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工程地质研究(基础工程地质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基础工程地质学工程动力地质作用上篇基础工程地质学绪论第一章活断层工程地质研究第二章地震工程地质研究第三章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研究第四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第五章泥石流工程地质研究基础工程地质学第四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第1节概述第2节碳酸盐岩溶蚀作用机理第3节岩溶发育影响因素第4节岩溶地表塌陷研究第5节岩溶地基稳定性问题基础工程地质学第四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第1节概述问题岩溶特殊性研究思路?关键何在?基础工程地质学第四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第1节概述引入—岩溶问题可以说是各类工程动力地质问题中最复杂、最难的。岩溶广泛分布,问题无法回避。问题的特殊性--岩溶空间分布不均,地下岩溶发育,影响因素多变,对于工程而言是个隐函数。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房屋建筑----岩溶地表塌陷♥地下工程----岩溶突涌水♥水利工程----岩溶渗漏解决思路:第一步,据岩溶形成条件、影响因素找规律;第二步,分析岩溶与工程的相互关系;第三步,针对问题特殊性,得出解决方案。关键:预测准确→→对策切实可行。基础工程地质学第四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第1节概述岩溶作用—定义、特征形成条件--三个基本条件影响因素—五个影响因素稳定性问题—四种破坏类型岩溶塌陷—形成条件、分布规律稳定性评价—定性、定量研究内容基础工程地质学第四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第1节概述岩溶—岩溶作用及其产生的地貌现象和水文地质现象,又称喀斯特。岩溶作用—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岩溶发育区特征:形成各种岩溶地貌;冲沟少、地表水系不发育;岩体透水性增大;地下水空间分布不均、变化大、流态复杂;地表水、地下水分水岭不一致。岩溶分布:碳酸盐岩占国土总面积的1/5,地表约1/7,其中:贵州:51%;广西:33%;湖南、湖北、云南:20%强。基础工程地质学第四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第1节概述岩溶形成基本条件:具有可溶性的岩石;具有溶蚀能力的水;具有良好的水循环交替条件。水循环交替条件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基础工程地质学第四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第2节碳酸盐岩溶蚀作用机理岩溶作用机理复杂,包括:地表、地下水溶蚀;地表水侵蚀;地下水机械潜蚀、冲蚀;地下洞穴高压水气冲爆。其中以溶蚀作用为主、为始端。基础工程地质学第四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第2节碳酸盐岩溶蚀作用机理一、碳酸盐岩溶蚀过程:①CaCO3水解↔Ca2++CO32-②CO2溶于水,即:H2O+CO2↔H2CO3↔H++HCO3-③前两步结合:CO32-+H+↔HCO3-由于CO32-减少,反应朝正方向发展,即:④CaCO3+H2O+CO2↔Ca2++2HCO3-基础工程地质学第四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第2节碳酸盐岩溶蚀作用机理二、系统中二氧化碳来源:问题:CaCO3为难溶盐,岩溶为何强烈发育?混合溶液、无机酸成分、侵蚀性CO2的存在。大气中CO2含量较低,土壤中CO2含量较高,因土壤中微生物化学作用很强,有机物分解各种有机酸并产生大量CO2,降雨、地表水经土壤进入岩体,将大气和土壤中的CO2带入。侵蚀性二氧化碳:系统(Ca2+、CO32-、HCO3-、CO2、H2CO3)平衡,化学反应不朝某方向进行,CO2加入将打破平衡,使CaCO3再溶解。超出系统平衡所需的那部分CO2称之。基础工程地质学第四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第2节碳酸盐岩溶蚀作用机理三、混合溶蚀效应及其他:1、混合溶蚀效应:不同化学成分(不同温度)的溶液(两种以上饱和或非饱和溶液)混合,对CaCO3的溶蚀性有所增强。有利于混合溶蚀作用的部位:垂直与水平径流交汇处;各成分水汇合处(强径流带、裂隙交汇带);地下水排泄区;地下水与地表水混合处(河岸带)。基础工程地质学第四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第2节碳酸盐岩溶蚀作用机理2、离子效应:酸效应-混合溶液中含各种有机酸,即H+加入促进CaCO3溶蚀量增加;盐效应-加入不同化学成分的溶液,其中强电解质溶液与Ca2+和CO32-结合,使溶蚀增加;同离子效应-当与CaCO3成份相同的离子加入时,起到抑制溶蚀的作用,溶液中Ca2+和CO32-增加,导致析出CaCO3。基础工程地质学第四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第3节岩溶发育影响因素地层岩性--化学成分、结构气候条件--降水量、气温地形地貌--高差、侵蚀基准面地质结构--岩性组合、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升、降、平基础工程地质学第四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第3节岩溶发育影响因素一、岩性—主控基本条件①1、岩石化学成分—灰岩越纯,岩溶越发育。比溶蚀度Kv表溶蚀强度、比溶解度Kcv表溶蚀速度。比溶蚀度Kv=试样溶蚀量/标准试样溶蚀量比溶解度Kcv=试样溶解速度/标准试样溶解速度按比溶蚀度Kv和比溶解度Kcv排序:灰岩-云灰岩-泥灰岩-方解石-大理石-泥质灰-灰云-泥质灰云-白云-泥质白云规律:①方解石含量高于白云石,岩溶发育;②酸不溶物含量高,岩溶不发育;③含黄铁矿、石膏成分,有利于岩溶发育;④含有机质、沥青,不利于岩溶发育。图示→基础工程地质学第四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第3节岩溶发育影响因素2、岩石结构:问题:环境、岩性相同的岩石,其岩溶发育程度有很大差异?岩石的结构制约了岩溶发育强度。按溶蚀性指标排序:泥晶-粒屑-亮晶(灰岩类);泥晶-细晶-中晶-粗巨晶(白云岩类)。原因:岩石的孔隙度高,比溶蚀度、比溶解度值高,岩溶相应发育。基础工程地质学第四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第3节岩溶发育影响因素二、气候—主控基本条件②、③1、降水量:决定水量、水的性质(补给丰缺、化学成分),间接影响岩溶类型、发育规模、速度。水量-补给好、循环强烈,则岩溶发育;水质-进入系统的CO2及各种酸越多,岩溶越发育。2、气温:气温高、化学反应速度快,岩溶相应发育;温度高,生物代谢快、产生CO2增多,岩溶发育速度增。基础工程地质学第四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第3节岩溶发育影响因素三、地形地貌--主控基本条件③。1、地形:高差大、渗径短、径流强、交替条件好、岩溶发育强;2、地貌:区域侵蚀基准面和排泄基准面取决于地貌形态,控制地下水的运动趋势和方向,进而控制岩溶发育程度。一般河谷两岸发育最强,谷坡段较弱,分水岭较强。基础工程地质学第四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第3节岩溶发育影响因素四、地质构造--主控基本条件③1、岩性组合:按易溶程度排序:厚而纯-可溶岩夹非可溶岩-互层-非可溶岩夹可溶岩。2、地质构造:断裂—提供地下水运移通道,水循环条件好则岩溶发育强烈;不同方向断裂交汇,混合溶蚀作用加强。褶皱—轴部岩性破碎,岩溶发育;宽缓褶皱较紧闭型岩溶发育;其展布方向常控制岩溶的空间分布。基础工程地质学第四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第3节岩溶发育影响因素五、新构造运动--主控基本条件③,主要考虑地壳升降及稳定期。1、相对稳定:有充分的条件循环交替、溶蚀,垂向、水平岩溶均发育,规模较大。稳定期越长岩溶越发育。2、地壳上升:河谷深切,排泄条件好,垂直岩溶发育,侧蚀弱。3、地壳下降:循环弱、岩溶发育也弱。一般间歇性升降。升平、升平可形成多层水平溶洞,据以判断地壳相对运动期次。制约岩溶发育→类型、规模、速度、分布、发展趋势。基础工程地质学第四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第4节岩溶地表塌陷研究岩溶地表塌陷—覆盖型岩溶,当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有溶洞暗河、土洞等时,上部荷载或抽排地下水引起洞顶坍塌。岩溶地表塌陷现状—全球广泛分布◈岩溶塌陷是全球性地质灾害,据统计,已有中国、美国、南非、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波兰、捷克、南斯拉夫、比利时、土耳其、加拿大、意大利及以色列等17国发生过严重岩溶地面塌陷。◈我国有24个省(市、自治区)300多个市县共发生过岩溶塌陷1400例以上,塌陷坑总数超过4万个,其中以桂、黔、湘、赣、川、滇、鄂等省区最为严重。基础工程地质学第四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第4节岩溶地表塌陷研究岩溶塌陷分布特征—人类活动强烈地区◈有包括武汉、深圳、唐山、杭州、桂林等在内的30多个大中城市、420个县市处于塌陷高风险区。岩溶塌陷主要诱发因素--人类活动◈在已有岩溶塌陷灾害中,约70%为人类活动所诱发,过量开采地下水,是产生岩溶塌陷的主要原因,其它如拦蓄地表水、基础工程、铁路公路施工以及爆破作业等,也会诱发岩溶塌陷。抽汲岩溶水,武汉中南轧钢厂,1977年始出现成群塌陷,成坑700~800个,最大23m,深10m;武汉陆家街,1988年,塌陷影响城市交通、水电、厂矿、居民,停课停产半个月;辽宁瓦房店抽岩溶水,塌陷4km2,成坑25个,达70m,深10m,影响长大铁路,路基破坏,轨道悬空,中断行车8小时,恢复后限速5~10km/h;开采岩溶水,山东泰安1977年开始塌陷,对津浦铁路产生影响,多次中断行车;贵州水城是该省工业中心,1967年始,建地下水开采井16口,抽水强度0.643m3/S,水位降深10.42m,至1990年,出现塌坑900余个,20~30m,深10m;广东凡口铅锌矿疏干岩溶水,1965~1981年间产生塌坑数千个,最大40m余,深30m余,危及房屋6800m2,铁路4000m余;恩口煤矿区疏干岩溶水,成5800个塌坑,毁9座水库,万亩农田;基础工程地质学第四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第4节岩溶地表塌陷研究一、岩溶地表塌陷1、岩溶地表塌陷机理—地下水位变化形成动水压力,在土层中产生潜蚀,下伏溶洞提供运移空间,潜蚀形成土洞,成拱隐伏于地下(或直接塌至地表),后期水动力条件变化引起塌陷。2、土洞形成条件—下伏基岩中垂直(开口)岩溶发育(运移);上覆土层较松散有一定厚度(成拱);水动力条件变化大(动因)。灾害后果:地面工程设施严重受损;使脆弱的岩溶环境更加恶化,使土地资源遭受破坏。形成机理:潜蚀、真空吸蚀、压强差、地下水气冲爆。研究内容土洞产生条件与地表塌陷机理;地表塌陷发生条件及地表塌陷分布规律。基础工程地质学第四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第4节岩溶地表塌陷研究3、塌陷产生条件—覆盖型岩溶区,下部岩溶发育、上部土洞已形成(二元结构),水动力条件变化大(动因)。4、塌陷分布规律:岩溶发育程度覆盖层性质及厚度水文地质条件覆盖型岩溶区,上覆土层厚度小(<10m:严重塌;>30m:难塌);岩溶发育强烈地带(断裂带、硫化矿带);抽排地下水降落漏斗中心附近;地下水主要径流方向;地下水排泄区(地下水位随河水位变化);地形低洼处。基础工程地质学第四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第4节岩溶地表塌陷研究二、塌陷预测与防治:1、塌陷预测:⑴内容:◈塌陷地点、时间、强度、可能的后果⑵方法:方法◈据发生条件及分布特征确定可能的范围、判定强度;◈据水动力条件及其变化预测发生时间(定性);◈运用数学方法预测-模糊评判(定量)建立塌陷与水位降深的关系;基础工程地质学第四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第4节岩溶地表塌陷研究1、塌陷预测:⑶步骤◈查明场地条件、岩溶发育规律;◈进行岩溶发育程度及地下水条件分区;◈据已有塌陷分布特征确定综合预测指标;◈考虑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进行塌陷分区;◈编制分区预测图。基础工程地质学第四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第4节岩溶地表塌陷研究2、塌陷防治:◈⑴预防a-找出致塌动因-水位动态(降雨、人工抽排)、动静荷载(列车振动、建筑荷载);b-消除或合理控制-供排水方案设计(浅层停抽,改用深层水;禁止强抽强排,使水位缓慢变化,)、建筑物位置选择。◈⑵治理-回填、强夯加固、跨越、深基础基础工程地质学第四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第5节岩溶地基稳定性问题一、岩溶地基稳定性问题1、地基承载力不足—覆盖型岩溶,盖层松软、强度低,荷载过大时引起剪切破坏。2、地基不均匀下沉—覆盖型岩溶,下浮石芽、落水洞、漏斗,造成基岩面起伏,导致不均匀下沉。3、岩溶地表塌陷—覆盖型岩溶,当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有溶洞暗河、土洞等时,上部荷载或抽排地下水引起洞顶坍塌。4、地基滑移—裸露型岩溶,当基础靠近落水洞、漏斗、垂直岩溶

1 / 10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