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1-4【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基本法—环境保护法(1989年)?资源保护法(海洋、野生动物、水、水土保持、森林、土地、草原、矿产资源法等)污染防治法(水、大气、噪声、放射性、固体废物等)引导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国际环境法背景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有机物的污染全球气候变化地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联合国围绕气候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京都协议书》(1997年)巴厘岛路线图(2007年)《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服务框架条约》(2009年)《哥本哈根协议》(2009年)全球性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全球化、政治化,资源环境、气候变化等也成为未来竞争的焦点虽然发达国家有牵制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发展的战略意图,但全球气候变化、绿色生态、低碳环保已逐渐成为全球共识,不主动应对就难以适应未来。但我国的经济增长是粗放式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2003年我国资源能源消耗占世界比例消耗占世界比例煤33%电12%钢27%石油8%水泥48%生产GDP4%二OO三年我国大约消耗27%的当年全世界资源能源消耗量,换来了占全世界GDP4%的经济增长。国家统计局2008年发布我国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26.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7.8%。其中,煤炭消费量25.8亿吨,增长7.9%;原油消费量3.4亿吨,增长6.3%;天然气消费量673亿立方米,增长19.9%;电力消费量32632亿千瓦小时,增长14.1%。人口问题资源问题我国资源总量严重不足,人均资源量更为匮乏。资源总量上,我国石油储量仅占世界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人均资源量上,我国人均矿产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草地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人均森林资源是世界水平的1/5,人均能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人均石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0,人均天然气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3。地大物博地大物薄环境问题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十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大多超额完成,但环境保护的主要指标没有完成。一些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醒。——温家宝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2006-4-17)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2011-3-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发展环境”分析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十一个问题之首)。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严峻的环境状况自然灾害频发能源安全堪忧取消GDP考核易遏制政绩冲动难第一章环境基础知识一、环境的基本概念环境科学生态学经济学《宪法》所称的环境环境保护法所称的环境环境科学环境科学以人类为研究对象环境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即人类环境。生态学生态学以整个生物界(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为研究对象环境指环绕着生物界并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和其他无机物质。生态学所称的环境包括人类环境,但范围要比人类环境广泛得多。经济学环境是指可为人类开发利用并具有经济价值的天然财富。实质上指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经济基础,即自然资源。《宪法》《宪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生活环境”,是指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因素。“生态环境”,是指影响生态系统发展的各种生态因素,即环境条件。如气候、土壤、生物、地理和人为诸条件的综合体。环境保护法所称的环境《环境保护法》第二条的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针对环境运动对环境一词大多定义在自然保护领域而使公众难于参与的现象,近年来,国际环境教育界提出了新颖而科学的“环境定义”,主要有两要点:1)人以外的一切就是环境;2)每个人都是他人环境的组成部分。这一定义有利于公众理解环境问题与自己的关系,从而激发人们去为保护环境而脚踏实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二、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辞海》对资源的解释是: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资源的定义是: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期、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地球环境需要人类珍惜的资源主要有以下四类:1)三大生命要素:空气、水和土壤;2)六种自然资源:矿产、森林、淡水、土地、生物物种、化石燃料(石油、煤炭和天然气);3)两类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荒野、灌丛等)与水生生态系统(如湿地、湖泊、河流、海洋等);4)多样景观资源:如山势、水流、本土动植物种类、自然与文化历史遗迹等。三、环境要素和环境质量(一)、环境要素及属性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各异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合称为环境要素,也叫环境基质。环境要素分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环境要素具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属性,这些属性决定了各个环境要素间的联系和作用的性质,是人们认识环境、改造环境的基本依据。在这些属性中最主要的有:①最差限制律整体环境的质量不是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的控制。这就是说,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诸要素中处于最差状态的那个要素,而不能够因其他要素处于优良状态得到弥补。因此,环境要素之间是不能相互替代的。②环境整体大于诸要素之和一处环境所表现出的性质,不等于组成该环境的各个要素性质之和,而是比这种和丰富得多,复杂得多。环境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环境的总体效应,这种总体效应是个体效应基础上的质的飞跃。③相互依赖性环境诸要素间的联系和依赖,主要通过以下途径:首先从演化意义上看,某些要素孕育着其他要素。在地球发展史上,岩石圈的形成为大气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岩石圈和大气圈的存在,为水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上述三者的存在,又为生物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条件。每一个新要素的产生,都能给环境整体带来巨大的影响。其次,环境诸要素的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和互相制约,是通过能量流在各个要素之间的传递,或通过能量形式在各个要素之间的转换来实现的。例如,地表面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它可以转换成增加气温的显热。这种能量形式转换影响到整个环境要素间的相互的制约关系。第三,通过物质流在各个环境要素间的流通,即通过各个要素对于物质的贮存、释放、运转等环节的调控,使全部环境要素联系在一起。表示生物界取食关系的食物链就是明显的例子。从食物链可以清楚地看到环境诸要素间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关系。(二)环境质量所谓环境质量,一般是指,一处具体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于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对环境要求的,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20世纪60年代,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常用环境质量的好坏来表示环境遭受污染的程度。例如对环境污染程度的评价叫做环境质量评价,一些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数,就称为环境质量指数。所以环境质量的优劣是根据人类的某种要求而定的。例如,根据人体健康对空气的要求,大气污染严重的地方,环境质量就坏,空气清新的地方就好。环境质量又具有人类与环境相协调程度的含意。四、生物圈与生态系统(一)生物圈生物圈指的是:地球上存在着生命活动的区域。它的范围从海平面以上1万米的高度直到海平面以下1.2万米的深度。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几乎都生存在这个范围之中。生物圈中有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典型的如森林、灌丛、草原、湿地和海洋等。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为不同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提供着独特的生存和繁衍的条件。完整的生态系统中有四大角色:生产者,如植物和光合细菌。它们在有阳光和水的自然条件下,能自行将来自土壤和空气中的简单化合物合成为复杂有机物。消费者,如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它们依赖食用植物或动物而生长、繁衍。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将生产者产生的有机物变成了自己的身体,把自己的粪便和尸体排向大自然。分解者,如细菌和真菌类微生物。它们能将消费者的粪便和尸体分解成简单化合物,使物质流动在大自然中形成循环。无生命物质,如空气、水、土壤,阳光,简单化合物。它们是生产者能持续合成有机物的必要条件。在这四大角色的作用下,整个生态系统始终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交流。能量转换的途径,或称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foodchains)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是复杂的,大体上,呈现为一种环环相扣的食物链,指生物界食物关系中,甲吃乙、乙吃丙、丙吃丁的现象。生物之间这种能量转换连续依赖的次序称为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类食物链具有以下特点:在同一个食物链中,常包含有食性和其它生活习性极不相同的多种生物。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可能有多条食物链,它们的长短不同,营养级数目不等。由于在一系列取食与被取食的过程中,每一次转化都将有大量化学能变为热能消散。因此,自然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是有限的。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各类食物链的比重不同.在任一生态系统中,各类食物链总是协同起作用。食物网(foodwebs)生物之间的捕食和被食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一条链,而是错综复杂的相互依赖的网状结构,即食物网。食物网不仅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并推动着生物的进化,成为自然界发展演变的动力。这种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紧密联系起来的结构,称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网(二)生态平衡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志系统,而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内两个方面的稳定:一方面是生物种类(即生物、植物、微生物)的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阳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对稳定。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比如,生物个体会不断发生更替,但总体上看系统保持稳定,生物数量没有剧烈变化。生态系统一旦失去平衡,会发生非常严重的连锁性后果。例如,五十年代,我国曾发起把麻雀作为“四害”来消灭的运动。可是在大量捕杀了麻雀之后的几年里,却出现了严重的虫灾,使农业生产受到巨大的损失。后来科学家们发现,麻雀是吃害虫的好手。消灭了麻雀,害虫没有了天敌,就大肆繁殖起来、导致了虫灾发生、农田绝收一系列惨痛的后果。生态系统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恶果可能是人的努力无法弥补的。因此人类要尊重生态平衡,帮助维护这个平衡,而绝不要轻易去破坏它。(三)生态基本规律——“物物相关”律即自然界中各种事物之间有着相互联、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改变其中的一个事物,必然会对其他事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开发利用某一环境要素时,要考虑此种活动对其他环境要素及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在开发利用某环境要素的某一项功能时,要考虑时该环境要素的其他功能的影响。——“相生相克”规律即在生态系统中,每一生物种都占据一定的位置,具有特定的作用,它们相互依赖。彼此制约、共同进化。因此,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不能随意地在生态系

1 / 1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