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就业环境分析(一)(2008-12-3006:30:21)标签:教育如果以经济发展水平为标准,大学生就业时在地域上的选择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不包括国外及港澳台地区):一线城市,主要指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地;二线城市,包括各省会城市及青岛、大连、苏州等经济发达的非省会城市;其余中小城市,如湖南常德、湖北十堰;基层,包括县级以下的城镇与农村。现在很多大学生求职时的思路都是尽量去一线城市,实在不行就去二线城市,山穷水尽了再考虑离家较近的中小城市与基层。是不是一线城市比二线城市、二线城市比其余中小城市必然更适合就业呢?答案固然是否定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大城市有大城市的优势,但这些优势对某些大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劣势;小城市有小城市的不足,但是它的某些特质可能正好是一些大学生所需要的。我们不妨将以一线城市为代表的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个简单的对比:一、工作机会一般而言,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比中小城市要多得多。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曰行业齐全,二曰企业众多。有一些行业在一线城市可能已经相当成熟,在中小城市却还没有起步。比如我曾从事过的移动通信增值服务业(ServiceProvider,简称为SP业),当京沪穗深四个地方的SP企业早已发展壮大,部分企业甚至已经登陆了纳斯达克,杭州、长沙等地的小SP才开始起步。又比如一些新兴的职业,诸如婚姻咨询师、会展策划师之类,在大城市已经存在不小的市场需求,而在中小城市恐怕还需假以时日。就同一个行业的企业数量而言,一线城市往往也处于明显的优势。就拿房地产来说,北京现有房地产开发商近4000家,其中真正有开发实力的有近500家。而成都的1000余家房地产开发商中,能正常进行开发活动的不足百家。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在部分行业领域,受历史因素、自然环境、社会分工等方面的影响,可能中小城市反而领先于大城市,甚至可能边远地区领先于经济发达地区。比如,长沙的经济水平远不如上海、广州,但其电视传媒业却比这些地区发达得多;采矿、畜牧、森林等产业的中心注定在矿山、草原等地,而不可能是在深圳、上海的某栋写字楼里。很多人都认为在大城市求职需要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同等能力水平的人在中小城市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事业起点。据我所知,这恐怕是一个想当然的思想误区。大城市虽然汇聚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求职者,但因为用人单位提供的职位非常多,求职者找到合适工作的概率反而更高一些。在前程无忧招聘网上,我搜索了一下含有关键词“经理”的职位,发现北京一天之内发布的职位有10645个,而南昌仅有49个。通过抽样分析,以“销售经理”一职为例,北京平均每个职位的申请人数为193人,而南昌的申请人数为219人。从数据上来看,在南昌求职的竞争激烈程度相对北京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当年在长沙求职的时候,使出了浑身解数,甚至在某些时候连尊严都顾不上了,到头来仍然是“所谓工作,在水何方”。后来到了深圳,仅用一张A4纸就找到了工作,此后准备跳槽的时候也颇为顺利。前段时间陆续有几个朋友从深圳、佛山等地辞职回内地发展,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因为在内地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无一例外地又回到珠三角来了。二、人才环境从广义上来说,人才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硬环境指的是影响人才发展的有形的硬件条件,主要包括生态条件、基础设施、经济水准等;软环境则指影响人才发展的无形的软件条件,主要包括体制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人文环境等。鉴于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在基础设施、经济水平等方面高下立判,我只想从择人标准、再学习环境和创业环境三个方面略谈一二。就择人标准而言,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用人单位之间可能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从整体上来说,私企、外企的择人标准比国企、事业单位宽松,大城市的择人标准比中小城市宽松。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用人单位普遍比较务实,更注重应聘者的真才实学和工作经历,而内地的不少用人单位往往喜欢纠缠于求职者的学校、专业、学历等因素,不能真正用一种“英雄不问出处”的理念来选拔人才、使用人才。我大学毕业前后在长沙求职时,因为专业是冷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没少吃过用人单位的闭门羹。有很多职位其实一个大专生甚至高中生就足以胜任,可人家偏偏要在招聘要求上注明“硕士以上”。到了深圳以后,当我第一次走进人才大市场,发现绝大多数职位竟然只是要求大专以上学历,真正要求专业对口的职位也只是一小部分。早些年深圳有不少工作需要应聘者提供深户担保,如今已经只有很少一部公司针对财务等职位保留这种做法了。这种开放、务实的用人理念或许就是“深圳速度”的原因之一吧。在一线城市当中,北京是一个特例。这座天子脚下的历代古都迫不及待地拆掉了那些几百年前修建好的城墙,却舍不得打破一些思想上的禁锢。很多用人单位总喜欢用专业、学历、学校等方面的“阶级出身”来掂量应聘者的分量,甚至将北京户口作为招聘的一项硬指标。当然,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开始从务虚转向务实,但愿这个进程能够更快一些。再来谈谈再学习环境。因为大学教育毕竟只是一种基础性的教育,它侧重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和行业性知识更多的是需要毕业以后通过再学习来获取。所以,再学习的环境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毕业以后的自我增值。一般而言,大城市集中了更多的人才,企业为员工提供了更多的培训机会,给员工的工作压力也要大一些,而这种压力必然成为员工自我提升的动力。我在深圳的第一份工作是房地产策划,当时并没有任何行业基础。公司对我进行了全面的培训,为我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料,还派司机送我去多个楼盘参观学习。如果说这些条件为我的再学习提供了可能,公司给我的压力则使我迅速入行成为必要。在我入职的第四天,公司就安排我独立完成一份策划报告。当然,再学习环境跟公司的规模、企业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如果某中小城市在某个行业的发展水平超过了大城市,就这个行业而言,中小城市的企业或许能够提供更好的再学习环境。至于创业环境,我觉得更加需要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大城市集中了更多的人才,有更好的法制环境、资本市场和基础设施,有完善的产业链,很多行业领域的市场需求也要大得多,这些对于创业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因为员工薪酬、场地租金等方面高昂的成本,大城市的创业门槛更高一些。因为市场相对成熟,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更为激烈。中小城市的很多行业领域都落后于大城市,而这种落后恰恰是创业的机会点。几年前,深圳某地产公司一名策划师回成都探亲,发现成都的售楼处都设计得非常糟糕,跟深圳不可同日而语。他便决定回成都发展,注册了自己的公司,用他在深圳学到的地产策划知识取得了成功。中小城市、乡村城镇某些基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而存在的创业机会更是大城市所不具备的。我的家乡是湘西南一个僻静的古镇,盛产年画和一种被称为天应石的泥浆。这种泥浆在乾隆年间就已用于制作香粉纸,后来一度远销海外。最近,有人利用这种泥浆开发了一个名为“泥浴”的美容项目,看上去还有模有样。姑且不论其能否成功,至少这种创业模式是值得每一个削尖脑袋往大城市钻的人琢磨一番的。同时,在中小城市创业的成本和门槛要低一些,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也要小一些。但是,小城市的基础设施、人才市场、资本市场、政府服务意识等方面都存在种种局限,需要创业者通过合适的途径化解来自这些方面的风险和压力。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就业环境分析(二)(2008-12-3006:34:27)标签:教育三、工资水平与生活成本根据中华英才网2006年全国各地企业年薪统计结果,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分别以39813元、38655元、36485元、35390元位列前四,而石家庄、沈阳、西安、济南、哈尔滨等城市的薪酬水平只有23000元上下,落差相当明显。其实,伴随着毕业生的数量不断膨胀,一线城市的应届毕业生获得的起薪日益降低。我几个朋友大约十年前来到深圳,当时的起薪有三四千元。而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只提供1500元甚至更低的起薪。所以,很多大学生抱着对一线城市工资水平无比的神往来找工作,到头来却失望透顶。但是,大城市的工资水平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假如有两个能力相当的人同时毕业,甲在一线城市就业,乙去了某中小城市,两人起薪分别为1800元和1200元。在此后的几年中,假定两人同样努力地工作,其工资收入的发展趋势可能如下图所示(参考了中国项目管理人才网发布的《项目经理薪资调查》中的相关数据):谈到收入,就不能不再谈谈支出。撇开生活成本来谈论收入水平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各项生活成本中,悬殊最大的应该是居住成本。在中小城市,一个月薪1200元的毕业生或许能够存下一些钱,他的房租可能只有两三百元。而在一线城市,一个月薪2000元的毕业生很可能入不敷出,他即便是租住在阴暗、狭窄的农民房里,每个月恐怕也需要支付700元甚至更多的房租。一再疯涨的房价更是让大城市的工薪族苦不堪言。鲁迅说,中国历史上只有两种时代: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而在当今的一线城市,白领基本上只包括这么两种人:暂时做成了房奴的人,想做房奴而不得的人。以深圳为例,根据搜房网公布的数据,到2007年初,深圳的平均房价已经接近万元大关,而这个价格在市区只能买到中等偏下的二手房,要想买新房,只能去郊区。就以10000元每平米来计算,一套两室两厅的房子大约需要80万元。按照目前的房贷政策和利率水平,至少需要首付16万元,20年按揭的话,月供高达4400元。如果家庭月收入低于8000元,势必是想做房奴而不得了。虽然二线城市的房价也涨了不少,但相对一线城市而言,还不至于让人喘不过气。在石家庄、重庆、武汉、长沙等省会城市,以3000元每平米左右的价格就能买到中等甚至不错的房子了。就算家庭月收入只有三四千元,也可以比较轻松地供房。如果是在内地的非省会城市,恐怕都能拿着在一线城市买套中小户型的首期款买套大房子并且一次性付清了。除了住房之外,生活在一线城市还需要在其他方面承担更多的生活成本。比如抚养子女、医疗、交通等等。这些方面高昂的生活成本必然造成巨大的思想压力。曾有媒体对广州的白领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这个群体最怕的事情一是失业,二是生病。失业或许就意味着交不起下个月的房租;生病,哪怕只是一场小小的感冒,或许就意味着几百甚至几千块钱的医疗费。任何大学生如果决定去一线城市发展,不能不做好这方面的思想准备。四、生活环境就生活环境而言,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各有千秋,很难说它们孰优孰劣。毕竟,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年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追求。大城市的基础设施更为完善,有气派宽敞的书城,有设备一流的音乐厅,有翰墨飘香的美术馆,像深圳这样的园林城市,还有多个花红草绿的开放性公园。但是,因为人口密度过大,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拥挤的交通、严重的环境污染。无论是在那座一线城市,每到上下班高峰期,机动车行驶的速度很可能跟步行相差不了多少。在广州和深圳,每次经过市区的河流,我都忍不住屏住呼吸。那与其说是河流,不如说是露天下水道。在2005年发布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为什么要强调“宜居”呢?因为北京实在太不宜居了。在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发布的《零点宜居指数——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2006年度报告》中,北京的宜居指数在参评的20个城市当中位列倒数第二。另一个严重影响一线城市生活环境的因素是社会治安问题,这在广州、深圳尤为明显。在广州的街头,很少看到有人戴项链、耳环,因为那样的话很容易成为别人抢夺的目标。在深圳,如果你没有过被偷或者被抢的经历,那实在算不上是真正的深圳人。曾听说过一个笑话,说本拉登先后派出多名恐怖分子袭击广州,却因为被飞车党袭击、遭扒手偷窃等原因而屡屡失手。虽是笑话,却集中反映了广州的诸多社会问题。窃以为,对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来说,有三个因素是不可或缺的:自由,平等,安全。然而,面对电视上每天都在报道的抢劫、偷盗事件,我不禁感叹:安全何在?在二、三线城市和小城镇,虽然其基础设施逊色很多,但是,那里没有臭气熏天的“露天下水道”侮辱人们的嗅觉,没有密密麻麻的摩天大楼剥夺人们赏月的雅兴,上班时不用拿出拼命三郎的姿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