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分析与林业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张新空一览林业英才网2013年12月中国环境现状、与林业发展内容环境质量现状拟解决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往环境管理中的不足政府的环保工作重点和决策环境科技和政策管理趋势环境管理的支撑体系全国环境质量总况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固废、汽车尾气、持续性有机污染物等污染持续增加;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五分之一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水土流失面积356平方公里;沙漠化面积174万平方公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重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我国单位资源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单位GDP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8~9倍。全国环境质量总况2005年全国特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情况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共接到76起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其中,特别重大环境事件4起,重大环境事件13起,较大事故18起,一般事故41起,536人中毒(受伤)。与上年相比,事件总数增加了9起按事件起因分类,安全生产事故次生的环境事件26起(占34.2%),交通事故引发的环境事件26起(占34.2%),企业违法排污19起(占25%),其他5起(占6.6%);按污染类型分类,水污染事件41起,大气污染事件24起,土壤污染事件13起,固体废物污染事件4起,分别占总数的53.9%、31.6%、17.1%、5.3%(有些事件同时造成水、大气、土壤污染)。全部污染事件均得到了妥善处理.环境质量概况(一):空气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较上年有所好转,但部分城市污染仍然严重。2005年监测的522个城市中,地级以上城市319个,县级城市203个。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22个(占4.2%)、二级标准的城市293个(占56.1%)、三级标准的城市152个(占29.1%)、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55个(占10.6%)。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与上年相比,可比的城市中,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的城市比例比上年增加12.6个百分点;劣于三级的城市比例比上年减少9.9个百分点。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环境质量概况(一):空气质量城市空气质量级别比例空气质量级别2005年2004年达到或优于二级(达标),%51.939.3三级,%37.540.2劣三级,%10.620.5可比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年际比较环境质量概况(一):空气质量颗粒物仍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但总体比上年好转。在可比的城市中,40.5%的城市颗粒物超过二级标准,比上年减少12.0个百分点;超过三级标准的城市占5.5%,比上年减少9.4个百分点。颗粒物污染较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山西、宁夏、内蒙古、甘肃、四川、河南、陕西、湖南、辽宁、新疆、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颗粒物浓度分级城市比例环境质量概况(一):空气质量二氧化硫总体水平与上年基本持平,在可比的城市中,二氧化硫年均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0.06毫克/立方米)的城市占77.4%;超过国家三级标准(0.10毫克/立方米)的城市占6.5%;二氧化硫污染严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甘肃、贵州、内蒙古、云南、广西、湖北、陕西、河南、湖南、四川、辽宁和重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质量概况(一):空气质量二氧化硫浓度分级城市比例城市比例,%SO2浓度分级2005年2004年达到二级(≤0.06mg/m3)77.474.5超过二级(>0.06mg/m3)22.625.5其中:超过三级(>0.10mg/m3)6.58.8环境质量概况(一):空气质量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酸雨控制区SO2浓度分级2005年2004年2005年2004年达到或优于二级城市比例,%(SO2≤0.06mg/m3)45.140.673.973三级城市比例,%(0.06mg/m3<SO2≤0.10mg/m3)33.929.721.620超三级城市比例,%(SO20.10mg/m3)2129.74.57“两控区”SO2污染情况年际比较环境质量概况(一):空气质量2005年,全国开展酸雨监测的696个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城市357个(占51.3%),其中浙江省象山县、安吉县,福建邵武市,江西瑞金市酸雨频率为100%。2005年,全国696个市(县)降水pH年均值范围在3.87(江西省贵溪市)~8.35(新疆库尔勒市)之间。降水pH年均值小于5.6的城市267个(占38.4%),其中,降水年均pH值≤4.0的城市为江西省贵溪市、湖南省长沙市和浏阳市、湖北省秭归县、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与上年相比,2005年华东地区酸雨发生频率总体有所增加,其他区域酸雨发生频率基本保持稳定。全国酸雨区域主要在长江以南,四川、云南以东,主要包括浙江、江西、湖南、福建、贵州、广西、重庆的大部分地区。较重的酸雨区域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西和湖南三省;广西西北部和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也存在较重的酸雨污染。环境质量概况(一):空气质量不同降水酸度城市比例不同酸雨频率城市比例环境质量概况(一):空气质量2005年全国降水酸度分布大气能见度及酸雨问题依然严重,且有不断加重的趋势,每年因酸雨而造成的损失达1100亿人民币。环境质量概况(一):空气质量机动车快速增长,尾气排放重要污染源010203040506070198019851990199520002005Populations(×106)CivilmotorvehicleMotorcyclePrivatevehicle城市总的汽车保有量2820万;1597万是私人车环境质量概况(二):陆地水环境七大水系水质2005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等七大水系总体水质与上年基本持平。国家环境监测网(简称国控网)七大水系的411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1%、32%和27%。其中,珠江、长江水质较好,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污染严重。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环境质量概况(二):陆地水环境2005年七大水系水质类别比例比较2005年七大水系水质类别比例分布环境质量概况(二):陆地水环境七大水系的100个国控省界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36%、40%和24%。海河和淮河水系的省界断面污染较重。2005年七大水系省界断面水质类别比例分布环境质量概况(二):陆地水环境湖泊、水库水质2005年,28个国控重点湖(库)中,满足Ⅱ类水质的湖(库)2个,占7%;Ⅲ类水质的湖(库)6个,占21%;Ⅳ水质的湖(库)3个,占11%;Ⅴ类水质的湖(库)5个,占18%;劣Ⅴ类水质湖(库)12个,占43%。其中,太湖、滇池和巢湖水质均为劣Ⅴ类。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环境质量概况(二):陆地水环境城市内湖监测统计的5个城市内湖中,昆明湖(北京)和玄武湖(南京)为Ⅴ类水质,西湖(杭州)、东湖(武汉)和大明湖(济南)为劣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是总氮和总磷;昆明湖和西湖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玄武湖、东湖和大明湖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与上年相比,西湖水质由Ⅴ类变为劣Ⅴ类,水质下降;昆明湖、玄武湖、大明湖和东湖水质无明显变化。环境质量概况(二):陆地水环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泰安、曲靖和铜川水量不足未统计,其他110个重点城市的360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监测结果表明,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总体水质良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月均监测取水总量为16.1亿吨,达标水量为12.9亿吨,占80%;不达标水量为3.2亿吨,占20%。河流型主要污染指标为粪大肠菌群,湖库型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环境质量概况(二):陆地水环境地下水水质2005年,全国有160个城市(平原城市一般包括所辖地区)开展了地下水监测工作(其中,地级以上城市139个,县级城市21个),地下水监测点控制总面积111万平方公里。与上年相比,全国主要城市和平原区的地下水水质状况相对稳定,局部地区有继续恶化的趋势。监测表明,地下水污染存在加重趋势的城市有21个(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和东南地区),污染趋势减轻的城市14个(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地下水水质基本稳定的城市123个。环境质量概况(二):陆地水环境90m北京石家庄衡水天津沧州唐山渤海黄河10m20m30m40m50m60m70m80m90m100m110m图例N2000年海河平原深层地下水埋深图110m80m70m60m90m全国约有60个城市和地区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地下漏斗。其中,华北平原地下漏斗约3-5万平方公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漏斗分布区环境质量概况(二):陆地水环境项目废水排放量(亿吨)COD排放量(万吨)氨氮排放量(万吨)年度合计工业生活合计工业生活合计工业生活2001432.9202.6230.31404.8607.5797.3125.241.383.92002439.5207.2232.31366.9584782.9128.842.186.72003460212.4247.61333.6511.9821.7129.740.489.32004482.4221.1261.31339.2509.7829.513342.290.82005524.5243.1281.41414.2554.8859.4149.852.597.3全国近年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2005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524.5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43.1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81.4亿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414.2万吨(其中,工业排放量为554.8万吨,生活排放量为859.4万吨);氨氮排放量为149.8万吨(其中,工业排放量为52.5万吨,生活排放量为97.3万吨)。环境质量概况(三):海洋环境2005年,近岸大部分海域水质良好,但局部海域污染严重。远海海域水质保持良好状况。全国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占67.2%,与上年相比上升17.6个百分点;三类海水占8.9%,下降6.5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占23.9%,下降11.1个百分点。9个重要海湾监测结果表明,黄河口和北部湾海域水质较好,以一、二类海水为主;其次是胶州湾和闽江口,二类海水和劣四类海水各占50%;珠江口、辽东湾、渤海湾水质较差,四类、劣四类海水比例在60%~80%之间;长江口、杭州湾水质最差,以劣四类海水为主。环境质量概况(三):海洋环境2005年全国近岸海域水质类别分布2005年,四大海域近海海水比较,黄海和南海水质总体上较好,渤海水质一般,东海水质较差。与上年相比,四大海域近海水质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环境质量概况(三):海洋环境渤海海区水质状况黄海海区水质状况东海海区水质状况南海海区水质状况环境质量概况(三):海洋环境2005年中国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示意图环境质量概况(三):海洋环境赤潮2005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82次,较上年减少约15%,累计发生面积约27070平方公里,与上年基本持平,但有毒藻类引发的赤潮次数和面积大幅增加。大面积赤潮集中在浙江中部海域、长江口外海域、渤海湾和海州湾等。赤潮监控区继续发挥作用,区内发现赤潮42次,累计面积近15420平方公里,分别约占全海域赤潮累计发生次数和面积的51%和57%。东海仍为赤潮的重灾区。赤潮主要对沿岸鱼类和藻类养殖造成影响,因赤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逾6900万元。环境质量概况(三):海洋环境赤潮发生频率加大3177342990102030405060708090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2001年次1984年以后赤潮频率加快、次数增多,1998年发生赤潮频率最高,达22次。2001年,共发现赤潮77次,损失10亿元,累计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加49次,增加面积约5千平方公里沿海历年赤潮发生次数统计环境质量概况(四):固体废物2005年,全国工业固

1 / 5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