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PointTemplate环境与健康——人与环境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目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环境污染的概念、来源,对人群影响的特点及其危害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的辩证统一关系及食物链的作用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等相关问题2017年6月5日是第46个世界环境日“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妈妈,我们已经没地方可去了吗?内容一、有关环境的概念二、构成环境的要素三、人与环境的关系五、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六、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四、环境有害因素对人体的作用有关环境的概念•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生物圈、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环境(environment)环境一般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WHO公共卫生专家委员会认为:“环境是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的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的或远期的作用。自然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与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海啸是一种灾难性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剧烈震动之后不久,巨浪呼啸,以催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越过田野,迅猛地袭击着岸边的城市和村庄,瞬时人们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所有设施,被震塌的建筑物,在狂涛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泥石流所到之处,一切尽被摧毁。社会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有意识的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和积累的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生物圈(biosphere)•即有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范围:包括大致11km深的地壳、海洋及15km以内的地表大气层。•这里有空气、水、日光、土壤和岩石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了一切必要的条件。概念: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的环境所构成的一个有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的功能系统,是组成生物圈的基本单位。要素: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界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联系二级消费者分解者无机界(空气、水、土壤、太阳辐射等)生产者一级消费者生态系统(ecosystem)生态系统四要素及其关系食物链:生物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以摄食和被摄食的关系逐级传递物质和能量的关系。此种相互依存的链状关系即称为食物链。生物富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使生物体内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环境状态环境中浓度(ppm)富集系数海水5.00×10-5藻类植物4.00×10-28.00×10-2鱼类2.074.14×104水鸟类75.501.51×106DDT农药在环境中的富集作用对人类重要性正面:在生态系统中维持物质能量流动,保持生态平衡负面: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富集食物链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种类的组成、各个种群的数量比例以及能量和物质的输入、输出等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称之为生态平衡。构成环境的要素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空气水土壤食物按存在形态按物质属性环境人与环境的物质统一性人与环境间作用的双向性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两重性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人和环境的关系作用时间作用剂量环境有害因素对人体的作用联合作用作用剂量作用时间物质蓄积:人体长时间接触环境有害因素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可在体内储存和蓄积,逐渐达到可对靶器官或靶组织产生病理性损害的剂量或浓度,而出现有害的生物学效应。化学污染物在机体内的蓄积称为物质蓄积。功能蓄积:有些环境有害因素进入机体后,能较快的被分解并以多种形态迅速排出体外,不在体内蓄积,但该物质在靶器官或靶组织上产生的功能改变可逐渐累积,从而导致机体对该物质反应性增强,功能或生化代谢改变加重,最终造成器官或组织损害,称为功能蓄积。人群健康效应谱:在环境有害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人群健康效应,由人体负荷增加到患病、死亡,呈金字塔形分布,这种分布模式就是人群健康效应谱。人群健康效应谱环境有害因素的联合作用相加作用指多种环境有害物质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之和。协同作用指两种或更多环境有害物质同时摄入后,引起的生物学效应大大超过单个因素引起的效应之和。拮抗作用指环境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其联合毒性低于任何一种化学物单独作用的毒性。单独作用指摄入人体内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所产生的毒效应互不影响,表现为各自的作用。环境自净作用:污染物进入环境会发生迁移和转化,少量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可经过各种自然过程的作用,逐步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使生态系统不致遭受破坏,环境的这种功能称为环境的自净作用。二次污染物(次生污染物)是指有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的、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原生污染物)是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呼吸道、皮肤、消化道公害与公害病•公害(publicnuisance)•严重的环境污染对健康造成的的危害。•公害病(publicnuisancedisease)•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的地区性疾病。在公害影响区域内的人群有与公害相关的共同性症状和体征;病区内人群不分年龄、性别都可能发病,甚至胎儿也受累;除急性中毒外,大多具有低剂量长时期危害下陆续发病的特点;与环境污染所致疾病的最大区别在于公害病具有严格的法律意义,必须经过科学的鉴定和国家法律的认可。公害病特点(二)环境污染的来源有害物质污染来源废气煤烟及粉尘有毒粉尘:铅、砷、锰、氟、镉、磷及其化合物等有害气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硫化氢等火力发电站、工业锅炉、交通工具、水泥厂、粮食加工厂金属冶炼及加工工业、磷肥制作等煤燃烧、化工、印染、合成纤维工业废水化学毒物:酚、氰、铅、汞、铬、砷、氯及其化合物,有机磷、苯及其硝及化合物、酸碱等有机质:油脂、有机悬浮物、细菌及其他病原体化工、机械、冶金、印染、采矿、造纸工业、造纸、皮革、屠宰、生物制品、食品加工、制糖、石油化工及医院废水等废渣有机废渣:矿石、炉渣、灰烬、含无机毒物的金属矿渣、化工生产废渣等有机废渣:食品加工厂的废渣、动植尸体、动物内脏及皮、毛骨等采矿、冶炼、化工、锅炉等生物制品、屠宰、食品加工、皮革工业等(三)环境污染的特征广泛性长期性复杂性多样性治理困难性(四)环境污染对健康的损害环境污染影响免疫功能远期作用慢性危害急性中毒致敏作用免疫抑制致癌作用致突变作用致畸作用慢性中毒非特异性慢性损害急性危害:指机体一次大剂量接触或在24小时内多次接触一种环境化学物质所引起的快速而剧烈的急性中毒效应。1984年12月3日凌晨,位于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市、的农药厂发生甲基异氰酸酯(MIC)储罐泄漏,近40吨MIC及其反应物从博帕尔农药厂冲向天空,顺着每小时4海里的西北风向东南方向的市区飘去。霎时间,毒气弥漫,覆盖了25英里的市区范围。比重超过空气的高温MIC蒸汽迅速凝结成雾状,贴近地面飘逸,迅猛吞噬人、畜的生命。数十万人在茫茫的黑夜中奔逃,咳嗽声、呼喊声、哭叫声响成一片。博帕尔市顿时成了一座恐怖之城。天亮后,看到的是完好的房屋及满街人、畜及飞鸟的尸体。共有2500余人丧生,20余万人中毒。慢性危害:指环境化学物质在人或动物生命周期的大部分时间或终生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损害。远期危害通常把环境污染物的致突变、致癌、致畸作用的远期损害统称为“三致”作用。分类致突变作用物质1、染色体断裂剂真菌毒素2、药物巴比妥盐酸类、庆大霉素、灰黄霉素、异烟肼、苯肼、雌酮孕酮、三乙烯嘧胺、氨基甲酸乙酯、乙二胺四乙酸等3、工业毒物浣化剂、某此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氮芥、硫酸二甲酯、硫酸二乙酯、甲基或乙基甲碘酸盐、苯、甲苯、镉、铅、砷、二硫化碳等4、农药马拉硫磷、敌百虫、乐果、敌敌畏、除草剂等5、食品添加剂亚硝酸盐、亚硝胺类化合物等6、其他苯并(a)芘、亚硫酸等经动物实验证明具有数突变作用的化学物质常见的环境致癌物分子式反应停我国环境保护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名词解释:食物链生态平衡环境污染二次污染物填空:工业“三废”?构成环境的因素?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问答: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