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生态环境问题_511006047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肖广岭教学基本要求•1.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环境问题的思想,认识和把握当代生态环境问题。•2.分析造成全球环境问题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3.把握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及其意义。•4.认识解决环境问题所面临的障碍,以及中国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举措。讲课内容•一、生态环境理论及其意义•二、全球环境问题的形成•三、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共同责任•分析与思考一、生态环境理论及其意义•1.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思想•2.中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想•3.国际社会对生态环境问题高度重视一、生态环境理论及其意义•人类社会的进步与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紧密相连•生态环境的变化与人的活动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也因此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1.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生态环境思想,概括起来有以下主要观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自然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同时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中介”,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人的存在的基础、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人类活动不断使环境“人化”,在环境中实现自己,不断印证人的本质力量,并赋予这种力量以历史的性质。1.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思想•生态环境恶化是自然界“报复”人类的表现。•人类过度向自然界索取的行为,严重破坏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和谐与平衡,突出表现在:•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超过了它们的再生能力•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超过了发现其替代品的速度•环境的污染程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人类对自然的无尽索取,使人与自然之间发生了“物质变换的断裂”,并进一步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断裂”•这些“断裂”关系的进一步尖锐化,就外在表现为生态危机1.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思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当代生态环境问题负有主要历史责任。•从历史上看,工业文明创造的物质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剥削、殖民掠夺和利用先进技术开采全世界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在开采非再生性或可耗尽资源的基础上。•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势必造成生产能力、消费欲望的无限扩张和生态环境的有限承载之间的矛盾激化,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平衡,最终威胁到人类本身。1.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思想•维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全人类的共同努力•自然是人类“永远的共同财产”,只能以符合全人类利益的形式来管理。•“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并且,人类要做到对自然合理地控制与调节,不仅要有正确的认识,还需要对“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环境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人类与环境的依存关系,并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原则和方向2.中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想•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这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标志着中国对坚持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全新的高度,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和全面部署2.中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想•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形成的认识成果,也是在建设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强调先进的工业文明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在享有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成果。•要充分认识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坚持以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中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想•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人的全面发展不可能脱离自然而存在,而必然包含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在新型的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互为条件、相互支撑。2.中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想•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势所趋,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建设,均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特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2.中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想•人类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人类本身,从身体到生产生活方式,都从属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界。•因此,人类的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都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有如此,人类文明才能得到持久永续发展。2.中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想•要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应当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坚决摒弃先破坏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做法,要加强自然环境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3.国际社会对生态环境问题高度重视•环境问题是当代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重视环境问题、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呼声。•1972年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这个目标将同争取和平、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两个既定的基本目标共同和协调地实现。”•1992年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则强调:“为了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环境保护工作应是发展进程的一个整体组成部分,不能脱离这一进程来考虑”。•只有把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联系起来,充分考虑现在发展需要与未来发展需要,既遵循经济规律又遵循自然规律,既讲究经济社会效益又讲究资源和生态环境效益,才能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3.国际社会对生态环境问题高度重视•发展必须有环境的支持。•为了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不仅要促进发展,还必须获得发展所需的环境资源。•环境代价过于沉重,势必导致发展的不可持续。•人类不能在摆脱贫困和阻止环境退化两者之间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必须彼此兼顾。否则任何一个问题都解决不了。•人们谋求发展的同时,必须对不科学的发展行为有所限制。发展不能以造成环境严重破坏作为代价。3.国际社会对生态环境问题高度重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不顾环境后果的经济增长方式和运行模式,•克服由此产生的发展与环境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弊端,•将对有限环境资源的“透支”利用,转变为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调整环境的适应与改造、利用与保护、索取与补偿等关系。二、全球环境问题的形成•1.环境问题的复杂表现•2.环境问题与安全问题•3.解决环境问题要考虑现实的发展条件•4.携手应对气候变化二、全球环境问题的形成•全球环境问题的表现极其复杂,越来越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安全问题。•在全球环境问题上,发达国家欠下了巨大的历史债务,发展中国家也遇到了严峻的现实挑战。•各国必须根据自身的基本条件解决本国的环境问题,同时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特别是气候变化问题。1.环境问题的复杂表现•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资源过度开发,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能源紧张、淡水短缺等问题;•第二类是由于人类活动将废弃物向环境过度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乃至气候变化等问题;•第三类是由于人类技术活动的失控或滥用,引起的技术污染等环境负效应,包括核技术、转基因技术、电子技术、空间技术等都会带来始料未及的环境后果。1.环境问题的复杂表现•环境问题近年来表现出新的特点:•一是从局部性、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扩展到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匮乏和水体污染、能源紧缺等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二是从“第一代环境问题”,即明显的环境破坏现象发展到“第二代环境问题”,如生物多样性丧失、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破坏等,这些是长期积累的生化污染,危及全人类的生存状况;•三是环境问题越来越快地向发展中国家蔓延,这既有发达国家转移污染产业的原因,也有发展中国家因过度开发导致环境退化的原因。•规模较大、发展速度较快的发展中国家,集聚了前工业时代、工业化时代,甚至后工业时代各种环境问题,产生了严重的叠加效应。1.环境问题的复杂表现•无论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多么复杂,人类都必须为解决环境问题付出努力。在确立自身发展目标时,人类应当尽量减少给后代造成损失的行为。如果这种行为不可避免,那么就必须对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环境资源的消耗往往是不可逆、不可弥补、不可替代的,虽然可以用某种“等价的”方式,譬如寻找替代品、预先储蓄等方式来弥补,但要真正地解决问题还需要进行观念和行为的变革。2.环境问题与安全问题•环境问题越来越与安全问题联系起来,成为环境安全问题。•环境安全,就是指构成人类生存与发展条件的自然生成性环境资源,主要是水、土、物种、气候的安全。•环境安全与社会安全、社会发展、社会和谐都有着密切的关系。2.环境问题与安全问题•社会安全必须有稳定的环境支撑。•当一个地方的水、空气、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受到大规模破坏时,维持生命系统的自然功能就会严重衰退,自然灾害就会频繁发生,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也会严重下降。•不少地方的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地区局势动荡和社会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环境问题一旦与民族问题、种族问题结合起来,就会成为非常复杂和敏感的社会安全问题。2.环境问题与安全问题•社会发展必须克服产生贫困的环境危局。•环境安全与贫困状况密切相关,穷人更容易受到环境破坏的伤害,进而形成“贫困—盲目开发—环境退化—更贫困”不断加剧的恶性循环。•人们为生计所迫,往往较少考虑自己行为的环境后果,而最终造成对自己的伤害。•贫穷、人口压力和环境恶化也正在成为现代争端乃至战争的温床。2.环境问题与安全问题•社会和谐必须具备良好的环境条件。•良好安全的生活环境是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基本条件。•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既是政治局势紧张甚至诱发武装冲突的起因,也是它们的后果。•环境退化使国家的经济基础衰退、社会组织蜕变、政治局势动荡。当今世界,大量环境难民流离失所,加剧了地区不稳定局势,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3.解决环境问题要考虑现实的发展条件•解决环境问题,既要追究历史原因也要考虑现实条件。•由于资本扩张和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传统发展模式忽视了不可逆转的环境损失,忽视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演进的联动性与可持续性,累积后果便表现为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可持续发展要求兼顾后代的环境权益,为此必须重视造成环境危机的历史原因,重视解决环境问题的现实前提,包括人口控制、社会公正、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发达国家已经在历史上造成了全球最大的环境“透支”,因此在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环境问题方面负有不容推卸的特殊责任。3.解决环境问题要考虑现实的发展条件•解决环境问题更应致力于提高发展能力。•许多环境问题同各国发展阶段、生活方式、人口规模、资源禀赋以及产业分工等因素密切相关。•在现阶段,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发达国家提出某些过高的环境要求是不合适也是不合理的。•但发展中国家必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根据自身情况采取措施,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国际社会应该重视发展中国家的处境,倾听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尊重发展中国家的诉求,把解决环境问题与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紧密结合起来。4.携手应

1 / 6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