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课堂笔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课堂笔记一,人类行为1,人:人是一个系统的存在,包括两个子系统。第一子系统:人是可以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行为等因素)第二个子系统:人可以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人(包括家庭、社区单位、民族)2,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3,人类行为的特点:1,适应怀2,多样性3,动态性(变化性)4,指向性5,可控性6,发展性。4,人类行为的划分:1,按照是否符合常规:正常行为、不正常行为。划分标准:统计规律,社会规范与价值,行为适应性、人体的主观体验。2,按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胎儿期、婴幼儿期(出生——3岁)、学龄前期(3——6)、青春前期(6——12)、青少年期(12——20)、成年前期(20——24)、成年期(24——65)、老年期(65——?).5,人类行为的一般过程。定义:人类的需要引起人类的动机,通过一系列手段确定要达到的行为目标。(合适的目标诱发动机,目标性质决定手段性质,手段反过来影响目标,决定着目标是否实现)二,社会环境1,定义:是指由影响人类的影响因素,如生物环境、遗传、心理状态、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行成的社会系统。2,特点:1,从来源与作用角度看:常规事件、非常规事件。2,影响因素绪论一,其研究对象(一)从微观上认识:1,个体在社会情境的产生社会行为的背后的动机意向意志情绪,以及它们如何形成以上复杂的精神生活。2,F。HAllport1924是研究人们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意识。社会行为:刺激他人以及他人对自身的影响一种反应。社会意识:对社会事物以及社会反应的意识。(二)研究对象宏观认识:主张研究社会生活或群体中人际互动的心理共相。(美)罗斯认为社会现象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心理。静态:信仰、文化、习俗、宗教、价值。动态:罢工、革命。(三)几点说明:1,社会心理:由社会因素引起,直接或间接的反应社会事物以及社会关系,并且对社会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对社会发生影响的心理活动。2,个体社会心理:个体是具有人的普遍,自然,社会属性并能够以单独的行式活动,并有个性的实体,它包括:社会认知,归因态度,喜爱,价值观。3,群体心理:由某些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原因与目标的人由特定的试组合在一起进行活动并且相互制约的共同体。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思辨期经验描绘期实验期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一),人类的社会功能:人作为社会成员,作为禴夫所具有的能力和发挥的作用,它与人们所期待的社会角色有关。(二)社会环境与人类的交互影响:1,个体必须适应环境;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3,社会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不能脱离遗传的制约,良好遗传特性需要信托适当社会环境才能得以发挥。4,作为能力的个体,人类行为也能够改变社会环境,尤其是领袖人物或大众的一致性行为。5,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而言,社会环境影响对人类影响要大一些。第二节评估人类行为的三维视角一,生物生理维度1,理论聚焦2,遗传与人类行为:细胞增长;遗传疾病;遗传与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神经元的增长与发展。二,心理学维度。1,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情绪、意志2,人格心理三,社会学维度:1,家庭2,学校3,同龄群体:由年龄、性别、志趣、职业、社会地位以及行为方式或大体相近的人所组成的非正式群体。4,工作单位5,大众传播媒介6,社会角色7,社区8,文化。第二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第一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一,弗洛伊德的生平、地位。二,精神分析理论的三个内容:1,无意识(伊特):由利比多和塞纳托斯组成。在人的心理领域或精神领域最深层存在着的不能被人意识到的东西,主要包括个体的原始冲突各种本能和欲望。(利比多——生本能塞纳托斯——死之本能)2,意识3,潜意识。三,人格结构:1,本我:受快乐原则支配。2,自我:遵循现实原则。3,超我:遵循至善原则。四,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第二节行为主义理论产生在20世纪初美国,创始人是华升。20世纪30年代后期,将学习与行为联系起来,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理论。20世纪60年代将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联系起来,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一,华升的行为主义理论(1),环境决定论:1,强调行为是研究的目标2,强调环境对行为塑造的影响3,强调刺激——反应模式4,主张阶段论,主张持续论。(2),对儿童情绪行为的研究:1,儿童的怕、怒、爱、情绪行为的研究。2,儿童嫉妒情绪行为研究。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1,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2,强化对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发生的作用3,操作性行为反射的消退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观察学习2,认知的重要性3,替代强化4,交互决定论第三节需要层次理论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二,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1,生存——关系——成长(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第四节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一,发生认识论的结构及动态过程(书26页)组织同化顺应平衡适应:处理个体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以及个体改变或适应世界的能力,适应过程主要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行式来实现。个体与环境的交往中同化作用与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叫平衡。二,认知发展的阶段。1,感觉运动阶段(0-2)2,前运算阶段(2-7)3,具体运算阶段(7-12)4,行式运算阶段(12-15)第五节科尔伯格一,理论背景1,受以皮亚杰启发:他律道德、自律道德。2,道德困境问题(书30页5种能力)二,理论内容。1,前习俗水平(前常规道德):这一水平的儿童已具备关于社会是非善恶的道德水平和要求,但是他们是从行动结果与自身的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天真的享乐主义阶段)2,习俗水平:儿童开始关心社会的期望与别人的需要。(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社会秩序阶段)3,后习俗水平:在这一水平上的人们力求对正常而合适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原则作出解释而不理会权威人士做出的决定。(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的伦理准则阶段)第三章胎儿发展与社会环境第一节胎儿的发育过程一,怀孕二,胎儿的发育三,分娩过程早期药物对胎儿的影响;有准备的分娩;剖腹产。第二节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一,遗传的影响出生缺陷:胎儿一出生便伴有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二,母亲的影响(一)母亲的身体状况:1,年龄2,身高、体重3,营养4,药物(二)母亲的情绪状况:过忧、过喜都不好。三,其他因素1,家庭的社会地位和富裕程度2,社会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观念的影响3,环境污染第三节胎儿出生对家庭的影响一,夫妻角色的转换二,兄弟姐妹关系的调整三,家庭秩序的重建第四章婴幼儿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节新生儿特征一,新生儿的定义二,新生儿的反射能力三,新生儿的心理状况:听力、嗅四,新生儿的社会性表现:1,模仿2,情绪3,身体运动第二节婴儿动作的发展一,婴儿发展的基本原则:1,头尾原则2,近远原则3,简单原则二,婴儿的动作发展顺序(书167页)三,婴儿动作发展的意义(书171页)四,影响婴儿动作发展的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动作发展速度的快慢有一定影响,良好的环境能促进婴幼儿动作的发展,而不良的环境则会限制婴幼儿动作的发展。第三节婴儿认知语言发展一,认知发展随意性反射活动——目标取向行为1,反射活动(出生——1月)2,初级循环反应(1——4月)3,刺激循环反应(4——8月)4,习得图式协调(8——1年)5,三级循环反应(12——18月)6,表达思维阶段(18——24月)二,婴儿语言发展阶段1,前咿呀语阶段(0——3)2,咿呀语阶段(3——12)3,单字复阶段(12——)4,电报式语言三,影响婴儿发展的因素(一)生理方面:听觉、知觉的发展,声带的发育,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都会影响婴儿的语言能力。(二)气质特征:比较外向活泼的婴儿比性格比较内向安静的婴儿先学会说话而且可能掌握更多的词汇。(三)照顾者的教养方式第四节婴儿的社会性发展一,婴儿社会化的基本过程(一)早期单纯社会化反应阶段(0——6个月)互易性、有效性、信赖性。(二)社会性感性联结建立阶段(7——2岁)1,产生了明显对亲近人的依恋行为。2,主动追随依恋对象的增长3,探索活动成为扩大交往的中介。二,婴儿的社会行为系统:1,依恋行为子系统:婴儿在母婴交往中所造成的依恋母亲的特定系统,它是协调和保证婴儿获得和维持与依恋对象接近的行为系统.2,惧怕——警觉行为子系统:保证婴儿在遇到陌生环境陌生人或潜在危险或危胁时产生惊恐,躲避反应的行为调节系统。3,交往行为子系统:婴儿与那些并不直接带来生存意义的人相互交往的系统。4,探索行为子系统:探索物理或非社会行为的环境系统。三,婴儿的自我产生与发展1,自我意识:人对自己的认知,包括自我知觉、自我认知、自我调节、自我评价、自尊等方面内容。2,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重点,书185页)第五节婴儿与父母的互动关系(书186页)1,婴儿对父母的影响2,父亲对婴儿的影响3,母亲对婴儿的影响第六节婴儿期的问题与矫正一,拒食二,吮吸手指或咬指甲三,心理自闭:是一种精神异常行为,具有心理自闭行为的婴儿对外界信息刺激缺乏积极反应,与先天小脑发育成长迟缓有关系。第五章幼儿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节幼儿期的生理发展一,生理成长:1,身高体重2,大脑的结构二,运动能力的提高三,语言的发展第二节幼儿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1,自我评价的发展:自我评价是对自我各方面所作出的价值评估,儿童的自我评价从3岁左右开始,他人的爱、支持与赞扬具有特别的才能够与他人或理解的自我进行比较。2,自我体验的发展二,性别认同的发展1,定义:指人对自我所做出的情绪体验,包括生理体验和社会性体验两个方面。2,性别认同的发展过程:1,性别具有差异性2,性别具有稳定性3,性别具有稳定性3,性别角色的判断标准:成人对他们的性别行为期望,成人对儿童行为的鼓励或限制,使儿童掌握相应的性别角色行为。性别刻板印象:指儿童不仅规定自己严格按照性别角色的标准去行动,而且还严格按照性别角色的判断标准去要求和评价同样的行为。三,道德的发展(一)道德认识的发展:具体形象性,表面性,片面性,笼统性和简单化。(二)道德情感的发展(三)道德行为的发展(四)社会性交往的发展1,与父母的交往:A,教养内容:一方面以其自身的行为和语言为儿童提供观察和模仿对象,另一方面父母通过对儿童行为的肯定和不定来向他们传递有关社会性知识,以此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B,教养方式:1,专制型2,授权型3,宽容溺爱型4,宽容冷漠型2,与同伴的交往:1,有组织的交往2,自发性交往(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中间型)3,与老师的交往。第三节幼儿期儿童的游戏活动一,游戏在幼儿期儿童能力发展中的作用。1,行为表现类游戏的作用语言游戏、运动游戏、想象游戏、交往游戏、表演游戏2,认知类游戏的作用练习性游戏、象征性、结构性游戏、规则游戏3,社会性游戏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分享游戏、合作游戏二,幼儿期儿童游戏的特点1,游戏内容由简单到复杂2,游戏的步骤由无计划到有计划3,游戏的形式由简单模仿到创造4,游戏的各类由少到多5,游戏持续的时间由短到长5,游戏的成员由少到多三,游戏的意义(4点)第四节幼儿行为问题及其矫治一,口吃1,原因:1,语言表达与思维发展不协调2,环境压力3,模仿4,学习多种语言2,矫治:1,减轻环境压力,增强儿童自信2,引导儿童想好后再说,放慢语速,并经常进行朗诵练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二,攻击工具式攻击、语言式攻击1,原因:1,生理的2,社会性的:受惩罚3,对父母行为的模仿4,电视中的暴力镜头2,矫治三,沉迷于电视第六章儿童期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节生理的发展及相关的问题(书223页)第二节同龄群体的形成与意义一,同龄群体的定义和分类1,定义:一群年龄相仿,关系密切,并且在以建立的社会关系基础上进行互动的孩子组成的群体。特征:1,在一定的规则基础上相互交往2,成员具有强烈的归属感3,具有明确或暗含的行为标准4,发展使成员朝向完成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组织。2,分类:1,正式群体:有组织,比较严密。2,非正式群体二,同辈群体的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