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否有助于环境保护?何为“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其意蕴广远不易简约叙述中国自唐虞(唐尧、虞舜)以来,即有天人合一思想敬天即所以爱人,爱民即所以尊天。天人合一包含了“天定胜人”与“人定胜天”两种观念中国的思想不偏于天定胜人也不偏于人定胜天中国无宗教,但是中国人极富宗教精神前言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儒学以仁为核心,礼为外观表现的儒学可以说是一种人学,提出血浓于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古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措施“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今者,死无赦。”——《伐崇令》(西周)“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荀子(战国)前言我国当代的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森林资源锐减;水土流失日趋严重;草原生态呈衰退趋势;水资源严重短缺;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前言环境污染的原因环境立法的滞后;环保部门执法监督职能不到位;在我国赶超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下;人们认识的不足。前言场外观众的看法前言“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否有助于环境保护?正方——天人合一有助于环境保护立论一:“天人合一”概念自古即有且与环境保护有内在关联性立论二:环境保护的思想并非工业时代的产物,而是自古就产生的。反方——天人合一无助于环境保护立论一:不应“嫁接”“天人合一”观念与环境保护问题立论二:从“天人合一”内涵层面质疑其对于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论题立论1:“天人合一”概念自古即有且与环境保护有内在关联性我方认为“天人合一”对于环境保护是有利,理清两者的关系,首先要理解何为“天人合一”。正方:“天人合一”有利于环境保护正方一辩首先,“天人合一”的思想首先是基于道教中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庄子认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气,即物质自然性,故其主观精神的道,是与客观自然的气分不开的。庄子认为,自然万物的根源,是物质,从这种思想生发开来,人不可能离开自然,人与自然也不是割裂开来单独存在的,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而统一的存在,应该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正方:“天人合一”有利于环境保护正方一辩正方:“天人合一”有利于环境保护老子在论述人之德与自然万物的利害关系时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是否尊重自然规律,其实决定了人对于自然的态度,也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认识到“天地为大,人乃其子”,才能善待自然,善待自身,真正与自然和谐共处。正方一辩反方:“天人合一”思想无关环境保护“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的,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所以社会意识源于社会存在、依附于社会存在,只有在特定的社会存在框架内才能正确地诠释其特定含义立论1:不应“嫁接”“天人合一”观念与环境保护问题反方一辩“天人合一”观念源于农业文明环境保护意识源于工业文明把产生于中国古代的观念同滥觞于工业文明的环境保护相“嫁接”,脱离具体社会存在来谈社会意识,只能是吊诡而荒谬的。反方:“天人合一”思想无关环境保护反方一辩一.“天人合一”观念产生的根源。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生态。天人合一观念在这种政治生态和社会结构下,其含义表现为统治者与“天”同一、合一,是“天”的代表,通过“天人相合‘天人相类天人相通’’从而降低政治成本,达到专制统治。2、农业社会的图腾。生产力水平的落后和农业生产自身特点决定了“天人合一”观念的诞生,农业社会的社会存在天人合一’社会意识产生的温床。反方:“天人合一”思想无关环境保护反方一辩二、环境保护问题产生条件与“天人合一”观念不相容。当工业革命的巨轮洪水猛兽般的席卷人类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生产率。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对自然的破坏加大,天空、海洋、原始森林到处布满了工业文明的足迹。也就是说环境保护问题本质上是在工业革命后才被提出的。反方:“天人合一”思想无关环境保护反方一辩由此可见,“天人合一”观念植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态、社会结构特点和农业落后生产力水平,它是农业社会的产物,服务于专制主义需要。而源于工业文明的环境保护是伴随着工业文明和人类现代化进程产生的副产品。因此,只有在农业文明语境下分析才能诠释其真正含义,离开其产生的背景和适用条件,也将改变其原初含义。望文生义地把“天人合一”观念附会地说成中国古代便产生了环境保护观念是不恰当的。反方:“天人合一”思想无关环境保护反方一辩环境保护思想自古即有,而非针对农业文明产生。其不仅仅是指导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法则,同时也是古人对整个环境的态度。在工业时期,这一思想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正方:“天人合一”有利于环境保护立论2:环境保护的思想并非工业时代的产物,而是自古就产生的。正方二辩比如在思想和立法方面。先秦时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当时的立法产生了影响,《田律》作为我国最早的载于文献的环境保护法规,为其后的环境法制建设铺平了道路;正方:“天人合一”有利于环境保护正方二辩秦以后,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其思想核心就是“天人合一”,根据“天人合一”产生的春夏不执行死刑的制度以及清朝皇室的木兰秋弥等更是延续到了清朝末年。正方:“天人合一”有利于环境保护正方二辩到了隋唐时期,佛教传入,其思想理论一度占据统治思想的上风,“不杀生”的理念对当时的环境立法和资源保护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唐律疏议》中的《杂律》就比较系统的规定了如何保护自然资源,宋元时期的统治者频繁颁发诏令以寻求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正方:“天人合一”有利于环境保护正方二辩(一)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生态道德建设儒家认为,作为自然万物之灵长,人不仅要尊重自己的生命,还应该尊重自然界万物的生命,对自然界的万物应有道德之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不仅要靠法,还要有德。在天人合一问题上强调道德,即人们应当合理节制自己对生态环境的需求,运用科学理性和道德规范来指导、约束自己,提升自身的文明水平,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正方:“天人合一”有利于环境保护正方二辩(二)政府应加大环保力度儒家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部分与全体的关系,而不是敌对的关系,二者是一个统一的共同体,是不可分的。在这一工作中,政府起主导作用,政府的环保工作的好与坏是影响我国生态环境能否得到改善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方:“天人合一”有利于环境保护正方二辩(三)重视民间环保组织的作用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中的“人”既有整个人类的含义,也有团体的人、作为个体的具体的人的含义。那么天人合一的意义中自然也就包含着人类与大自然合一,也包含人的团体与自然合一、每个个体的人与自然的合一。而个体的每一个人如果都有强烈的“与自然合一”的意愿,那么人类将会收到很好的环境效益。因此,我国要进一步重视民间的环保力量,让更多的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正方:“天人合一”有利于环境保护正方二辩同时,对于个人而言也有深刻意义“天人合一”思想不仅包含了环保主张和措施,还侧重于从人的心灵入手,实现“心灵环保”。儒家环保思想以“仁”为核心,主张人们提高自生道德修养,并施之以仁德,尊重自然,爱惜其他生命。孔子更是站在道德的伦理高度要求人们爱护自然。可见,儒家以“天人合一”为代表的观念是心灵净化与环境美化的有机结合。而面对日益贫乏的资源和人们日益膨胀的消费观念,这种通过心灵净化与环保观念相结合的方法无疑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正方:“天人合一”有利于环境保护正方二辩季羡林先生就指出:“只有乞灵于东方的中国伦理道德思想,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方能拯救人类。”方克立先生也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基本原则。”反方:“天人合一”无关环境保护立论2:从“天人合一”内涵层面质疑其对于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反方二辩这样看来,似乎“天人合一”已经成为解决现代难题的智慧良方。其实,“天人合一”到底能否被用来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首先取决于“天人合一”本身的含义,这就要从中国古代的“天”谈起。反方:“天人合一”无关环境保护反方二辩一.对“天”的理解。(一).自然之天。天首先应该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即冯友兰所说的物质之天,与地相对应。(二).主宰之天这种天有绝对的权威,可以主宰人的命运。(三).义理之天乃谓宇宙之最高原理”,这种天又往往带有道德意志。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哲学的天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我们尽管可以从分析的角度将其分为多个层次,但在古人眼中它仍然只是一个天。因此,认为“天人合一”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然,是只看到了自然之天的一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反方:“天人合一”思想无关环境保护反方二辩二.“天人合一”的本源内涵。“天人合一”这一概念是北宋哲学家张载在反对佛教天人二本的过程中首先明确提出来的。他指出,“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正蒙·乾称篇》又说,“天人异用,不足以言诚;天人异知,不足以尽明。所谓诚明者,性与天道不见乎小大之别也。”张载的“天人合一”,其实就是天道与人道的统一,要达到“天人合一”,就必须穷理尽性。反方:“天人合一”思想无关环境保护反方二辩二.“天人合一”的本源内涵。以张载所确定的“天人合一”向前追溯,我们可以发现董仲舒也曾提出过类似的思想。他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这里的天,是一个具有喜怒哀乐的天,具有了人格,与人成为一类,因此说“天人一”。董仲舒的“天人一”中的天,尽管也以自然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其强调的是天的主宰性,将天当做一可与人发生感应的人格神,其理论是为天人感应做论证,而不是为了保护自然。反方:“天人合一”思想无关环境保护反方二辩二.“天人合一”的本源内涵。可见,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或者是追求天道与人道的合一,或者是通过天人相类来论证天人感应。其中的天尽管有自然的含义,但其目的却不在于论证人与自然的合一。反方:“天人合一”思想无关环境保护反方二辩三.古人保护环境行为的本质保护动植物资源的措施是农业社会的要求。而发展农业生产,就要遵循农业生产的规律性,这在古代典籍中主要表现为“以时禁发”。孟子曾对梁惠王建言,“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认为要想增加本国实力,就要施行仁政,发展农业以保证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发展农业则必须注意农时的问题,这是对生产规律的遵守,而不是刻意去保护环境。反方:“天人合一”思想无关环境保护反方二辩这样看来,中国哲学的天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包括了自然、义理、主宰等意义。将“天人合一”归结为人与自然的合一,甚至期望用“天人合一”来解决环境问题,是对“天人合一”的误读。中国哲学中有关于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但其与“天人合一”并无必然联系。反方:“天人合一”思想无关环境保护反方二辩总结陈词天人合一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核心的方面,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作为一种思想,天人合一的理念完全可以指导我们的环境保护工作,但是要达到完美效果需要配合其他的措施结语保护环境,我们应该:从古人的“天人合一”思想中汲取精华,以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为目的,将其用来规范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