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乡愁》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乡愁》教案教案是将教学原则转化为教材和教学活动的计划。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下面是网友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案。让我们来看看!《乡愁》课文原文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九七二年一月二十一日《乡愁》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抄写诗作,感知诗行、诗节等作品外观特征;2.通过诵读诗作,体验这首诗回环往复的声韵特色;3.通过替换喻体,探究本诗运用的表达手法和效果。课前准备复印余光中《乡愁》手迹及40岁左右青年照(本诗写于作者43岁时),制作PPT。(手迹和照片见百花文艺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书前照片页)印发本课学习单。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PPT投影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诗歌抄写在笔记本上。抄好后,要求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诗句。二、读诗之外观观察学生是“横抄”还是“竖抄”,借此点出现代诗歌“诗行”和“诗节”的概念,明确诗行和诗节是现代诗歌重要的表达手段。明确:这首诗一共4小节,共16行。外观布局排列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爽朗之感。三、读诗之声韵齐读诗歌,边读边感受,说说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什么特点。(学生一般回答是押韵。辨析何为押韵——韵母相同的字。)明确:此诗并不押韵。追问:此诗并不像常见诗歌那样采用押韵的方式,但为什么读起来会有如押韵一样的、和谐顺畅的声韵效果?(教师带领学生勾画诗歌每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明确:这首诗音律上的特点是回环往复。正因如此,读起来有一种回环上升、层层推进、和谐悦耳、一唱三叹的音韵美感。学生再读。(教师用领“读”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声,声入心通,带领学生不断深入作品。)四、读诗之手法(一)请学生分享初读时勾画出的打动自己的诗句。学生勾画圈点集中在每一节第二句,还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等处。(二)重点品读四个比喻句PPT展示四个比喻句(略)1.展开想象,说说对这四句诗的理解,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明确:四个比喻句分别表达了对母亲的想念、对新娘的思慕、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祖国的深沉的爱意。2.四个比喻前后顺序上的安排有什么讲究。明确:步步扩大,层层深入,节节升华。3.联系诗中的“这头”“那头”“里头”“外头”,体会这些词语给人怎样的感受。明确:“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的用词拓宽了空间,诗人在这样的时空环境中阻隔,时空迢遥,可望而不可即,痛苦思念。乡愁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的泥石流,但是作者用四个比喻,让这种复杂的复调的情感具象化,化抽象为具体,表达自己的乡愁。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是对妻子的思念,是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是希望台湾早日和祖国团圆的热切期盼。读完全诗,我们受到感动。五、读诗之意象意象是诗歌中寄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一般都是名词性的具体事物。这四个比喻句的喻体——“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就是意象。(一)用其他的事物来替换诗中原来的喻体,仿写一个新的比喻句(诗中其他语句可以稍做变化)。教师示范:小时候/乡愁是一封薄薄的家书/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分组活动: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小节,仿写一个小节中的比喻句。(学生仿写;教师巡视,及时判断,指出其正误优劣,相机指导;全班交流。)示例:小时候/乡愁是一辆旧旧的自行车/我在后头/母亲在前头长大后/乡愁是一根短短的电话线/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场旧旧的电影/我在外头/记忆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张薄薄的照片/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不恰当的示例:小时候/乡愁是一张长长的信纸/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点拨:“长长的”不符合原诗意象前修饰语的语境。长大后/乡愁是一封薄薄的信封/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点拨:“信封”与原诗第一节“邮票”重复,没有显示原作不同生命阶段意象选择的独特性和个性化。后来啊/乡愁是一张黑白的遗照/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点拨:过于直白,让读者一览无余,不够含蓄。可以换成“乡愁是一个小小的镜框”。(二)组织学生讨论将改写与原作做细致比较,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原诗写作中遣词造句的创造、意象选择的精美、分寸把握的匠心。小结:原作意象选择得精美圆熟,鲜明突出。意象前修饰语对意象的反衬,形成情感表达的张力: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作者把意象写得小巧精致,那份浓浓的乡愁却在小小的意象中自然流露。邮票小小,思念深深;船票窄窄,情愫长长;坟墓矮矮,痛苦无穷。尤其是浅浅的海峡,读到“浅浅”二字,我们似乎瞬间感受到了来自诗歌的一种虹吸,一种纠缠,一种撕裂,读到了许许多多的审美快意,这就是诗歌的张力。(三)背诵诗歌。六、布置课后作业1、阅读余光中《乡愁四韵》《民歌》,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加以赏析。2、模仿《乡愁》的格式,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首三段构成的诗歌。选择题目:“友谊”“青春”PPT:友谊示例小时候/友谊是一颗甜甜的糖果(面包、饼干)/我吃这头/好友吃那头长大后/友谊是一本轻轻的书册/我看这头/老师看那头后来呀/友谊是一串小小的数字/我在这头/同学在电话那头青春示例小时候/青春是一张五彩的画卷/我在外头/向往在里头长大后/青春是一段长长的旅途/我在这头/理想在那头后来啊/青春是一张斑驳的照片/我在里头/泪滴在外头《乡愁》知识点一、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诗人。祖籍福建泉州永春县,1928年生于南京,少时异地求学,1949年离开大陆,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从江南到四川,从祖国大陆到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到最终回转台湾。主要诗作有《乡愁》等,著有诗集《莲的联想》《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等。二、写作背景余光中身居台湾,但内心深处时时涌动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同时由于台湾和大陆长期隔绝,这种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都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说:“我庆幸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我慢慢地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后来在感到回乡无望时,他写下了这首《乡愁》。三、理解词义1.嘶哑:声音沙哑。2.悲愤:悲痛愤怒。3.激怒:刺激使发怒。四、问题解疑1.“乡愁”原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诗人是如何将它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的?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里,诗人将“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从而将抽象的情感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2.诗中的四个意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共同突出了这四个意象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到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中,这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强烈的思乡之情,而且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氛围。3.诗的第4节对诗意的拓展有何作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仅隔开了“我”和祖国,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升华主题,余味无穷。4.《乡愁》中,诗人借助的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请简要分析。不一样。四个意象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小时候想母亲的时候,可以写一封书信,贴上一张邮票,这张邮票就可以把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送到自己的家乡;船票虽窄,但一张船票可以使作者乘上轮船来到心爱的妻子面前,可以想见,这两个事物都融进了作者深深的乡愁。而坟墓却不同,当作者来到母亲坟前的时候,无论怎样也不能和母亲相见了,纵然有千言万语又能向谁说呢?而第四个“海峡”又进了一层,如果说“矮矮的坟墓”是死别,那么“浅浅的海峡”则是痛于死别的生离。祖国大陆就在对岸,可“浅浅的海峡”就是过不去,他只能眷恋,比眷恋母亲、妻子更眷恋着大陆,至此,诗歌的感情由乡关之思升华到家国之恋。五、课文主题诗人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具有象征性的意象,借助时空的变化来表达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自己无尽的思乡之情,表达了自己以及台湾人民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