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监测技术8-陆源排污口临近海域监测技术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8陆源排污口临近海域监测技术•陆源排污(terrestrialpollutionsource)是指直接向海域排放废水和污染物的排放口,但不包括河流入海口。8.1基本概念及存在的影响问题•陆源排污口临近海域(seaareaofterrestrialpollutionsource)是指受陆源排污口影响海域外缘向排污口一侧的海域。天津近岸海域排污口1)陆源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现象有增无减,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水质量持续恶化,渤海沿岸减排压力尤为突出。目前,海洋已被当成最大的“垃圾场”和“下水道”。存在问题:•中国国家海洋局监测发现,目前渤海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陆源污染,每年陆地向渤海排入污水五十六亿八千万吨,占全中国的百分之十七点九;主要污染物每年入海两百一十六万吨,占全国的百分之八点五。2)排污口不合理设置现象依然存在。设置在排污区的排污口仅占8.4%,设置在海水增养殖区、旅游区(度假和风景旅游区)和保护区的排污口占43.2%、设置在港口航运区的占33.7%,设置在其他海洋功能区的占14.7%。•入海排污口位置的选择和确定,直接关系到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入海排污口位置•在不同的海域,海水的涨潮、落潮以及海流运动、海水交换对污染物的输运、海水的自净能力也存在着区别,所以即使相同数量的污染物,排放到不同的海域,其所产生的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也存在着区别.同时,入海排污口位置的确定,还关系到海域使用、船舶航行安全、海水养殖等事项,所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批准之前,还须征求海洋、海事、渔业等有关主管部门的意见。为了防治陆源污染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在选择入海排污口时,应当根据海洋功能区划、海水动力条件进行,需要经过科学论证,并报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在海洋自然保护区、重要渔业水域、海滨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不得新建排污口。此外,在有条件的地区,选择和确定入海排污口时,应当将排污口深海设置,实行离岸排放;在设置离岸排放的深海排污口时,也应当根据海洋功能区划、海水动力条件以及海底电缆、海底管道等海底工程设施的有关情况确定。在对环渤海地区一百一十二个入海排污口的监督监测数据中,有七成排污口设置不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分布在海水增养殖区、旅游区和保护区;设在排污区的仅占百分之七点八;百分之八十一的排污口违法超标排放。3)排污口邻近海域污染严重。监测的排污口邻近海域的总面积约790平方公里,其中劣四类和四类水质区面积高达453平方公里,占监测海域总面积的58%,其中,渤海排污口邻近海域劣四类和四类水质区面积占监测海域总面积高达80%。约66%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水质量不能满足其海洋功能要求,近40%排污口邻近海域的环境质量等级为极差和差。闽江、敖江、龙江、等6个地方排污口开展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结果表明,陆源排污口邻近海域的海洋环境质量较差。其中,松山混合排污口邻近海域汞污染严重,是二类海水标准的12.9倍;敖江混合排污口邻近海域粪大肠菌群污染量是二类海水标准量的12倍,悬浮物污染量达41.3倍;龙江混合排污口邻近海域污染更为严重:汞污染量是二类海水标准量的119.6倍,悬浮物达48.21倍。国家海洋局连续对部分入海排污口特征污染物进行连续监测表明,入海排污口特征污染物的超标排放状况及邻近海域沉积物的污染状况呈逐年加剧之势。据介绍,滩涂围垦、各类海洋海岸工程建设、陆源排污、资源过度开发、外来物种入侵等,已成为破坏我国近岸海域生态系统的罪魁祸首。据悉,目前,78%的排污口污水对海洋生物产生危害,其中,20%的排污口污水对海洋生物的综合毒性风险较高。污水综合生物毒性效应最为显著的排污口类型为工业排污口,主要分布于环渤海沿岸和浙江、福建海域。国家海洋局监测分析,部分污水处理厂所排放污水中污水综合毒性风险高,与现有污水处理工艺对此类污染物处理能力的不足有关。排污口名称类型所在地排污口邻近主要海洋功能区类型海洋功能区水质要求2011年超标排放次数主要超标污染物龙昆沟排污口★市政海口市风景旅游区不劣于第三类4磷酸盐、粪大肠菌群美舍河入海口市政海口市港口区不劣于第四类0——演丰西河入海口市政海口市养殖区不劣于第二类2化学需氧量、悬浮物秀英工业排污口工业海口市港口区不劣于第四类0——福昌河入海口市政海口市风景旅游区不劣于第三类0——注:★为重点排污口。2011年海口市主要陆源排污口排污状况统计表感潮河段是河口区的一部分。河口区是河流和海洋的连接区,其环境特征不同于海洋也不同于河流。河口区分为河流近口段、河流河口段和口外海滨段。4)感潮河段水质监测与评价问题。8.2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监测主要监测内容:河流入海污染物总量监测:盐度、硝酸盐、铵盐、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油类、铅、汞、镉、砷等。陆源入海排污口及临近海域监测:水文气象、水质、沉积物、生物质量、生物生态、生物毒性等。海洋垃圾监测:垃圾总类、数量、密度等。1)排污口的地理位置:该排污口所在地点的准确经纬度,采用全球定位系统确定,定位精度≤10m;现场拍摄不少于三幅排污口数码照片(不同角度,大于300万像素);8.2.1重点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的监测(1)排污口监测内容:•市政及生活污水类:COD、氨氮、磷酸盐、粪大肠菌群、BOD5、悬浮物、油类。•工业废水类:COD、氨氮、磷酸盐、粪大肠菌群、BOD5、悬浮物、挥发酚、油类、砷、汞、铅、镉,该排污口的其他特征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毒有害物质、国际公约禁排物质等)3-5种。•瞬时污水流量:将其作为该排污口的日平均污水流量。•监测频率与时间:上半年2次,分别在5月和6月上旬实施,下半年2次,分别在7月和9月上旬实施。2)污水中的污染物(或污染指标)瞬时浓度:仅限于距入海口5公里范围内为海水增养殖区、滨海旅游度假区、海洋保护区和海水资源利用区的重点入海排污口的邻近海域。(2)排污口邻近海域监测监测手段单一。数据获取量较少。监测的目标物质有限,暂无法获得各污染物产生的生态效应。缺乏有效的示踪手段,无法确定污染物入海后的迁移转化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测站应布设在受陆源排污影响的海域范围内;•测站的布设应覆盖或代表监测海域。8.2.2监测方案设计8.2.2.1测站布设(1)布设原则直排海排污口的采样点位一律设在该排污口的入海口处,采样时采样点位不能受到潮水的影响。直排入海的污水河(沟、渠)的采样点位设在该排污河(渠、溪)不受潮水影响的入海口监测断面。对于水下排污口,采样点设在陆上污水排放设施出水口或竖井中,并可进行污水流量的测定。点位布设应充分考虑在雨(雪)季、汛期等不利条件下能够保证后续监测顺利进行。监测点位确定后,记录站位经纬度,在后续的监测中不得改变。入海排污口排污状况监测站位的布设一般应满足以下要求:一般在入海口的污水主流道的中心点布设1个采样点位。水面宽度≤50m的排污河(渠、溪)在中泓线布设1个采样点位;水面宽度50m~100m的排污河(渠、溪)在近左、右岸有明显水流处各布设1个采样点位;水面宽度100m的排污河(渠、溪)在左、中、右有明显水流处各布设1个采样点位。监测站位布设方法:入海排污口排污状况监测站位数量的设置一般应满足以下要求:•水质测站以排污口为放射中心,按扇形布设。根据排污口的影响范围布设测站,测站数量一般不少于6个。•沉积物测站应从水质测站中选取,其数量应少于水质测站,但一般不少于3个。•生物测站应从沉积物测站中选取,其数量应少于或等于沉积物测站,但一般不少于2个。布设方法•水质监测一般每年4次,监测月份为3月、5月、8月和10月。•沉积物监测一般每年1次,,监测月份为8月。•生物监测一年监测1次,监测月份为8月。8.2.2.2监测频率与时间8.2.3监测内容与项目8.2.3.1监测内容•必测内容为水文气象和水质;•选测内容为沉积物和生物质量。(1)水文气象风向、风速、气温、气压、天气现象、水温、水色、水深、透明度、海况。8.2.3.2监测项目(2)水质根据该排污口排放的特征污染物,确定必测项目,同时监测pH、化学需氧量(COD)、盐度、活性磷酸盐、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氮、铜、铅、砷、锌、镉、汞、硫化物、油类、悬浮物、叶绿素-a等。(3)沉积物(选测项目)根据该排污口排放的特征污染物,确定必测项目,同时监测汞、铜、镉、铅、砷、石油类、硫化物、滴滴涕、多氯联苯等。(4)生物(选测项目)监测项目:石油烃、总汞、镉、铅、砷、六六六、滴滴涕、多氯联苯。确定排污口邻近海域二、三、四、劣四类水质区面积及主要污染指标。•根据排污口邻近海域各监测站位水质各指标的实测值,确定二、三、四、劣四类水质区的面积及其主要污染指标,同时绘制各类水质区分布图。8.2.4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状况初步评价•确定排污口邻近海域沉积物的主要污染指标。根据排污口邻近海域各监测站位沉积物各指标的实测值,确定其主要污染指标。确定“无底栖生物区”面积。根据排污口邻近海域各监测站位大型底栖生物种类和数量鉴定结果,确定“无底栖生物区”面积,同时绘制“无底栖生物区”图。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