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陵地区铜官山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班级:地质0801姓名:郑洪雷一、区域地质背景:铜陵地区位于江南古路东部北缘凹陷带内,区内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志留系至三叠系地层均有分布。志留系和泥盆系以浅海相、滨海相碎屑岩占优势,石炭系、二叠系和中下三叠统以碳酸盐岩为主,累计厚度达3000米,矿区北部有侏罗-白垩纪火山岩。印支运动使本地区地层形成一系列褶皱构造,构造线呈北东方向,大致平行排列,由西向东有铜官山背斜,大通-顺安向斜,载公山背斜等。区内主要有北东向和东西向两组基底构造断裂。二者交切,构成本区菱形构造格局。矿床分布于北东倾伏的铜官山背斜的北西翼,近倾没端部位,并环绕老庙基山石英闪长岩接触带发育。二、矿区地质①地层区域内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志留系至三叠系地层均有分布,志留系和泥盆系以浅海相碎屑岩为主,石炭系、二叠系和中下三叠统以碳酸盐岩为主②构造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为NE向断裂和NW向断裂,这些断裂控制了铜官山地区岩体的分布。③岩浆岩本区岩浆岩属燕山期石英闪长岩类,呈小岩株状产出,计有虎山岩体,金口岭岩体,青山岩体,天鹅抱蛋岩体和老庙基山岩体。脉岩类有长英岩脉、云斜煌斑岩两种,均为岩浆晚期的产物。④蚀变分带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变质、交代、蚀变作用强烈。自石英闪长岩至石灰岩大体可分为如下两个带。内蚀变带:蚀变闪长岩,宽0~20米外蚀变带:石榴子石矽卡岩,宽10~20米透辉石矽卡岩,宽10米含硅灰石透辉石大理岩,宽30米大理岩,宽100~300米老庙基蚀变带长2000米,平均宽20-30m,最宽达100余米。水平分带性明显,自岩体到围岩为石英闪长岩—蚀变石英闪长岩—石榴矽卡岩—磁铁矿—蛇纹石—滑石—角页岩—石英岩。该接触带还见石英闪长岩与C2底部白云质灰岩接触,出现以透辉石为主,并含阳起石等含镁矿物的镁矽卡岩,且还叠加有强烈的滑石、蛇纹石化蚀变。三、矿体地质特征:①矿体形态、产状、规模矿体赋存于石英闪长岩与C2~P1q灰岩的接触带中。矿体呈似层状与底板D3W石英砂岩产状一致,倾角自北东至南西逐渐变陡,从17°~88°,矿体沿走向全长1200米,最大厚度达120米,平均厚约40米,埋深为+100米~-300米之间,主要为硫化物为主的黄铁矿体。②矿石类型、成分、结构构造除了原生硫化矿石外,还有次生富集的氧化矿石。原生硫化矿石有含铜铁矿矿石,含铜磁黄铁矿矿石,含铜矽卡岩矿石,含铜滑石—蛇纹石,含铜黄铁矿矿石,此外尚有极少量的含铜石英闪长岩,含铜大理岩,含铜角页岩等。其中以含铜磁铁矿矿石、含铜磁黄铁矿矿石和含铜矽卡岩矿石为主要类型,占矿石总量75%以上。矿石成分比较复杂,主要的金属矿物有磁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次要矿物有镜铁矿,赤铁矿,辉铜矿,方铅矿,辉钼矿,毒砂,白钨矿,闪锌矿,自然金等。矿石主要为浸蚀结构(黄铁矿交代黄铜矿,呈港湾状)、骸晶结构、镶边结构等典型的交代结构。矿石以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角砾状构造为主。③围岩蚀变除矽卡岩外,在硫化物矿体发育地段,还伴有绿泥石化,透闪石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等。四、成矿作用分析①矿床成因类型属于矽卡岩矿床类型:该矿床岩体主要为燕山期石英闪长岩类,侵入到志留系至三叠系含灰岩地层,在其接触带上进行交代作用而行成的。矿床受地层、构造、岩浆岩共同控制,围岩蚀变强烈,形成了大量的石榴石、透辉石、硅灰石、绿帘石等矽卡岩矿物。矿体主要产于接触带的凹部,具捕掳体构造、超覆构造等。矿石矿物主要产于接触带中的矽卡岩中,主要有磁铁矿、黄铜矿、辉铜矿等。矿石主要为浸蚀结构、骸晶结构、镶边结构等典型的交代结构。以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角砾状构造为主。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通过接触渗滤交代作用形成。②成矿过程分析接触变质时期:石英闪长岩倾入后,与围岩发生热力变质作用,灰岩变成大理岩,含燧石结核灰岩变成含硅灰石、透闪石大理岩,页岩变成角页岩,石英砂岩变成硅质绢云母角岩和石英岩气成热液期:早期硅酸岩阶段---首先形成透辉石矽卡岩,随后是气成高温热液的扩散和交待作用,形成了区内广泛发育的石榴矽卡岩(Cu-Fe),并穿插透辉石矽卡岩。氧化物阶段---有大量磁铁矿出现,磁铁矿常交代石榴石,呈石榴石假象,同时尚有少量黄铜矿、磁黄铁矿浸染与磁铁矿中。晚期硅酸盐阶段---磁铁矿形成后又有矽卡岩(石榴石、阳起石、绿帘石)形成,并伴生有黄铜矿、磁铁矿热液硫化物期:硫化物阶段---形成大量的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并穿插于早期形成的磁铁矿和石榴石裂隙中,伴生有闪锌矿、方铅矿等硫化物。碳酸盐阶段---主要为石英、方解石、白云石、菱铁矿等矿物,呈脉状穿插于矽卡岩及含铜磁铁矿矿体中。在石英脉中有少量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锑矿等金属硫化物。表生期:氧化阶段---硫化矿体在地表经氧化淋滤作用,形成大量的褐铁矿堆积,并形成铜的氧化物、次生硫化物和碳酸盐类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