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1.本节教材的内容特点与所处的地位这是高中地理上册第二单元“大气”的最后一节,它包括“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与保护”、“酸雨”三部分,主要是阐述了这三方面国际社会最为关心的全球大气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果和主要预防及治理措施。从本单元教材看,该节内容是对地球大气环境的总结和深化,同时又很好地体现了教学内容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从全书看,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破坏,不仅直接影响大气环境本身,造成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和环境问题,也进一步加剧了地球自然灾害的发生、自然资源的破坏,甚至对整个地球的陆地和海洋环境造成深远的影响。因而,本节教材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和全球意识,另一方面也为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与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做了必要的知识铺垫,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构建,了解目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危害和人类的具体对策。(2)能力目标:A、学生在自主的知识构建过程中,学会从不同的渠道,尤其是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为自己的研究服务。B、通过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构建,学会用联系对比的方法,分析当前人类面临的大气环境问题,并通过知识的构建,初步了解我国、我区大气问题的现状和治理措施。(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构建,自主认识环境保护的意义,树立自觉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需要全球合作的“全球意识”。3.教学重点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及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从具体的内容看,本节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大气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刻了解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和治理措施,使学生树立起环保的意识和世界观。所以,本节课我认为应把“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及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作为教学重点。4.教学难点大气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危害对于大气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课本虽然有定性的观点和解释,但有些原因和机理目前尚不是十分明确或有不同的见解(如为什么无人的南极反而出现巨大的臭氧空洞,地球变暖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等),对中学生来说更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提高的问题,尤其是当不同的观点呈现在一起时,学生真正理解和辨别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而,“大气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危害”是本节教材的难点。5.学法指导研究性学习法,小组探讨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学生的学法是由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的条件决定的,纵观整节教材,课本所陈述的三个问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联系,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同时由于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尚有不同的观点,值得同学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因而我引导学生形成不同的学习小组,通过网络等各种途径收集关于该方面有关的观点和资料,作为学生研究的题材,学会协作学习,网络学习。6.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1)从认知规律来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而进行,为了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的,为了突出重点,我将教学目标与阶段性任务发布到网上供学生随时查阅,研究过程围绕着学习任务进行。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和目的,更容易突破重、难点,实现学习目标。(2)从认知的行为来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为了让学生能根据个人兴趣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围绕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不同主题的信息资源,以从不同角度探究大气环境问题为任务,来驱动学生阅读相关资源,形成知识的构建。(3)从地理学科特点来看,以探索大气环境问题的原因、影响、对策为任务,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实际研究中获得对地理知识的认知。二、教学思路设计1.理论基础:构建主义理论构建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主动的构建。根据这个原则,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完整地转移(transfer)到学生头脑中去,相反,是学生自己从他们所听见的话语或所见到的形象中构建了他们自己的意义。在此构建过程中,学习者已经知道的东西(不论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极为重要。因为有效的学习“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构建起来……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构建成的”。2.主要思路依据构建主义理论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侧重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的研究学习主动索取资料,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知识主动构建,并通过协作学习,以最终达到教学目标。整个过程,教师主要起到一个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因此我把该节课安排为以下相互联系、逐渐提高的三个环节并把教学设计为一节综合的网络教学课,把课堂向课外延伸,把知识由课本向其它领域延伸,课堂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课本只是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基本材料。三、教学过程(一)知识的前期预习和准备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在课前一个星期进行,首先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的兴趣自主形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各小组通过不同的渠道收集有关大气环境问题,尤其是关于“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保护”、“酸雨”等方面的资料和相关知识。同时我在网上准备了大量的关于“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与保护”、“酸雨”三部分的影视资料、调查研究报告和相关文章,并设计适合学生研究的开放性的问题,形成三个专题(见柳州地理巴士站=27),引导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总体的阅读和分析,并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最后将自己的观点整理成简单的演示文稿或小论文,实行学生对知识的初步构建。在这一过程中,我认为由于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同时还存在着情感倾向和世界观的差别,一般会得对大气环境问题不同甚至完全对立的看法,如气温究竟升高了没有、全球变暖究竟利大还是弊大、臭氧层破坏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原因为主、酸雨是百害而无一利还是有利有弊等等,但恰恰是这些有争议的观点和认识,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为下一阶段课堂知识的整合建构阶段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二)课堂知识的整合构建阶段这一阶段是课堂教学的具体展开,在这一过程中,我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以课本知识为出发点,通过学生个体或各学习小组之间的研究讨论,验证其前期预习中形成的观点和认识,是一个知识的验证、提高和整合构建过程。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课题的引入---创设情景(5分钟)(1)首先我通过网络播放一段中央电视台录制的关于北京市大气污染的录相短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做关于大气环境问题的简单回答,并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大气环境保护”。(2)教师点题:为什么“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最为关心的三大问题呢?通过同学们刚才的回答,说明通过课前的研究学习,对这些问题是有一定的认识的,但实际的情况是否与同学们的认识一致,对这些问题目前在世界上的看法又是怎样的?现在我们就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各研究小组成员或各小组之间以书本知识为出发点,并利用老师收集在网站上的一些相关的事例、观点、文章,对其进行验证、完善和深化,尤其是对这些大气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进行深入的了解(点明教学目标)。2.知识的自主构建(20分钟)(1)该环节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研究环境,并能成功地引导学生及学生小组之间进行激烈地研究和讨论,由此来验证、完善和提高各同学、各小组在前期的预习中构建的知识,实现对知识的二次构建。(2)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研究,提高学习研究的效率,同时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在网上对学习资料进行整理,围绕每个主题设计的三方面的内容,即问题与思考、解决问题的相关文章与观点以及综合检测三方面(见柳州地理巴士站),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其中,问题与思考专栏是设计不同层次的相关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基本任务,它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学习研究方向,以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突破重点和难点;相关文章与观点是解决问题的学习材料,为了使学生的学习作到有的放失,我把问题与思考专栏也安排在该页;而综合检测则是通过学生的研究学习后,对学习效果的自我检测,为了加强学习的互动性,我把检测做成在线测试的形式。(3)在学生的学习研究和讨论中,我会主动参与到学生学习研究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并注意观察学生是否达到相应教学目标,是否突破重难点。(4)在这一过程中,我注意了解学生的研究进程和主要观点,并物色好有代表性的小组,准备下面的成果展示环节。3.知识的反馈---成果的展示与答辩(15分钟)该环节中主要是学生就自己研究的成果用演示文稿等形式进行展示。由于时间的关系,“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与保护”和“酸雨”各选一个小组进行展示,各占5分钟。老师和其他各小组(包括不同选题的小组)可进行提问和质疑,成果展示的小组则进行答辩,最后形成全班同学对整个大气环境保护问题的综合认识,实现对知识的第三次构建。在此过程中,我注意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甚至可能是错误的观点,充分锻炼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因为学生的“错误观念”或其推理方式对于建构正确的科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正是在这些已有的错误观念或推理方式的基础上经过教与学的互动,而发生观念的转变,从而形成或建构出正确的理解,获得科学知识。在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与答辩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和检验学生是否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是否突破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四、课堂小结(4分钟)主要由我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可以针对以下方面:1.通过以下的图表对本节教学内容进行简明扼要的总结,把学生的视野收回课本,形成对课本知识的综合认识。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与保护酸雨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变化太阳活动火山喷发等人为原因人类排放温室气体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矿物燃料的燃烧影响1.海面上升2.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并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变化1.危害人体健康2.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1.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繁殖乃至死亡。2.土壤酸化。3.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4.危害人体健康治理措施1.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效率,利用新能源,保护森林。2.加强国际合作。1.减少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排放。2.加强国际合作。1.根本措施是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2.研究煤中硫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清洁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2.对成果发布的三个小组的点评,鼓励为主,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和不同的见解,尤其要表扬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对书本知识的突破,当然,对学生出现的确实是明显错误的观点,建议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5.布置课后作业----知识的再反馈(1分钟)学生在课后把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完善,形成小论文或演示文稿,发到教师的网站,教师对学生的小论文或演示文稿进行评价和回复。总之,教学过程是基于构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特点以及教材特点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完成的。整个知识的构建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通过这几个环节的学习,不仅使得学生的学习认识得到一次次的提高与完善,同时,教学过程更加强调的是探究问题,而不仅仅是了解问题的答案;是批判性思维,而不仅仅是记忆;是在情境中理解,而不仅仅是获得一点信息;是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互动和分享思想和信息,而不是无益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