色是肌理清晰,城市肌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类是自然形成的内在规律形态,另一种是人工组织的几何格网形态(图3)。纹理清晰往往是肌理形式感强的重要标志,而纹理清晰的要素是建筑群体组织结构。这种形态的组织结构中存在着一个潜在的秩序,这种潜在秩序通过具体的建筑物群体的组织形式得以显现。虽然人为规划的城市肌理组织结构和自然生长的城市肌理组织结构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它们的肌理显现机制是相同的,即建筑物的外在几何形态受制于城市结构的组织秩序,自然生长的城市肌理形态遵循的是潜在的生长机制规律,而人为规划的城市肌理形态遵循的是几何格网的组织规律。所以,尽管他们的形态之间有明显的差异,然而它们的形式感都很强,呈现出古典城市肌理形态(图4)得有的空间质量和特色。图3图4城市肌理的清晰只是一种宏观层面的表达,转换到微观层面上可以以街区的整合度来表示,即:街区的整合度高,获得的城市肌理形态就清晰,反之,城市肌理形态模糊。街区整合度和构成街区建筑物的组合方式直接相关。街区建筑几何边线的相关度越高,街区的整合度也越高。古典城市强调街区形,建筑单体服从街区整体的秩序,在尺度方面强调街区和人的协调关系,这样在构成清晰的城市肌理的同时又创造了城市雕塑适宜的环境。可以认为古典城市的物质空间环境是城市雕塑的背景,城市雕塑是该城市空间的主题和视觉主题(图5)。图5城市雕塑与现代城市现代城市的肌理取决于现代城市建筑的组织方式。首先现代主义在考虑城市空间方面站在功能主义的立场上,反对古典主义那种用轴线的方式单纯地从视线的角度串联景点,转而要求分析环境的实用性。在城市建筑的审美方面,现代主义反对装饰,反对古典建筑所崇尚的由比例及其组织程式构成的立面范式,崇尚建筑自身的三维形体表达。流动的视线、多维视点并存于同一空间的艺术表现方法可以说是现代主义设计的重要手法之一。现代主义设计的理论和实践都受到现代主义艺术立体派的启发,尤其崇尚现代艺术中用简单有序的形态或的纯粹的视觉效果的构图方法,追求强烈的视觉效果。从形式到功能现代主义的设计观引发了景观空间的审美革命,不但导致了城市肌理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图6),也使得身置其中的城市雕塑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实际上一方面现代建筑的形体范本始终追求的是雕塑感,另一方面现代雕塑自身在风格上的变化远远先于建筑风格的变化;古典雕塑的那种静态的优雅的叙事风格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丰富的具有动感的几何形体。图6图7现代建筑形体的独立性和丰富的表现力使得现代建筑自身就具备了雕塑形式语言的品质,强调观者能在运动中多角度地阅读他的形体与空间,立面在现代建筑的词汇中变得很不重要(图8、9)。然而,当相邻的现代建筑各自展示着自身的形式空间特色的同时,它们所构成的城市形态空间也就失去了古典城市所具有的清晰的肌理形态。同时由于现代建筑摈弃了建筑立面在建筑造型上的首位性,所以建筑群体不再以相关的面的契合作为组织原则,这样城市雕塑失去了古典城市所具备的背景的质量,取而代之的是获得了与其争香斗艳的尺度巨大的伙伴。在城市空间中城市雕塑不再是唯一的视觉主体,建筑形体也同样展示着自己三位姓体的魅力。视线在现代城市空间中不再有固定的视觉焦点,而是在不断地流动,并随着知觉主体的不同而变化。图8图9就城市雕塑本身的发展而言,在现代艺术观念的影响下雕塑艺术的自治性意识导致了城市雕塑并不愿意简单地落入叙事载体的老套路,加之动态的城市空间的环境条件更组成了城市雕塑逐渐放弃了叙事的主题,转而简洁、明确地表达纯粹的形体、质感和颜色成了城市雕塑的追求。动态发展中的探索与实践必须认识到,在城市雕塑变化的同时,它的生存环境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在现代性的语境下仍然正在加剧变化,并且越走越远。从根本上说现代城市的空间形态是城市经济和政策运作的产物,现代城市的空间形态虽然可以从美学的角度去欣赏,却难以从美学的角度去设计。经济运作和技术发展使得现代城市物质空间的形态非但与古典城市大相径庭,也和现代城市初期完全不同。(图10)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形态的变化并不能因城市的文化的不同可以幸免,它是一个跨文化的现象。图10建筑学的研究中已经将城市物质形态作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语境下建筑单体仅仅是城市形态的一个分子。城市建筑的组织原则不再只是围合空间,而是要应对各种现代化城市因素对原有建筑形式带来的挑战。如商业运作中的符号和标志的作用、市政设施巨构尺度对原有城市形态的干预等等。在探索出路的过程中不管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建筑已经接受了原来难以接受的形态语言,在新的城市形态中立足(图11、12)图11图12建筑面临的问题也同样是城市雕塑面临的问题,甚至更为严重。如果建筑还可以从使用功能或经济评价为标准方面另谋出路的话,作为艺术品的雕塑可没那么简单。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发展方面起步比我们早,因此他们遇到的同样的问题也比我们早。在六十年代中期西方雕塑界涌现的倾向有学者称之为——扩展领域内的雕塑,其中两类现象很值得我们关注。一类是用切割或嵌入的手法直接对自然景观直接操作(图13),在这个作品中传统的雕塑的定义消失了,无所谓塑形与背景、无所谓前后方向,作品的形式依赖于背景的形式而存在,换言之,作品和背景本是一体;另一类是通过视觉主体和概念进行操作(图14),这类作品有自己的独立形式,但其消隐与再现具有同时性,依靠对周围环境的反射与折射。这两个作品的创作理念充分反映了西方艺术家在应对环境和背景做出的努力。它们的不同之处是前者的形式完全取决于背景的整体性,而后者虽然有自己的独立造型,但是主体反映的并非自身而是环境,当环境被充分被表达时,主体形式才被解读出来。这两类作品图13MaryMiss在纽约长岛所做的一个作品图14RobertMoriis的镜面箱子这两类作品的另一个共同之处是依托于大地,所以又都被称为大地艺术,和传统意义的雕塑有本质的不同,它们的制作和大地结合在一起,没有背景就没有主体,主体与背景共存,主体要依靠背景才得以表现。但是它们也不是传统意义的景观,又不是传统意义的建筑,其意义是借助于环境的尺度和形式在环境中脱颖而出。前者被学者称为“场地记注”,而后者而称之为“自明结构”。大地艺术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代艺术产生以来,西方绘画作为一个整体似乎已经走到了文艺复兴所赋予它的支配地位的尽头。雕塑从传统绘画艺术的概念走出来,发挥出自身三维空间形体语言的优势。此外相近艺术种类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艺术往往通过越界而获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地艺术的实践者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急剧增加,实践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在西方许多城市雕塑师开始运用大地艺术的基本精神完成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和城市雕塑的创作,城市雕塑以和建筑相结合的方式达到了自我表现的目标(图15图15综上所述,城市雕塑及其生存环境都在发生着变化,必须对此有充分的认识。传统城市雕塑的观念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无视这种变化依然沉浸在只有古典城市方能获得的意境中,将有碍于我们城市雕塑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意识到城市雕塑是公共艺术品,作为艺术品应该赋予它独立的发展空间,它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城市物质空间的质量,无须强加于它过多的叙事的任务(作者丁沃沃南京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