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少熬夜!学习中医的心得(10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我们经常会写一篇经验选集,它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想好怎么写你的经历了吗?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收集的学习中医的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学习中医的心得【第一篇】中医内科学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地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阐述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它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是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在这学期的中医内科学课程中,我们又再一次深入系统研究和学习了临床各常见中医内科疾病,收获颇多,在此,将自己对于应该怎样学习这门学科的一些感受和体会总结如下。一、多多诵读经典中医学根植及生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土壤,从神农尝百草谱《神农本草经》,到黄帝岐伯问答出《黄帝内经》;从仲景演《伤寒论》、《金匮要略》,到孙思邈《千金方》;从金元各大家齐鸣,到明清温病各家学派学说,数千年来,古人们前仆后继,不断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宝库。中医学经典古籍浩如烟海,这都是前代医家留给后世学者的宝贵医学财富,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和研究,其理论学说及临床诊治思维方法对于如今仍然有重大的临床价值。我们作为研究生更要以严谨的态度去深入学习和诵读,通过多多诵读经典条文,不断充实自身理论基础,从而能更加全面的以中医角度去认识疾病、疾病病因病机及发展转归,更能博采众方,取各家之长,取前人经验,不断创新发展,更好的指导当代的临床实践。二、辨证论治乃重中之重辨证论治是为中医学之精髓及独到之处,“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参考资料,少熬夜!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首先,对疾病的辩病及辩证是疾病诊治过程中的第一步,其尤为关键,其辩病及辩证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后续的治则、治法,是取得临床疗效与否的先决条件,所以对于疾病的诊断的知识和技能是学习的重点,更是学习的难点。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要想辩好证,我们必须全面分析病情,掌握病证病机特点,全面及灵活运用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环境、情志、饮食起居、体质等影响因素,全面而准确的作出诊断。在明确诊断后再根据病因病机及中医理论确定治疗的治则治法,在治疗疾病的时候,我们必须通过观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辨清疾病的标本、主次、轻重缓急,还需谨记,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正邪斗争,此消彼长,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疾病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特点,因此必须把握其动态变化,分阶段进行治疗。在治疗时更应注重理论指导实践,以临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拘泥于理论,刻板遵循条文,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从患者角度考虑,权衡利弊,以取得最大临床意义为目的。三、勤于总结与思考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重点学科,也是难点学科,其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学科基础上,内容繁多是学习和记忆难点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对各疾病和证型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相似病症之间的对比和鉴别以加深对各证型的理解和记忆。除了学习和记忆基础证型外,我们应多思考,学会对于变证的诊治及临症加减运用,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的拓展和学习和认识疾病。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也是我们中医学专业学生必须学好的临床学科,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学习和实践,只有我们将理论的知识打牢固,才能在日后的临床中去更好的实践、运用和发展。学习中医的心得【第二篇】感恩有这样一次机会,能让我向大家汇报学习中医一路以来的收获和体会。曾经的我是一个国营单位的设计师,从高中到大学参考资料,少熬夜!薰习的都是与艺术相关的专业知识,对医学一窍不通,跟中医更是八竿子打不着边儿。但是我自幼体弱多病,记忆中常常是母亲风雨无阻的带我去医院看病,医院都快成了我第二家,打吊瓶、吃抗生素已经是家常便饭。可是通过西医的治疗我的身体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健康,而是问题越治越多,不知何时是个头,直到有一天内分泌系统出了问题,我才开始萌生了一个念头,我要学习中医给自己调理,不要再去医院。就这样我开启了自我疗愈的养生之路。为了学习中医养生和自我保健,我辞去了体面的设计工作,改变了自己的就业方向,潜心学习艾灸、推拿、拔罐等中医理疗的技能,也算是抬起脚准备迈进中医的大门,但对于如何辨证,如何取得更好的理疗效果始终一知半解,没有底气。对于我这个医学门外汉而言,要想系统的学习中医真是太难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天津一个养生培训班学习时,非常有幸的结识了杨贞老师——倪海厦医师的弟子。初次见到杨老师,她穿了一身洁白的衬衣,真像是一个白衣天使,我和中医的真正结缘也因与杨老师的相识而开始。课程中杨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她的老师倪海厦,一位旷世奇才,并让我们学习了倪老师的视频,告诉我们要想学习中国五千年来最正统的中医,一定要从倪老师这里开始。就这样,通过看倪老师的视频我渐渐地从心底爱上了中医,中医是博大精深的,而又如此有魅力,倪老师讲课深入浅出,风趣幽默,你似乎感觉不到中医的枯燥。在学习中,我终于有勇气想大踏步的进入中医,去探索,去遨游,伴随着这样强烈的愿望,去年年底我和我的先生来到了河南开封通许县人民医院——倪海厦中医教学培训基地,跟随杨老师进一步学习及实践。跟诊期间,我们见证了太多奇迹,很多患者来时已病入膏肓,但几次复诊下来气色都变得神采奕奕,病情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好转。有一位中年女性患者,肝静脉狭窄做了绕道手术及脾脏切除十年,近两个月连续低烧,全身发黄,无力,手掌瘀黑,来就诊时需要家人搀扶,说话上气不接下气,不停的流汗,一脸愁容。见到这样的病人,整个课堂的气氛像是被凝住了,和我们一同培训的都是有经验的西医科室主任,都紧锁眉头,可能大家都觉得这个病人时日不多了,只是彼此心照不宣罢了(西医诊断:弥漫性肝癌肺转移)。但杨老师很从容的、一如既往的问诊并开出了方子,并叮嘱病人让其多哈哈大笑,保持心情舒畅,从身心两方面调节,参考资料,少熬夜!给予病人信心。没想到接下来一段时间,病人经过几次复诊后,真是大变活人!不需要家人的搀扶,烧退了,精神好多了,身上的黄色已褪去,手上的瘀暗也得以恢复,我不敢相信这是同一个人,病人已经从原先的阳不入阴,慢慢地转变为阳潜进去,一个做过大手术的人都能恢复的和正常人一样,病人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我们在场的每一位学员无不感动和震撼!杨老师的医术和医德,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同时中国几千年传下来的经典之方,是多么的伟大,弘扬这样如此优秀的中华文化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通过两个月的跟诊,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原先听倪老师的视频转变为在临床中如何应用,理论结合实际,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有信心。原来一切并不是我之前想象的那么难,两个月的学习过后,我开始试着将我的所学应用到自己及家人身上。学习中医的心得【第三篇】中医儿科学是一门运用中医理论体系研究小儿时期生理病理、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医疗和护理的临床学科。中医儿科学起源较早,早在隋唐就有专门教授中医儿科的少小科,中医儿科学专著及中医儿科医家为数亦多,使中医儿科学逐步发展壮大,对保障儿童的健康、中华民族的繁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进入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如何把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医儿科学顺利发扬继承下去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在这一学期的中医儿科学的学习中,老师首先把中医儿科知识、技能高效地教授给我们。同时,老师结合临床教学的经验,让我们对中医儿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基本的中医儿科学的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如惊风包括了急惊风与慢惊风两种情况,急惊风主要有痰、热、惊、风四大特点,临床以高热、抽风、昏迷为主要表现;多见于高热惊厥及中毒性痢疾的发病过程中,昏迷、抽搐时间短暂,多为一过性发作;慢惊风是继发于其他疾病之后,临床常见于小脑共济失调症等。在教学中,适当穿插医学典故,并突出中医儿科学与《内经》、《伤寒论》、《温病》等中医经典的渊源。中医典籍中有很多对儿科的精辟理论,如内经中的“骨弱肉脆”,温病条辨中把儿童的特点概括为“稚阴稚阳”等,这些经典医著,无疑是中医之本。对于学习中医的我们来说,在学习期间多读一些中医儿科的经典典籍,对于传承中医的血脉,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学好中医儿科参考资料,少熬夜!学仅仅依靠一本中医儿科学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而中医古籍浩如烟海,作为初学者的我们常常感到茫然,通过老师的介绍和自己学习的心得,我对部分以前阅读过的典籍、教材进行了总结,如讲到食积时,我们会想到毕可恩的《食湿与小儿疾病》;讲到时行疾病时,我们会想到《温病》的具体实例;讲到脾胃系统疾病时,我们会想到江育仁的“脾健不再补而贵在运”的经典理论。综上,中医儿科学的发展继承需要我们的努力,经过一个学期老师深入、细致、生动的讲解,我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到了重要的学习方法,引领我们步入中医博大精深的殿堂,为以后的学习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习中医的心得【第四篇】中医古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总有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但是在这么多年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可是现在很多人不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学习已经过时,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千多年前的古书至今如宝收藏,但实际上,以《黄帝内经》为首的四大经典,还包括《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和“温病学”历来被奉为经典,能够被称为经典必经是经得起考验,大部分历代著名的医家,均能有效地帮助掌握中医理论。因此,中医本科课程中开始学习,使我重新认识了中医,中医古籍经典是一个中医生必读之作。《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奠基之作,其丰富的理论至今还没有人能把它完全解析,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同时也是治未病等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其中针灸理论知识在今世界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它是一部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奇书,内容丰富,不仅涉及医学,而且涵盖了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文学、社会科学等。当时先进的各项科学成就。因此,要读懂《黄帝内经》要追溯秦汉历史背景。《伤寒杂病论》是奠定中医辩证论治体系的重要著作,其中的理法方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的基本理论,以六经伤寒,以脏腑论疾病,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和治疗的示范,它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其中刘河间依据《内经》有关“火”于“热”的病机条文,结合《伤寒》,首创“火热论”,世称“寒凉派”李东垣发挥《内经》“胃气”结合《难经》、《金匮》,提出“脾胃论”世称“补土派”,张子和发挥经文治责创立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金元时的学术,特色鲜明各自不同角度阐释经典,对明清及今后医家产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的一门独立学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大致可分为萌芽时期,成长时期,参考资料,少熬夜!成熟时期,具有代表的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梦英四大温病学家的著作及学术成就,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预防思想和“三焦”辩证的独特思想。通过四大经典的朗读,老师的讲解,给我的认知是:一,树立中医学习的信心,众所周知,中医教育其实并未能培养中医人才,由于各种因素如课程培养目标过于广阔,培养模式过于单一,未能培养扎实的辩证论治思维,不注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