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生态环境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主讲人:张龙班级:研1402一、21世纪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二、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努力和困境三、中国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四、中国应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方略地球可以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是无法满足人类的贪婪。——[印度]甘地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KaramchandGandhi,1869—1948)一、21世纪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1、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2、人类面临的“十大”生态环境问题3、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与特征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第一,5、60年代发生在西方工业化国家的污染故事,开始在发展中国家普遍上演,环境危机开始向全球蔓延。•第二,全球性资源短缺(如水资源短缺、耕地短缺、能源短缺等)问题开始凸显。•第三,人口暴增。1850年,全球人口只有10亿;1960年,30亿;1980年,40亿;1987年,50亿;1999年,60亿;2011年,70亿。第四,全球生态系统遭到全面破坏。全球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温室效应、臭氧空洞加剧,对作为人类文明生存的母体地球本身构成了威胁。第五,生态殖民主义加剧。早期与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比较早期生态环境问题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影响范围主要出现在工业发达国家,重点是局部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在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重点关注大范围、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生态破坏危害后果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仅明显危害人体健康,还威胁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阻碍经济发展污染类型及解决方法污染源相对简单,污染物较单一,可通过地区自身力量予以控制和解决污染源和破坏源众多,分布广,来源杂。需通过众多国家乃至全人类共同努力才能予以解决污染(公害)事件以长期积累性污染事件为主以突发性污染事件为主,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均高于早期环境问题中的同类情况9/14/201972、人类面临的十大生态环境问题1人口膨胀2能源危机3森林减少4土地荒漠化5自然灾害频发6淡水枯竭7温室效应8臭氧破坏9酸雨出现10污染物排放剧增3、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与特征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表现第一类是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资源过度开发,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能源紧张、淡水短缺、野生动植物灭绝等等现象;第二类是由于人类活动将污染物向环境过度排放,造成了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还有化学污染、物理污染,乃至气候变化等等;第三类是技术失控或滥用引起的负效应,典型的如核技术污染,包括现在尚未获得准确评估的转基因技术、电子技术、空间技术都可能带来始料未及的环境后果。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新特点一是从局部性、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扩展到包括气候异常变化、水资源匮乏和水体污染、能源紧缺、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大气污染、有毒废物越境转移等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二是从“第一代环境问题”,即明显的表观环境破坏发展到“第二代环境问题”,它们是长期积累的生化污染,如生物多样性丧失、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等,危及全人类的生存状况;三是越来越快地向发展中国家蔓延,这里既有发达国家转移污染产业的因素,还有发展中国家开发过度与环境退化的双重困境,中国等规模较大速度较快的国家,集聚了前工业时代、工业化时代,甚至后工业时代各种环境问题,产生了严重的叠加效应。二、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努力和困境1、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2、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努力3、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障碍与困境1.1现代环境意识的觉醒“过去,人类由于无法抗拒的自然力量,曾几次濒临灭绝的威胁,但是人类还是第一次知道,自己的行为或错误将会直接决定自己未来的命运。”——[英]汤因比1962-1972年,10年之内,两位女性写的两本书使人类在沉睡中惊醒。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一部科普图书,名叫《寂静的春天》。她以生动而严肃的笔触,描写因过度使用化学药品和肥料而导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最终给人类带来不堪重负的灾难。蕾切尔·卡逊被称为“现代环境保护运动之母”。美国著名的《时代》周刊在2000年12期,即20世纪最后一期上将蕾切尔·卡逊评选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100个人物之一。雷切尔·卡逊(RachelCarson,1907-1964)卡逊与《寂静的春天》1972年,一位女科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的唐奈拉·梅多斯(DonellaH.Meadows)受罗马俱乐部的委托,带领一个研究小组,针对长期流行于西方的高增长理论进行了深刻反思,提交了俱乐部成立后的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为人类自身敲响了“全球生态危机”的警钟。梅多斯与《增长的极限》《增长的极限》主要观点阐述了人类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产业革命以来,经济增长模式给地球和人类自身带来的毁灭性灾难。各种数据证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使人类与自然处于尖锐的矛盾中,并将会继续不断受到自然的报复。“世界模型”:提出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生产和环境污染因素组成的“世界模型”,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认为现在的世界体系在2100年以前必然崩溃。要避免崩溃,应实现人口和经济的零增长。1.2生态危机根源的探讨“人口爆炸论”“技术失控论”“人类中心论”“消费主义论”“社会危机论”1.3悲观派与乐观派的争论悲观派的代表:梅多斯:《增长的极限》乐观派的代表:西蒙:《没有极限的增长》乐观派的主要观点西蒙:《没有极限的增长》朱利安·西蒙(JULIANL.SIMON)美国遗产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并在马里兰大学任教。近著有《最终的资源》及《人口增长经济学》,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西蒙的主要结论自然资源的供应在任何一种经济意义上说都是无限的。虽然每个时代都曾担心能源会枯竭;但能源却一直在逐步增长而不是短缺。人口的增长代表了经济的成功和人类的成就,而不是社会的失败。无论人口增长对能源局势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是需求增加带来消极影响,还是促进新发现带来积极影响,人口对能源成本和由此涉及生活水平的长期影响都是无关重要的。”实际上,技术不断地创造新资源。人类将以适当的价格享受无限的矿产。关于环境;公众的印象是它们在不断恶化,而事实是环境质量在改善。他说:“解决污染不存在着不可克服的技术问题。因而在经济学家看来,实质上是把一些价值用于消费,还是用于清除污染的选择问题,或者说是选择了可容忍的适度污染问题。“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格鲁斯曼等人通过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分析,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即环境破坏与经济发展之间有“倒U型”关系•经济发展初期,由于经济规模扩大,废弃物排放增加,对资源利用过度,导致环境恶化•人均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人均4000~5000美元),环境质量将改善。•影响因素:富裕了的消费者对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技术进步使企业能够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政府实施严格的环境标准经济增长环境破坏1.5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中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想经典马克思主义观点•(一)马克思恩格斯从哲学的高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是人的有机体。•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如果没有人,没有人类,自然界也会按照自己的因果必然性向前发展;而人的出现,则把目的性因素把人的要求注入到了自然界的因果链条之中,使自然界朝着有利于人类利益的方向演进。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西方出现的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生态危机、探讨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并用生态学观点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补充、重建、超越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第一,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维度入手,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反生态性。奥康纳的“双重危机”理论•第二,从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维度入手,对资本主义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进而指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非正义的和反生态的。•第三,从资本主义社会文化价值维度入手,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主义文化价值观和生态帝国主义的文化价值观。•最后,借鉴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阐释,提出用生态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方案。•总之,生态马克思主义企图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寻找一条既能消灭生态危机又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生态马克思主义主要特征•注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本质的揭示和批判,是把生态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其他绿色思潮区分开来的根本标志。•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的非正义,以及由此带来的科学技术的非理性运用和消费主义价值观与生存方式是当代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在于通过激进的生态政治变革,实现向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当代生态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詹姆斯·奥康纳:美国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社会学和经济学教授。代表作《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美国著名的左翼学者,俄勒冈大学社会学教授,当代最杰出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者,代表作:《马克思的生态学》、《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生态革命》。•“生态学社会主义是一种生态合理而敏感的社会,这种社会以对生产手段和对象、信息等的民主控制为基础,并以高度的社会经济平等、和睦以及社会公正为特征,在这个社会中,土地和劳动力被非商品化了,而且交换价值是从属于使用价值的。”——奥康纳•2.1政府干预•2.2非政府组织的努力•2.3国际环境公约二、人类社会应对生态危机的努力2.1政府干预•环境管制*——“看得见的手”•市场经济手段*——“看不见的手”什么是环境管制•政府通过设立环境质量指标、立法执法等非市场途径对环境资源利用的直接干预•形式多种多样:如对数量的规定(猎杀量、捕捞量、砍伐量、排放量等)、制定环境污染的标准、对生产过程进行环境监管(如安装废气、废水的处理设备)等市场经济手段•从影响成本-收益入手,引导经济当事人进行选择,把外部效应内部化,促使市场机制在环保领域发挥作用,以达到最终有利于环境的结果•科斯定律:交易成本、产权、产权交易•包括:界定自然资源的产权*征收环境税*发放可交易的许可证*经济手段的优化组合*2.2非政府组织的努力•什么是NGO:NGO(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是指以某种社会福利目标为宗旨,从事非赢利性活动的社会团体•优点*•关于环保非政府组织*优点•工作人员通常是志愿者,团结,成员具有奉献精神,官僚习气较少•收放自如:采用非等级的网络式组织体制,有利于交流信息、收集、加工和分配资料,有利于自主地根据具体情况开展工作,并在必要时候汇合起整个组织网络的力量•有外在的压力,透明有效(资金来源)•跨国界优势(许多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关于环保非政府组织•实施机制:在发达国家,环保行动是自上而下开展的,出现问题→NGO向法院起诉,向议会呼吁、游说→立法→实现对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治理、补偿、监督和控制。•如世界自然基金会,有会员约500万人,覆盖100多个国家,每年约完成700个国际环保项目和数千个地方性环保项目•发展中国家的NGO1980年以来增长很快,经费大部分来自于国际机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出现了“自然之友”“地球村”等民间环保组织,但总体处于起步阶段2.3国际环境公约•目前缔约国在3个或以上的多边国际环境公约有200多个•国际公约的运作框架*•主要的多边国际环境公约*国际公约的运作框架•运作框架由缔约国大会、秘书处和科研机构构成•缔约国大会的功能是讨论、修改条约,促进条约的执行和根据各国政府提交的报告审议执行情况•秘书处用以协助缔约国大会•科研机构独立于各国政府,向缔约国大会提案、建议和提供咨询主要的多边国际环境公约(1)•《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73年签署,75年生效。控制濒危物种及其制品的贸易,方式包括完全禁止和许可证制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维也纳公约》及《蒙特利尔议定书》:前者85年签署,88年生效,后者87年签署。旨在建立一个控制排放消耗臭氧层的化学物质的机制,禁止生产和使用某几种化学物质,并对其它种类作出限制•《关于有害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