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是一种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融为一体的新的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如东县循环经济建设规划1前言循环经济是一种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融为一体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一新的经济发展形态中,资源、环境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起,共同成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它要求在保持经济发展总目标不变的情况下,运用生态学规律改造并完善经济社会运行方式,尽最大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以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为手段,大力提倡物质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再资源化”,形成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系统,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在部分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正在成为一种趋势。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纷纷通过立法,大力促进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使得国家的经济结构、生产发展与生活消费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效益。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彻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历史时期。为解决长期以来制约我县经济社会的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提高资源和环境效率,全面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特制订本规划。如东县循环经济建设规划2第一章循环经济建设的基础条件分析(一)自然条件如东县地处东经120°42′—121°22′,北纬32°12′—32°36′,东面和北面濒临南黄海,西部与如皋市接壤,西北与海安县毗连,南部与通州市为邻。县境陆地西起河口镇曹家庄村西端,东止如东盐场东堤,长达68公里;南起掘港镇朱家园村南河界,北止拼茶新垦区,宽达46公里。全县面积(不包括海域)1872平方公里,人口110.11万(2002年末)。从空中俯瞰如东县,宛如一只“巨掌”,遏住了黄海巨涛,横按在辽阔的江海平原之上。而由岸滩处向大海伸展的一条条辐射沙脊,则是“巨掌”的“手指”。沙脊间的深槽可通海船,其最深处位于西太阳沙外侧烂沙洋,水深16-25米,为优良深水港资源,可建15-20万吨级深水码头。如东县有着优良的自然环境。陆地是典型的滨海平原,地势基本平坦,略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之势,高程一般在海拔3.5—4.5米之间。气候属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受海洋的调节和季风环流影响,一年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是最宜于人类生活和作物生长的地区。县境内土地肥沃,水草丰盛,林木繁茂,田园葱茏,盛产棉粮果蔬。如东曾三度突破皮棉总产百万担大关,在全省独领风骚,享誉全国,受到国务院表彰。如东还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商品瘦肉猪基地先进县,全国山羊板皮出口先进县,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如东海岸绵长,滩涂宽阔,兼具渔盐之利.除粮、棉、油、茧、猪等农副产品资源外,广阔的海域和滩涂带来了取之不尽的财富。全县海岸线长达92.42公里,滩涂面积104万亩。1951年后,经过全县人民12次围海造田,已匡围滩涂36.1万亩,被人们誉为“第二如东”。近海资源十分丰富,有各种浅水贝类50余种,其中被誉为“天下第一鲜”的文蛤,年出口6000多吨,是全国最大的生产和出口基地。此外还有“西施舌”、竹蛏、泥螺、蚶子、蛤蜊、相思螺、角螺等。常见鱼类则有百种以上,而以黄鱼、鲳鱼、马鲛鱼、鳓鱼、鲻鱼、鮸鱼、刀鱼、板鱼、箭头、河豚等最为知名。虾蟹类出名的则有红虾、白虾、对虾、金钩虾以及梭子蟹、大青蟹、关公蟹等。被誉为“软黄金”的鳗鱼苗以及以海产为原料深加工的紫菜、烤鳗、虾米、文蛤干(粉)、“醉八鲜”等则更是风靡海内外。在如东绵长的海岸线上,大汛海潮直抵岸脚,海水水质在2.7-3.8波美度之间,一立方米海水可产盐27.5公斤。全县1.6万亩盐田,年产高品质原盐3万吨。“如东人烟之初,即为渔盐之始”,如东因海而生,傍海而立,当地人也因海而得福。自古以来,如东就流传两句民谣:“黄海滩上处处宝,金牛天天出一条”。一代名相文天祥曾在这里写下“风起千湾浪,潮生万顷沙。春红堆蟹籽,晚白结盐花”的诗句,清人佘仪曾亦有诗云:“海气江声入望偏,平沙浅渚杂人烟,东风早晚桃花汛,鲑菜如泥贾客船”,如东海产的诱人魅力于此可见一斑。如东广阔的滩涂还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烟波浩淼的南黄海,一望无际的沙滩,迷人的海滨风光,古朴的渔村风情,使中外游客流连忘返。而正在开发之中的东方大港--洋口港,将结束南通“有海无港”的历史,实现南通从江河时代到江海时代的历史跨越。如东县循环经济建设规划3(二)如东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第一、国民经济强劲增长,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0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3.2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目标;一、二、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为24.1:41.9:34,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47亿元,增长20%;完成原口径财政总收入10.15亿元,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任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28亿元,同比增长44.08%。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继续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行列。农业经济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9.64亿元,同比增长4.4%。项目农业建设进程加快。全县建成农产品生产基地160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90个,农业企业327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居全市首位。农产品质量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县拥有省级无公害农产品53个,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5个。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40多个,农民经纪人队伍达到3.5万人,50多种农产品进入“长三角”大中城市农贸市场和超市,全年出口农产品6000多万美元。工业经济高位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3.28亿元,同比增长25.4%,为9年来增速之最。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8.6%、55%,全县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43.5%,经济运行指标保持良好衔接。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取得新进展。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28家,比上年增加10家。建筑业预计实现增加值8.35亿元,同比增长16.7%,重点建筑企业的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均取得新的突破。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1.96亿元,同比增长13.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8亿元,同比增长16.3%。城镇商业、餐饮、休闲业趋于兴旺,档次不断提高。旅游产业开发取得新进展,沿海旅游规划正在抓紧编制,刘埠海鲜餐饮一条街建设正式启动,首届海鲜烹饪大赛成功举办,如东特色海鲜餐饮业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全县房地产业发展迅猛,全年出让经营性土地79万平方米,实现成交价4.3亿元,完成商品房开发总量17.9万平方米,吸引社会投资1.8亿元。金融、保险、邮电、通信、物流、中介等服务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第二、港口开发迎难而进,基础工作频获突破备受全县关注的洋口港开发建设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南通港洋口港区总体规划通过交通部专家评审,获得县政府批准;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编制的洋口港功能定位及临港支柱产业发展规划基本完成;在北京和南京成功举办洋口港开发汇报会,为洋口港开发进入国家和省“十一五”规划打下良好基础。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的开发模式,与香港保华德祥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合作,组建成立江苏洋通开发投资公司,落实了洋口港开发的投资主体。成功领取30平方公里围涂工程海域使用权和1平方公里人工岛海域使用权证书。扎实推进基础工程建设,首期10平方公里临港工业区围堤工程顺利完工,岛陆通道和人工岛建设的开工准备工作正在抓紧进行,洋口外闸二期围堤工程有望春节前合龙。临港产业项目取得重大突破,LNG项目②被正式列为国家“西气东输”配套工程,240万千瓦燃气电厂项目进入国家发改委审核程序。绿色能源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一期10万千瓦风电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二期15万千瓦风电项目已落实投资业主,三期6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正在抓紧申报;一期2.4万千瓦秸秆发电示范项目顺利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第三、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和谐局面不断巩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预计全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9960元,同比增长10.7%,农民人均纯收入4297元,同比增长11.9%;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首次突破百亿,提前三年实现政府五年目标;恩格尔系数③为40.8%,达到小康指标要求。居民中高档消费迅速增长,个人当年购买小汽车、摩托车分别达到1500辆和2.9万辆,全县私人小汽车拥如东县循环经济建设规划4有量达到5000辆。实事工程扎实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全面落实,粮食直补资金全部发放到位;农村改水步伐加快,自来水普及率由上年的32%提高到71%,新增受益人口45万人;农村草危房改造提前完成目标任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顺利建立,全县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5.48%;农村公路建设开工400公里,当年全部完工,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目标。社会保障体系平稳运行。企业职工社会养老、失业、医疗、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农村社会养老等各项保险平稳运行,社会化发放成果得到巩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群体救助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县镇两级公共财政支出改革成果得到巩固,在刚性支出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实现了保工资、保运转、保平衡的目标。全县社会秩序保持稳定。“平安如东”创建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得到全面落实。切实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和大调解工作,各类矛盾和纠纷得到及时疏导和化解。高度重视征地、拆迁安置工作,保证了失地农民和拆迁户的切身利益。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工作,扎实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全县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第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社会进步再上台阶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创新步伐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全年获得立项的国家、省、市科技进步计划项目69个、国家级重点新产品4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1个,全县工业、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38.4%和59.3%。教育事业得到全面均衡发展。基础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考成绩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如东“高考现象”受到省内外广泛关注;县城学校布局调整顺利实施,非义务教育阶段办学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人事人才工作得到加强,全年为各类企业引进紧缺人才405名。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成功举办女子重剑如东队挑战国家队比赛。广播电视事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全年新增有线电视用户2.5万户,率先在苏中、苏北地区建成省有线电视先进县。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环境立县”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环境监管、环保执法和污染整治力度加大,生态产业建设加快推进,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示范县创建工作扎实推进,计生奖励扶助制度在全省率先实施。人民武装、人防、外事、药监、科协、档案、史志、气象、防震减灾等事业取得新的成绩。老干部、妇女、儿童、残疾人、老龄和关心下一代工作继续加强。民族、宗教、侨务政策得到落实。文明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果。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深入推进,交通秩序、市场秩序和环境卫生等专项整治活动扎实开展,市民的卫生意识、文明意识和环境意识明显增强,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管理水平继续提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省级卫生城市创建成功。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虚心听取人民政协参政议政意见,全年办理人大代表议案、批评、建议、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480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98%以上。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扎实开展行政许可实施主体及许可事项清理工作,继续巩固和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切实规范行政行为,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税收专项清理和农资、食品、药品等市场专项整治活动,依法加大审计、统计、物价监督力度,切实规范涉企、涉农收费行为,全县经济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基本情况1.水环境状况(1)废水排放情况根据2004年环境统计,如东县工业废水总量2549.6万吨。2004年工业废水中有机类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悬浮物、石油类、挥发酚和氨氮的年排放量分别为2519.58、1526.77、如东县循环经济建设规划53.44、0.18和267.92吨;无机类污染物六价铬、铅的年排

1 / 5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