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凉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2011—2015)(征求意见稿)“十二五”时期是平凉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环境保护工作水平、努力实现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的关键时期。根据市委、市政府“四三二一”战略思路和《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制定本规划。一、“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执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和省上环保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1)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六项主要污染物控制在目标值之内,总控率100%。COD和SO2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1.06万吨和7万吨。2007年以来,平凉城区空气环境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年均达到350天以上。泾河地表水COD污染指数下降,水质达标率为16.7%,汭河水质变清,葫芦河水质明显改善。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固体废物综合-2-利用率达到75.8%。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分别为54.5dB(A)和69.4dB(A)。(2)污染减排力度加大。从严控制“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依法关停小造纸6户,小石灰窑138个,小淀粉62个,小印染户18个,木炭窑220孔,小锅炉96台,淘汰落后水泥生产线5条,取缔小冶炼、地条钢生产线25个,为经济发展腾出了环境容量。大力实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火电脱硫、煤炭、造纸、医疗、食品加工行业废水治理等重点污染减排项目36个,累计完成投资8.15亿元。其中平凉电厂一、二期脱硫改造工程建成验收。华煤集团9对矿井和全市10所医院废水实现达标排放。宝马纸业公司碱回收项目实现进水试运行。平凉城区污水处理厂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工程及“八沟一河”综合治理全面开工。华亭、泾川、静宁城区污水处理工程开工建设。平凉城区垃圾填埋场、医疗废物处置中心运行良好,华亭、泾川、静宁、庄浪、灵台城区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建成运行。“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减排化学需氧量6652.5吨,控制在1.06万吨,二氧化硫减排17364.2吨,控制在6.5万吨,全面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3)生态建设成效明显。投资25.17亿元,完成造林封育面积103.82万亩,林地面积达到373万亩,活立木蓄积达到98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2.32%,中心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分别达到22%、26.5%-3-和9平方米,年森林碳汇贮备达到1793.4万吨。特别是2004年我市被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创建试点地区以来,市县(区)各级大力开展系列创建活动,全面完成了26项创建考核指标和工作任务,并通过国家验收。通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全市固废资源利用率达到了80%,废水回用率达到了65%以上,实现经济效益1.71亿元。通过开展绿色系列创建,99个乡镇被市政府命名为生态示范乡镇,创建“四绿”单位86个,7县(区)全部达到生态示范县创建标准。灵台、泾川县被命名为“全国绿色名县”。崆峒区柳湖乡、泾川县党原乡、静宁县威戎镇被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4)农村环保全面展开。全面推进“全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试点,14个重点乡镇环保所建成投入运行,完成了38个村“四清、五改、六建”和“八个一”环境综合治理,有4个村争取到国家“以奖促治”资金344万元。建成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24个,实现了集约化、生态化和零排放。抓建重点乡镇农业循环经济试点7个,拓宽“草—畜—沼—果(菜)”农业产业循环发展模式。建成农民环保协会、农村环保夜校、环保宣传阵地等载体,培训农民11900人次,有效地增强了农民环保意识。客观地看,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项目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我市环境保护工作目前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1)环境容量极为有限。据初步测算,随着GDP增长,“十二五”期间我市COD新增量为12698吨。按照国家关于-4-新上项目必须符合总量控制要求的有关规定,我市现有COD总量已全部被各县(区)及市属重点企业占用,新上项目无总量指标可供调配,将直接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2)地表径流污染严重。由于降水量季节分布不均,泾河、葫芦河已成为季节性河流,枯水期地表水受生活污水、部分工业、农副产品生产废水影响,污染负荷超过环境容量。泾河平凉段水质仍为劣Ⅴ类,且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超标,水质要达到Ⅲ类功能标准要求难度大。葫芦河为Ⅳ类水质。地表水污染较重,纳污降解能力减弱,已严重制约了流域工农业可持续发展。(3)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生态功能单一,覆盖率低。水资源短缺,工农业争水、城市生活缺水问题突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恢复进程缓慢,目前尚有4000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区域亟待治理,水土流失监测机制不健全。节水型社会建设滞后,宣传、管理、技术、投入机制不健全。(4)农村环境污染凸现。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农村产业化不断发展,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趋势明显。农村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新旧污染相互交织。畜禽养殖污染、地表水污染、土壤污染、农膜污染、传统手工作坊污染、垃圾污染逐年加重,危及农村饮水安全。(5)治污设施建设缓慢。县(区)生活污水处理项目-5-缺乏投资来源和投资主体。华亭、泾川、静宁县城区污水处理厂实际争取到位资金少,地方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平凉城市污水处理厂要实现达标运行和负荷率稳定达标,工程投资量大。灵台、崇信、庄浪县因无资金支持,项目均处在前期论证阶段。(6)能力建设严重滞后。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市级环境应急管理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机构,环境监察、环境监测工作力量严重不足,业务用房紧张,设施(设备)短缺,环境监测、执法监管、生态监察手段落后,与《全国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标准》、《全国环保部门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标准》、《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不能适应新形势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二、“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的思路目标和主要任务“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市委、市政府“四三二一”战略思路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与环境保护强制约束之间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环境保护工作必须要坚持预防优先、防治结合,统筹兼顾、重点突破的原则。据此,“十二五”时期全市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思路是:紧紧围绕提升全市环境质量水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三大目标”,突出流域、区域、行业、企业“四大领域”污染治理,集中力量实施污染总量减排、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6-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环境风险防范“五大工程”,不断强化体制机制、监管体系、基础能力、科技产业、机构队伍、项目资金“六大保障”,努力走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工作新路子。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泾河平凉段、汭河、葫芦河地表水达到水质功能划分要求,大气环境质量控制在二类区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达标,城市环保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初见成效,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主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功能逐渐恢复。环境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强,群众关注的环境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环保能力建设进一步增强,环境监察、监测和应急体系进一步健全。其中:环境质量目标●水环境:泾河地表水全河段达到国家规定的Ⅲ类功能水质标准,水质达标率达到67%以上。汭河、葫芦河、达溪河、黑河达到Ⅲ类水质。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大气环境:平凉城区及六县城大气环境质量控制在二类区标准,二氧化硫年均值小于0.06mg/Nm3,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小于0.10mg/Nm3,二氧化氮年均值小于0.04mg/Nm3,总悬浮颗粒物年均值小于0.20mg/Nm3,质量保持在二级以上标准。●声环境:平凉城区及六县城达到城区噪声功能区划分标准和要求,区域环境噪声小于55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小-7-于70分贝。污染物减排目标●201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基数为:化学需氧量46496吨,二氧化硫31571吨,氨氮排放2761吨,氮氧化物63450吨。●按照全省“十二五”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比2010年削减6.4%(其中工业加生活削减6.9%),氨氮削减8.9%(其中工业加生活削减8.7%),氮氧化物削减3.1%,二氧化硫增加2.0%。据此,平凉市化学需氧量、氨氮,NOX、SO2等指标要在2010年(COD:46496吨,NH3-N:2762吨,NOX:63451吨,SO2:31571吨)排放基础上,COD削减2976吨,氨氮削减246吨、NOX削减1967吨,SO2排放量呈正增长。污染防治目标●平凉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其他县城达到60%。●七县区集中供热普及率大于70%。平凉城区燃气普及率大于90%。●七县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国控重点工业源废水、废气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均达到90%以上(新增指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7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新增指标)。-8-农村环保目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水排放达标率达到70%,粪便资源化率达到90%;化肥和农药施用强度(折纯)每公顷分别小于280公斤和3公斤;秸秆综合利用率大于80%;地膜回收率达到80%,可降解地膜使用率达到60%以上。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8%,活立木蓄积量达到2000万立方米以上,城镇绿地覆盖率达到35%以上,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00平方公里。解决56.7万农村人口饮用水不安全问题,自来水通村率达到93.3%;城市供水水源保证率不低于95%,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1,一般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71立方米以下,全面推广使用生活节水器具。恢复湿地自然特性和生态特征,湿地保护面积达到180万亩。环保监管能力目标●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环境监测机构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国控重点污染自动在线监控率100%。●全市30%的重点乡镇建成环保所。主要任务是:1、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以泾河、汭河、达溪河、葫芦河为重点,开展流域环境综合整治。编制实施《泾河平凉段-9-地表水污染防治规划》和《葫芦河静宁庄浪段地表水污染防治规划》,下大力解决流域水污染问题。抓好流域重点工业企业生产废水深度处理,提高回用率,控制入河污染物排放,减轻地表水污染负荷。以城区、矿区、风景名胜区为重点,抓好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城市噪声功能区管理,切实解决噪声扰民问题。大力开展矿区环境综合整治,制定华亭、崇信、灵台矿区生态环境强制性保护规划,加强矿井废水、煤矸石、煤尘污染治理和塌陷区生态修复。落实采矿单位的生态恢复治理、生态保护措施,确保分年度任务落实。加快采空区和塌陷区的治理,扩大矿区绿化面积,新建和改扩建的矿山,要在矿山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中一并列入土地复垦和矿山生态保护方案。要加强对现有和即将关闭矿山的环境综合治理,确保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80%,矿区土地复垦率大于50%。新建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完善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以煤炭、电力、冶化、水泥、造纸、制革、淀粉、酒精和铜铅锌选矿等为重点,加大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落后产能,对高载能企业通过污染治理项目建设,削减排放总量,促进污染物减量化、资源化和循环利用。以国控重点污染源企业为重点,加强重点企业污染治理力度。督促企业进一步完善污染防治设施和环境风险防控设施,确保全部实现达标排放,并稳定运行,切实消除环境隐患,提升重点污染企业环保达标水平。-10-2、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加大主要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提升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加强水源涵养林保护、绿地湿地培养、关山天然次生林修复、矿区塌陷恢复治理等工程建设。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新增三北防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