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新课程环境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调适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中小学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冲击。因为,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任何一项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教师最终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走向。可以说,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教师的素质、态度、适应和提高是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在此次课程改革中,不能不关注和重视中小学教师的心理调适问题,帮助教师应对新课程的挑战,消除心理障碍,调适良好心态。如果教师的心理调适得好,不仅有利于新课程的顺利实施,而且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尽快地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的建设者。一、新课程环境下中小学教师消极心理的主要表现随着课程改革工作的启动,教师的心理必然经历一次大波动、经受一次新洗礼。因为,新课程的实施与原有的课程环境、课程理念、评价标准以及教师自身的条件都会存在着矛盾与冲突。课程改革也必然会冲击原有的秩序和价值观念,引起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因此,新课程改革必然会使教师产生一些心理困扰。据调查,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消极心理主要表现为:1、怀疑心理。表现为疑虑重重、缺乏热情。很多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持肯定的态度,但对其能否成功持怀疑的态度。因此,对新课程改革不能诚心接受和热情投入。2、怀旧心理。表现为崇尚传统、依恋过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使教师面临着“重新洗牌”的压力。因此,一些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中取得“成功”、有过“辉煌”的教师,不愿面对现实,怀旧、留恋心理表现得尤为突出。3、惰性心理。表现为喜欢按部就班、驾轻就熟。对熟练化、习惯化、定型化的教学行为方式,不想也不愿改变,更懒于去重新建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2学行为方式。4、观望心理。表现为缺乏参与意识、主体意识。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执行者、实践者,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然而,有不少教师,特别是一些非实验教师,往往以旁观者的身份坐等观望,迟迟未能进入新角色或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5、逆反心理。表现为盲目排斥、无端指责。由于认知偏见、情绪偏激、思维定势与行为定势,致使一些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出现偏见、反感、排斥的心理倾向。6、畏惧心理。表现为逃避退缩、焦虑不安。由于偏听偏信,片面夸大新课程实施的难度,致使一些教师对新课程实验工作心存畏惧,缺乏改革尝试与自我挑战的勇气。一些参与实验的教师则感到困难多、压力大,心情烦闷、紧张焦虑。7、求全心理。表现为追求完美、求全责备。由于对传统的课程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存在的弊端不满,使得有些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期望值过高,求全责备,不能正确看待实验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缺乏承受挫折和失败的心理准备。8、邀功心理。表现为急于求成、邀功心切。有一些教师,主要是学校的行政领导,缺乏耐心、急于求成,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甚至往往把“认识上的提高”当作“工作上的成绩”,把开展的“活动”当成取得的“效果”,从而影响了实验工作的扎实开展。以上这些消极心理如不克服,课程改革的伟大构想就难以实现。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起步之际,就必须对其进行心理调适,优化教师的心理状态,提高教师的心理承受力,使新课程改革在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中有效、扎实地开展。二、对中小学教师消极心理的调适策略的思考1、加强正面引导,帮助正确认识。中小教师在心理上对新课程改革的不适应,往往是由于对新课程改革的模糊、片面乃至错误的认识所造成的。因此,加强新课程改革的宣传教育和正面引导,可以提高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正3确认识,消除心理上的障碍,从而达成共识,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的实践。(1)在新课程实施之前,可以通过师资培训、教研活动、咨询活动等途径以及座谈、对话、交流等形式,向广大教师讲明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艰巨性、复杂性和迫切性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性质、目标、政策和步骤,使教师对新课程改革获得一定的正确认识,以取得广大教师的理解、支持和信任,增强全体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心理承受力,防止在实验工作启动后,出现教师心理上的震荡及由此而引起教学秩序上的混乱。特别是要加强对教师转变观念的引导。因为,课程观念的陈旧是影响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障碍之一,也是教师怀疑心理、逆反心理、畏惧心理等心理障碍产生的重要原因。(2)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验数据、典型个案、反馈信息、改革成效等大量的事实,向广大教师雄辩地证明新课程改革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要使广大教师相信,新课程改革,不仅会促进学生的主动、全面发展,而且也会促进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还要使广大教师确信,通过改革的创新性实践,他们会比过去获得更大的成功,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将有利于帮助教师克服怀疑心理、怀旧心理、惰性心理、观望心理等消极心理,正视现实、与时俱进,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改革。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教师的期望心理的引导,使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确定一个适当的期望值,使他们对新课程改革保持较高的情绪指数,这对于增强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要加强对某些教育管理者的邀功心理的引导,使他们把眼光放远,把工作做实,以务实的精神,扎实开展实验工作,切实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2、分析心理需求,转化消极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情感是消极心理形成和转化的催化剂,它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认识和行为。因此,要调适教师的消极心理,应充分重视分析教师的心理需求,及时转化消极情感,克服消极态度定势的不良影响。因为,面对课程改革,教师通常会产生两种反映,即抵制与接纳。是抵制,还是接纳,关键4取决于教师内在的心理需求。首先,教师要考虑自身是否承受得了改革的压力以及改革是否会带来对他们的低度评价;其次,教师要考虑课程改革的合理性以及改革是否会获得社会各方面的认可;最后,教师要考虑各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等现实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利益问题是教师决定对改革的态度及其行为选择的核心因素。如果改革能够给教师带来物质的、精神的等切身利益的提高,无疑会使教师对改革产生良好的认同。这必将会形成巨大的驱动力,推动他们去响应、配合和积极参与改革的实践。尽管改革会使教师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并为此付出努力与辛苦,但看到改革的益处会补偿所付出的努力,他们将乐于接受。因此,要正视教师的合理的心理需求,注意通过政策的引导、机制的健全、制度的保证和心理的沟通,唤醒和激发广大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参与意识,促进和提高他们投身改革的积极性,使他们充分发挥课程改革实施主体的作用。3、学会自我调适,善于化解压力。压力是造成教师畏惧、焦虑等消极心理的重要因素。急剧的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增加了教师的焦虑与不安,是视压力为动力,还是视压力为外部所给予的麻烦,都会影响教师对改革的态度。因此,要让教师学会应对压力和挑战,才能从根本上排除心理障碍。面对压力,重要的是学会自我调适,采取一些积极的方式来排遣它或减轻它。(1)正视现实,正确对待。在人生的旅途中,压力、困难、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压力对人既是威胁,又是挑战。其实,压力对人生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压力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的弱点、长处和发展潜力;压力可以使人表现出个人能力的极限,激发个人的生命活力;压力经验充实了我们多姿多彩的人生,是构成我们有意义的生命历程的华彩乐章。因此,勇敢地面对压力现实,善用各种有利条件,是有效地应对压力环境的先决条件。(2)不断获取成功体验,改善自我概念。拥有一个积极的自我概念是心理健康的人的心理特质。自我概念积极的人,会经常感到安全自信,能够正确5地认识自己,并以肯定的态度接纳自己。他们既能接纳自己的长处和发展潜力,也能接纳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获得成功。成功可以增强人的自我效能感,是获取更大成功的条件,也是医治焦虑、畏惧的良药。所以,在改革实践中,要注意创设条件,让教师不断获取成功体验,使他们的改革精神得到肯定,投身改革的行为及其成绩得到赞扬,从而增强自信心,不断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3)学会合理地宣泄情绪。人在压力情境中会有各种消极的、冲突的、痛苦的情绪反应。从心理健康的观点来看,人应当学会合理地、建设性地宣泄自己的情绪。因为,面对压力或产生挫折时,心中淤积的消极情绪会对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采取合理宣泄的方式将其释放出去,是一种自我保健的有效措施。合理的宣泄方式通常有找人倾诉、自我宣泄、音乐调节、运动调节等。(4)学会自我暗示,建立积极的内在对话。自我对话是一种自己说、自己听的自我沟通过程,一个人对自己说的话决定了他所要做的事。有着各种心理障碍的人所使用的自我对话通常是消极的,它会使人丧失自信。解决的办法,是借助自我暗示,发展积极的内在对话,从而增强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