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八章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教学目的]深刻理解地缘政治学及其发展,了解地缘政治学主要流派及其思想;理解和掌握国家政治地理要素及其内涵;理解和掌握综合国力及其测算;了解世界政治地图的演变,理解并掌握当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和分析政治地理格局的方法;了解非主权空间的涵义。[教学重难点]1.地缘政治学及其主要流派2.国家政治地理要素及其内涵3.综合国力及其测算4.世界政治地图的演变5.当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辅助演示[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政治活动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的任何政治活动都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进行,因而也必然有其空间分布和活动中心。一方面,地理环境为人类政治活动提供活动空间与各种各样的资源,因而任何政治实体的发展、安全和巩固无不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自然的和人文的各种地理因素,也必然通过影响人类的政治和经济行为,从而对其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政治是指阶级、政党、政府、民族、社会集团等现象及其关系,这些现象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参与国事、指导国家、确定国家活动的任务、内容、方式的大事,这是政治的一般定义。古今中外许多学者和政治家对政治一词曾有不同的解释,例如,中国古代思想家把政治解释为统治者掌握政权、治国平天下的大事;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也认为,政治是实现正义,为民谋利,以求最高“善业”的行为,也是治国平天下的事;孙中山先生认为:“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就是政治。”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是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围绕着一定的国家政权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展开的种种活动。由此可见,政治是个历史范畴,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政治是一种上层建筑,它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反过来又为经济基础服务。政治是一种追求权力的社会文化现象,这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的空间结构、空间过程及其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政治现象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空间,都具有一定的区域,这种政治地理区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也称之为政治区,或称政治空间组织。迄今为止,陆地表面几乎全部被政治地理单元所覆盖,形成了一幅既不断变化又相对稳定的世界政治地图。政治地图由三个层面的基本结构组成:一是国际层面的,如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国家集团;二是国家层面的,即主权国家;三是国内层面的,即国家内部的行政区。其中国家是最基本的政治地理单元,是形成世界政治地图最基本的空间要素。任意政治地理单元都有一定的政治地理结构,政治地理结构包括政治空间结构和政治实力结构。政治的空间结构由政治地理单元中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中心性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其中每一空间要素都对政治地理单元的特征产生深刻的影响。尤其重要的是,只有各种空间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政治空间结构,这些要素才能发挥作用。政治实力结构由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及政府能力等实力要素组成。如果说,政治空间结构是政治地理单元相对稳定的基础性条件,那么,政治实力结构则是政治地理单元相对活跃的要素。实力结构的变化决定着政治地理单元及其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政治地理单元及其结构要素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称为政治地理过程。政治地理过程推动了政治地理结构的演化,政治地理过程主要包括政治扩散、政治整合、政治分离和主权的变更。政治现象在一地出现后,通过各种方式向其他地区传播,形成政治现象的扩散,扩散方式有迁移扩散和扩展扩散。政治整合是指若干较小政治地理单元,因为某种权力和利益的需要自愿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并期望采取共同行动的更大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相对于政治整合而言,政治分离是与政治整合相反的政治地理过程。政治地理单元,尤其是国家的政治组织或集团对其拥有绝对的支配权。这种支配权在国际关系上称为主权,在国家内部称为统治权。由于领土变化、民族独立等原因,这种支配权发生的变化称之为主权的变更。政治的空间结构和空间过程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是地缘政治、国家地理特征以及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一节地缘政治学一、地缘政治学概述地缘政治学是西方政治地理学中创立较早、影响较大的核心理论。它历经兴衰,至今仍通行于西方世界,成为各国制定国防和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地缘政治学”一词最早由瑞典政治地理学家哲伦(1864—1922)在所著《论国家》(1917)一书中提出。他将地缘政治学定义为“把国家作为地理的有机体或一个空间现象来认识的科学”,着重研究国家形成、发展和衰亡的规律。美国著名学者斯皮克曼给地缘政治学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依据地理因素对于安全政策的统筹规划”。而另外两名美国学者佩尔蒂尔和潘赛则把地缘政治学看作是“运用地理学为政治目的寻求指导方针的艺术或科学”。显然,这几位美国学者把地缘政治学视为战略地理学,也就是研究国家的对外政治战略(包括国防和外交战略)决策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英国《牛津英语辞典》(第2版,1989)对地缘政治学提出两种解释:“①地理学对国际政治的特征、历史、结构尤其是与他国关系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研究本身;②在民主社会主义德国发展起来的一门伪科学。”第一种解释是给地缘政治学下的又一个定义,它和美国学者的定义大同小异;第二种解释专指为德国法西斯对外侵略扩张提供理论依据的“地缘政治学说”。丛以上介绍的几个定义中不难看出,地缘政治学实际上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故又称地理政治学。它把地理因素(如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人口、民族、资源、经济实力及战略军备等)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二、地缘政治学的起源与主要流派(一)拉采尔的贡献拉采尔是德国慕尼黑工业学校教授和莱比锡大学地理学教授,一生著说繁多,他著书立说之时,正是达尔文的划时代学说——“进化论”广为传播的时期。达尔文的“进化规律”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学说,产生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例如,英国学者斯宾塞认为,人类社会与生物有机体间在三个方面具有相似性:一是两者都有调节系统,生物是中央神经系统,人类是政府系统;二是两者都有产生能量的系统,生物是消化系统,人类社会是经济系统;三是两者都有分布系统,生物有血管和动脉,人类社会有电讯和道路。拉采尔深受斯宾塞关于人类社会与动物有机体有相似性这一思想的影响,提出了有机体的国家理论。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内容:1.一个特定社会的人群集团或民族在特定的土地上所形成的组织——国家是一种单细胞的国家有机体。2.国家是置于土地的基础上的,国家就是一群人和一片土地的有机体。国家离开土地即失去了国家生命的存在基础。国家是土地上人类的最大劳动成果。3.把国家比作人体,边疆属于末端器官;生长中的地域为其四肢;公路、铁路、水道为其循环系统;国家首都则为头脑、心脏和肺腑。同时,国家又属于一个空间性的有机体,它是生命的物体,不断增长,国家的向上发展,就是土地与人民结合关系的增长。所谓生存竞争,即是争夺空间的竞争。国家的发展也就是国土地域的发展。4.有机体是生长的,国家也是不断生长的,一个国家必然和一些简单的有机体一样地生长或老死,而不可能停滞不前。当一个国家侵占别国领土时,就是其内部生长力的反映,强大的国家必须有生长的空间。空间有机体的国家存在自然的增长趋势,如果没有强大的邻国给予有效的反对,它就会超越这些界限。因此,有人把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的运动论归结为“国家有机体”、“生存空间”和“边疆动态论”的统一体。拉采尔的政治地理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久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影响尤为突出。尽管他并未提出“地缘政治学”这一概念,但后人还是根据拉采尔的国家理论确认他为地缘政治学的鼻祖。(二)哲伦的新创“地缘政治学”一词,是瑞典政治学家哲伦(1864—1922)的新创。他利用拉采尔关于有机体的国家论发展了地缘政治学,认为国家的行为应被看作是一种竞争力量,必然的结果就是少数强大的吞并弱小的,这是竞争中的永恒规律。这样,力量因素就成了国家的决定因素,只有大国强国才能影响大陆及全球的政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哲伦对沙皇俄国向外扩张的趋势而对他的祖国瑞典所产生的危险忧心忡忡。在他看来,瑞典所在的斯堪的纳维亚集团根本无力挽救这种趋势。解决办法是祈求德国老帝国能够成为未来德国——北欧集团的中心,从而维护欧洲中心的稳定。他在《现代的诸列强》(1914)中明确提出,德国向外侵略是“人类的使命的责任”,认为德国海陆兼备,这是争夺世界强国地位最有利的条件。哲伦的这种思想与以后德国的侵略扩张意图不谋而合,从而成为第三帝国地缘政治学派的奠基人。(三)马汉的“海权论”“海权论”最先是由美国海军史学家马汉(1840—1914)提出的,1890年发表的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海权思想”。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中,分析国家的力量时首先应重视海洋。■影响各国海上力量的主要因素有:1.地理位置一个国家要想发展“海权”,首先必须在地理上便于进入世界的海洋。2.自然结构只要一个国家拥有无数得到保护的优良港湾和深入腹地富庶地区的大河,这个国家发展海权的动力在一定时期就会爆发。3.领土范围因为领土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口的分布,如果拥有同海岸线长度成正比的人口分布,那么这个国家海权发展的主要内部障碍就不存在了。4.人口数量一个海权国家必须拥有足够的人口,才能有大批水手以及从事制造海军设备的劳动力。5.民族素质建立一支强大海军,关键在于全体公民对海上商业利益的渴望和需求。6.政府性质即政府有发展海上力量的决心。■马汉进一步分析,海陆的增长或削弱,还受制于下列因素:(1)一国国内生产力水平,它必须要不断扩大生产可供对外贸易的产品;(2)必须拥有进行海外贸易的大规模运输船只;(3)殖民地和基地应能保障扩大和保护船只的运输;(4)必须有一支海上武装力量——海军来保护海外基地和殖民地与本国基地间的交通线。■关于海上武力与一国的海权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海上武力因竞争而生并导致更加激烈的竞争;(2)海军的存在就是为了参加海上战斗,保卫国家海权体系的完整和正常运转;(3)海军创立后,不仅要将国家的海权推广到地球上的各个角落,而且它逐步演变成了国家推行其外交政策的有力工具。马汉的思想对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创建的海权学派导致了全球“新海军”的崛起;美国史学界称他为“带领美国海军进入20世纪的有先见之明的天才”。当时,美国完全征服了内陆,马上就要由内陆国变为海洋国,马汉的著作成了这种发展的理论基石。(四)麦金德的“陆权论”19世纪末,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和陆地机械运输革命的发生,使海权逐步让位于陆权。最早阐述这一观点的是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1861—1947),他曾任牛津大学地理学教授和皇家地理学会会员。麦金德一生从事教育和研究的目标之一,就是要通过对国际和各国局势的变化的历史观察和思考,寻找一种“至少能表明世界历史中某些地理因素的公式”,而“这个公式具有透视国际政治中的一些对抗势力的实用价值”。1904年,他在皇家地理学会宣读了《历史的地理枢纽》这篇著名的论文,首次提出了“心脏地带”这一战略概念,成为第一个以全球战略观点来分析世界政治力量的人。此后,麦金德又分别于1919年和1943年发表了《民主的理想和现实》和《全世界赢得和平》两篇论文,对他的理论进行了论证。在麦金德看来,整个世界的历史就是大陆强国和海洋强国相互斗争的历史,尽管海权强国占过优势,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由于陆权国家人力和物力资源丰富,并且交通日益改善,海权国家终将被陆权国家所压制。因此他提出,世界力量重心所在的欧、亚、非三洲由于陆上交通发达,已变成一个世界岛;世界岛的中心位于欧亚大陆中部的心脏地带,其范围大致西起东欧,东至中西伯利亚和蒙古,南起小亚细亚、亚美尼亚、波斯和中国的西藏,北至北冰洋。其外围则依距离的远近和人力,除东欧这个门户外,其余方向海权国家均不易进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堡垒,而占据心脏地带的国家却屡屡向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