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朝荣先进事迹报告会通用4篇【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文朝荣先进事迹报告会通用4篇”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文朝荣事迹【第一篇】学习文朝荣事迹心得体会14日,省委省政府召开电视会议,组织全省党员干部学习文朝荣同志的先进事迹报告会,看后深受感动。文朝荣同志一贯忠诚于党的事业,忠诚于党和人民。他心系百姓,勤政为民,其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忘我的工作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当代新农村干部的精神风貌。通过学习文朝荣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我了解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农村干部如何按照党的要求,如何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大问题。他的精神集中体现了农村干部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集中体现了当代新农村干部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文朝荣同志作为一名农村领导干部,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农村内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他干工作一步一个脚窝,处处显示出当代新农村干部的高风亮节和高尚情操。作为一名会计,我要以文朝荣同志的先进事迹为镜,努力查找自身差距,学习他为党、为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自我加压、负重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创业精神;勤政为民、鞠躬尽瘁的公仆情怀;坚持原则、顾全大局、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革命本色。文朝荣同志为我做出了榜样,我要像他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我将从自身思想深处入手,把文朝荣的先进事迹,作为鼓励自己克服困难的动力,在创新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今后,我们要把文朝荣精神落到各项工作的具体行动中,学习文朝荣同志努力拼搏的勇气和精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时刻把百姓装在心中,把工作的出发点定位于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是否有利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认真学习,提高素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通过自己的努力,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二〇一五年七月十七日学习文朝荣先进事迹简报【第二篇】组织收看学习文朝荣先进事迹简报○○2014年9月24日东关小学教师及三年级学生在多媒体教室收看文朝荣先进事迹,主持人:聂伊蓉。有一种精神让人永远铭记,有一种品德让人永远敬仰。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原党支部书记文朝荣同志在条件极其艰苦、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几十年如一日地带领群众求生存、求发展、求跨越,书写了绝处逢生的感人传奇,淬炼出了不向贫困弯腰的奋斗精神,使海雀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朝荣同志一生信念坚定、对党忠诚、一心为民,用模范的行为实现了对党的誓言,充分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充分展示了当代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风貌。文朝荣同志的精神集中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东关小学师生员工的宝贵精神财富。文朝荣同志是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杰出代表,他的先进事迹可亲可信,可学可比,是学习的楷模,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面镜子。文朝荣同志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记取,他的人格力量激励我们不断前行。三年级学生观看文朝荣的先进事迹视频。学习文朝荣同志,就是要学习他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要像他那样,始终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善把群众当亲人,始终心系群众,为群众真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在恶劣环境下永不退缩,在挫折面前永不言败,敢叫日月换新天,带领群众摆脱贫困。学习文朝荣同志,就是要学习他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要像他那样,始终保持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担负起与自己职位相当的责任,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清正廉洁,老老实实做人,坦坦荡荡做事,把看似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把自己的工作做成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学习文朝荣同志,就是要学习他愚公移山的顽强意志。要像他那样,牢固树立居安思危、永不停滞的思想观念,以“钉钉子”的精神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深谋远虑、着眼长远,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誓把荒山变绿洲。学习文朝荣同志,就是要学习他改变家乡面貌的执著追求。要像他那样,苦干实干求生存、聚精会神谋发展,把全部心思用在为群众脱贫致富谋福祉上,解放思想、凝聚力量,爱岗敬业、务实重干,努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切实改变农村面貌,为建成农村小康社会打好坚实基础。学习文朝荣同志,就是要学习他造福子孙的为民情怀。要像他那样,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牢记“两个务必”,始终保持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艰苦朴素,克己奉公,甘守清贫,清正廉洁,做一名好党员,好干部。师生共同学生文朝荣精神。学习文朝荣同志,就是要从眼前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像文朝荣同志那样对待群众、对待组织、对待事业、对待同志、对待亲属、对待自己,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常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学院组织收看文朝荣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第三篇】学院组织收看文朝荣同志先进事迹视频报告会6月17日下午,根据省委宣传部、省委组织部、省委教育实践活动办的工作安排,我院组织全院党员干部群众采取多种方式收看了“文朝荣同志先进事迹视频报告会”。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原党支部书记文朝荣同志在条件极其艰苦、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几十年如一日地带领群众求生存、求发展、求跨越,书写了绝处逢生的感人传奇,淬炼出了不向贫困弯腰的奋斗精神,绿化荒山上万亩,将全村13400亩荒山从风沙四起的“和尚坡”变成了万亩林海,价值超过4000万元,森林覆盖率达%,创造了海雀人吃上“林业饭”的奇迹。海雀村从1988年毕节试验区建立之初到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3元增加到5460元,贫困人口从730人降到250人,人均占有粮食从107公斤增加到318公斤,森林覆盖率从5%上升到%,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3‰降为2‰,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文朝荣同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愚公移山、改变面貌、造福子孙的崇高精神;学习他解放思想、求实进取、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着眼长远、打牢基础、一心为民、默默奉献的高尚品格;学习他不甘落后、不怕困难、勤政为民、清正廉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顽强意志。文朝荣同志先进事迹视频报告会使学院党员干部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教育,将进一步促进学院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广大党员干部将以文朝荣同志的先进事迹为镜,认真查摆自身在“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到真学真查真改,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和服务能力,促进学院的全面发展。文朝荣事迹【第四篇】村支书的楷模——文朝荣2014-5-1510:05|发布者:蒋敦萍|查看:100|评论:0|原作者:宫喜祥周黎兵刘莹马刚|来自:乌蒙新网——乌蒙新报摘要:老支书文朝荣从毕节市人民医院做完手术回家后,已经是2013年8月。3个月的住院时间和术后治疗,他感觉到身体大不如从前。他问儿子文正友自己得了什么病,儿子支支吾吾。他也不再追问,照例每天拿着镰刀巡山,与已经有...老支书文朝荣从毕节市人民医院做完手术回家后,已经是2013年8月。3个月的住院时间和术后治疗,他感觉到身体大不如从前。他问儿子文正友自己得了什么病,儿子支支吾吾。他也不再追问,照例每天拿着镰刀巡山,与已经有缸钵粗的华山松近距离接触,可是每每走到村口,爬上两段山路,已累得气喘吁吁。苍翠挺拔的华山松,从村头一直绵延到山顶。30多座山坡,交织成郁郁葱葱的林海,海雀村掩映其中。文朝荣说:“海雀人选择用华山松构筑绿色生态和谐之梦,就是因为华山松经霜耐寒,在贫瘠的土地里能壮成、涵水养土,还能生籽结果,福荫后人。”看着父亲对华山松林难舍难分的眷恋,好几次,悄悄跟在后头的文正友眼里噙着泪花。看着父亲身体越来越差,从双脚行走到依靠拐杖才能靠近山林,文正友忍不住劝说父亲:“您身体不好,不要太过劳累。”“其实你不说我也知道自己得的是什么病。我只是忍不住想到山林里走走,听听鸟叫,和华山松说说话,我心里就高兴。”文朝荣说到这里,话变得语重心长起来。“儿啊,现在的政策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红火,你记住一定要守住这些松林,有青山常在,才有绿水长流,不然海雀又会回到过去我们过怕了的苦日子。”青山有幸埋忠骨,翠松无悔护恩人。时空定格在2014年2月11日,苍天垂泪,林海肃穆,文朝荣因患癌症不幸病故,永远和他钟爱的华山松相伴在一起。生存怪圈里的苦日子“海雀村,作坊河;罩子遮齐门槛脚。要想扯尺遮羞布,肩膀当作地皮磨。”地处乌蒙大山深处的赫章县海雀村,平均海拔2300多米,山寒水冷;森林覆盖率不到5%,荒山秃岭;缺水,缺电,无通村公路,全村的苗、彝群众基本是文盲,没有一名初中生。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海雀村的状况。按照彝语,“海雀”是“候确”的音译,是“湖水灌注”的意思。海雀村过去有3个海子,水从高到低从一个海子流到另一个海子。当时的海雀,却找不到一处海子,没有绿水青山,有的只是让人揪心的穷山恶水,连年水打沙壅的生态灾变。“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不少地方都享受到开荒种地带来粮食增产的好处,可我们海雀却没有。”年过半百的村民王永刚回忆,当时的海雀村,地势高寒不适宜玉米生长,群众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种一坡收一萝,粮食作物以洋芋、荞麦为主,更为致命的是,由于从大集体开始时在山上过度放牧,面积上万亩的草山草坡和次生林沙化严重,满眼荒山秃岭,石头越长越高,土地越种越薄。山下的人给海雀村编了几句顺口溜:“海雀地无三尺平,有女莫嫁海雀人。踏着云雾去种地,抬起楼梯进家门。”经济的贫困导致了生态的恶化,生态的恶化又加剧了群众生活走向水深火热。每到年关,就出现群众开始缺粮,而到青黄不接的四五月,海雀村700多苗彝同胞几乎家家断炊,靠挖野菜、吃洋芋叶度日,一些饿得睁不开眼的群众到山下借粮,借一斤包谷,秋收后要加倍偿还。尽管赫章县当时的恒底区考虑到海雀的贫困程度,把救济粮指标多拨给海雀村,但犹如杯水车薪,只能解决一时之急。1985年5月,新华社1篇不足千字的报告里这样写到:“在海雀村3个村民组察看了11户农家,家家断炊。苗族老大娘安美珍瘦得只剩下枯干的骨架支撑着脑袋。她家4口人,丈夫、两个儿子和她,全家终年不见食油,一年累计缺3个月的盐,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了。苗族社员王永才家靠吃野菜等物过日子,更谈不上吃油、吃盐。在他家的火塘边,一个3岁多的小孩饿得躺在地上,发出“嗯嗯嗯”的微弱叫唤声,手中无粮的母亲无可奈何。走进苗族大娘王朝珍家,给一下子惊呆了,大娘衣不遮体,见有客人走来,立即用双手抱在胸前,怪难为情地低下头,她的衣衫破烂得掩不住胸肚,那条破烂成线条一样的裙子„„大娘看出了记者的难堪,反而主动照直说:“一条裙子穿了三年整,春夏秋冬都是它,唉,真没出息,光条条的不好意思见人。”大娘的邻居是周光华家。主人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早在去年年底就把打下的粮食吃光了,几个月来,找到一升吃一升„„”新华社的这篇报告在最后说到:“这些纯朴的少数民族兄弟,尽管贫困交加,却没有一个人外逃,没有一个人上访,没有一人向国家伸手,没有一人埋怨国家,反倒责备自己‘不争气’,这情景令人十分感动。”海雀村的极度贫困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并作出批示:“有这样好的各族人民,又过着这样贫困的生活,不仅不埋怨党和国家,反倒责备自己‘不争气’,这是对我们这些官僚主义者一个严重的警告!!!请省委对这类地区,规定个时限,有个可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扎扎实实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批示引起了贵州省委的高度重视,省委将这篇报道和批示用急电传给各地(州、市)委负责同志,并连夜召开全省电话会议,布置各地(州、市)、县立即检查安排群众生活。省委随即派出8个工作组对贫困地区进行调查,详细了解农村缺粮情况。中央分两次拨给贵州生产救灾款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