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豬窟垃圾掩埋場對區域環境品質討論四建四甲93145025陳怡正報告內容:&.調查議題:山豬窟垃圾掩埋場對區域環境品質討論&.調查方法:網路調查與居民訪談實地現況調查&.期望結論:改善條件回饋條件掩埋位置居民態度預定流程表:時間說明(口白)場景累計45sec環境地型氣候介紹山豬窟垃圾掩埋場45sec30sec地理環境討論各項資料檢索75sec60sec資料探討、居民訪談、現況調查資料檢索、附近住家各参考點135sec60sec改善條件剖析、居民對於改善之態度與期望訪問、分析改善條件195sec山豬窟掩埋場簡介於台北市日益增加之龐大垃圾量,環保局除確立以焚化為主,掩埋為輔之長期處理目標,並興建內湖、木柵、北投三座垃圾焚化廠以達垃圾減量之目的,焚化後之灰燼、不可燃垃圾、溝泥等仍須與建一掩埋場作為最後處置。因此乃於民國八十二年五月闢建山豬窟垃圾衛生掩埋場以銜接福德坑垃圾掩埋場之處理工作,現階段台北市垃圾已可達到可燃性垃圾完全焚化處理目標,焚化底渣也已資源再利用,山豬窟垃圾衛生掩埋場則以掩埋焚化灰燼及溝泥等不可燃垃圾為主。為配合市府2010零掩埋全回收政策,山豬窟垃圾衛生掩埋場將轉型為廢棄物暫置場,增置磁選機、破碎機、篩分機、粉碎機等,平時進行樹枝、巨大垃圾破碎、粉碎及彈簧床墊拆解等回收再利用作業,遇有天災則進行災害廢棄物分類物回收再利用作業。地理環境介紹:場址概況位置:台北市南港區東南角與台北縣深坑鄉交界處之山豬窟山谷。地形:南北走向,南高北低之長條型山谷,下游出口位於場址北側。地質:掩埋區內側地質單純,並無斷層通過,場區內有煤礦兩座,片道深60~300公尺,已停採30年以上,無安全之虞。水文:因地形關係,常有地形雨,降雨頻率較台北市區大,年平均降雨量為2251公厘,降雨集中於五至九月之間。本掩埋場屬山谷地形,東、南、西側均以山谷稜線為自然屏障,北側為山谷出口。為期能安全儲存掩埋之垃圾灰燼,於掩埋區之最下游端築設土壩護堤,使山谷形成一封閉之掩埋場,並可增加掩埋容積。場區規模面積:場區面積65公頃,掩埋面積30公頃。容量:617萬立方公尺。掩埋方法:厭氧性衛生掩埋法。掩埋種類:家戶垃圾、巨大垃圾及焚化灰燼。掩埋開始日期:83年6月18日預定關場日期:99年12月31日原定於93年底關閉,後因尚有容積46萬餘立方公尺,並經環境差異分析及向議會與地方人士說明後,同意延長使用。為加速排除垃圾層內之廢氣,促使垃圾層早日安定,設有廢氣集排系統。本系統上至垃圾掩埋完成面,下接滲出水系統,兼具防範火災及解決臭味等功能。舖設不透水布:在掩埋場底層及周圍以不透水布做為防止廢氣及滲出水洩漏之用。垂直排氣井:在掩埋場內埋設HDPE材料之多孔管做為垂直排氣井,其管徑為200公厘,排氣井周圍使用管徑為500公厘之鋼製圓柱形套管加以保護。兩管之間的環狀空間填以卵礫石。垂直排氣井之間距為五十公尺。廢氣處理裝置:所收集之廢氣,初期於掩埋過程中以活動式點火罩點火燃燒,而於最終掩埋面上則採用固定式廢氣燃燒裝置加以燃燒;於88年起委託可寧衛公司設置沼氣發電廠,有效消除沼氣外洩影響環境,並將收集之沼氣以內燃機燃燒轉換為電能,即發電再利用。廢氣收集處理系統:污水處理系統:設於護堤外下游寬廣谷地。污水來源:生活污水、洗車污水及垃圾滲出水。設計處理量:1000CMD處理標準:台北市衛生下水道容納廢水標準。滲出水處理流程:滲出水---沉砂池---貯留池---延長曝氣池---化學混凝沉澱池---砂濾---排放至衛生下水道除臭設備:各加蓋污水池---填充式洗滌塔---誘引抽風機---活性碳吸附塔---排放為防止垃圾滲出水污染地下水及阻水湧水或地下水滲入垃圾層。不透水布舖設:掩埋場底部及斜坡舖設HDPE之不透水布作為阻水設施,其厚度為2.5mm,不透水布上方再舖以50公分之保護壤土。另為加強谷底之阻水效果,預防不透水布因故破壞而滲水,故在谷底原規劃之不透水布下方,再舖設一層1.5mmHDPE之不透水布,兩層不透水布之間填以30公分厚之砂土。噪音及振動:設置垃圾車專用匝道,使垃圾車主要進場路線避開人口稠密社區,並保持車輛良好性能及改善道路設施,與加強機械維護。防火措施:本場目前僅處理不可燃垃圾,惟中間破碎處理樹枝及巨大垃圾為防止火災,配備具完善消防設施之水車二十四小時待命,以備不時之需。環境衛生:每日覆土以隔絕各病媒之食物來源外,並於蒼蠅指數大於3時進行消毒工作,且隨時對道路進行灑水沖洗以免塵土飛揚。臭味防治:掩埋場產生之沼氣臭味,已經由集排氣系統予以收集燃燒發電,污泥配合掩埋作業進行確實執行每日覆土工作,以阻止臭味擴散。至於污水處理單元之臭味則以除臭設備加以收集處理,以有效控制臭味維護環境空氣品質。其他公害防治處理:掩埋層廢棄物在穩定化過程中所生的氣體主要有CH4、CO2、CO、H2、NH3、H2S、N2及其他少量氣體,此混合氣體即所謂的”沼氣(LandfillGas)”。垃圾掩埋場沼氣可能造成的危害,不僅是在垃圾掩埋作業期間內,甚至於在掩埋場封閉後之數十年內,皆可能為導致周界環境污染的主因之一。由於沼氣中含有濃度極高之甲烷,對場內作業人員而言,為一潛在的危害因素,當沼氣自掩埋面逸散,只要它散佈在人跡可至之建築物內,逗留在這種建築物中的人員,若沒有特別的防護措施,將有燃燒、爆炸、甚至於有窒息之虞。此外,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及硫化氫等成份除了其臭味擾人外,對人類生理上亦可能造成某種程度的影響。沼氣中的甲烷及二氧化碳雖無味,但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及硫化氫卻含刺鼻之特殊氣味。當沼氣突破覆蓋層,擴散至空氣中時,即會取代土壤中的氧,使含氧量相對減少,造成植物因缺氧而枯萎,這結果絕非是我們所欲見的。更甚者,二氧化碳所造成之溫室效應現象乃舉世皆知之事實,全球各國皆已高度重視,並訂定相關措施期減緩其破壞程度。殊不知,另一鮮為人知之殺手--甲烷氣體,其造成溫室效應的程度約為二氧化碳之24.5倍,試想其對人類所居環境帶來之浩劫,吾輩怎可等閒視之。沼氣發電介紹:一般垃圾掩埋場沼氣污染防治工作的執行方式為設置沼氣抽取系統,將沼氣收集燃燒處理,雖然投注了工程設備費用,卻未規劃將沼氣資源化再利用,殊屬可惜;因此歐美等國家於經濟誘因的輔導下,將沼氣污染防治與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的觀念及技術結合應用,使垃圾掩埋場沼氣發電兼具了高可行性、污染防治控制、環境品質改善、提供新能源及最低社會投資成本、最高回收經濟效益等多重優點,因而垃圾掩埋場沼氣發電是典型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成功的範例。沼氣是由垃圾廢物中之有機物質分解產生,成分中約含50%的甲烷,50%的二氧化碳,及其微量的有機化合物,其中甲烷比空氣輕,很容易散逸到空氣中,除易造成空氣污染並產生溫室效應外,若處理不當亦會產生自燃之現象。在台北市政府環保局大力推動下,「山豬窟沼氣處理發電設施」已正式運作,這座發電設施每天約可供達7000戶家戶用電所需,以已使用達5年的山豬窟掩埋場來計算,沼氣量平均每小時可達約5000立方公尺,發電量為每小時約5百萬瓦。由於沼氣產量將依時間的延長遞增至高峰而遞減,預計在山豬窟掩埋場封場後,其沼氣處理發電量最高可達5MW到7MW。雖然沼氣發電的發電量相較於一般發電廠仍無法比擬,但這座沼氣發電設施在國內資源回收方面具有劃時代及指標性的意義。資料來源:沼氣發電流程圖:濃縮排水設備沼氣收集站濃縮纯化分離槽變壓器電力輸出設備台電公司輸配電站發電機組(加裝消音設備)鼓風機組(沼氣壓縮乾燥濃縮)回饋措施:(一)回饋當地里及相鄰里里民1.回饋金:每平方公尺250元平均分年編列;當地里占百分之七十,其餘百分之三十視當地區、相鄰里之實際需要分配之,但當地區分配數不得超過回饋地方經費百分之十。山豬窟65公頃回饋金計162,500,000元分10年每年16,250,000元。2.專用垃圾袋:每半年每人225元3.水費:各自來水用戶之補助額,當地里為每月自來水費30度以內之總額,相鄰里為每月自來水水費30度以內之三分之二。非自來水供水地區住戶採現金發放補助,其額度為當地里每月以相當自來水水費30度、相鄰里以20度計算之。4.電費:(山豬窟掩埋場延用期間)其補助額度在當地里為每戶每年新台幣1927元,相鄰里為每戶每年新台幣1056元。(二)闢建北二高垃圾車專用匝道。(三)拓寬及改善南深路為15公尺,寬改善交通。(四)本場自94年起執行復育計畫,興建一座溫水游泳池提供附近居民免費使用。問題設想:1.是否住在掩埋場附近,對住家附近生活品質有所影響?2.如果有機會,會不會想搬離掩埋場附近?3.早中晚空氣品質的差異性?4.政府提供的回饋獎勵,是否足夠?是否會要求更多?或種類更多?結論:對於住在附近的居民來說,這個垃圾掩埋場的存在,對他們的生活帶來的影響,以下整理出幾點1.以前到了一定的時間,就會飄散出臭味,空氣品質不好(經過加強改善,已經解決)2.以前垃圾場附近的環境髒亂,經過整治後,變的乾淨許多3.得到許多回饋的補助,像是水費.電費等4.沼氣發電廠的建設,得以提供熱能給溫水游泳池使用5.因為會產生黃土,造成有時候會有風砂滿天飛的景象經過不斷的努力整治,垃圾場有了現在乾淨整潔的環境,還有許多回饋民眾的措施及建設,對現在居民來說,山豬窟垃圾掩埋場已經不再是一個人人討厭的垃圾山了,當掩埋場停止使用之後,若將表層蓋土加厚,並種植草木加以綠化,則可闢建為環境優美之運動場、停車場或公園綠地規劃為復育綠美化工程,未來完工後將提供市民一個運動休憩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