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历史:科学与哲理之间EnvironmentalHistory:BetweenScienceandPhilosophyBy:JanOosthoek(1999)a英语原文连结:翻译:马景文/自学书院b(译注:文章提到许多西方学者的名字;译文只保留几位大众熟悉的译名,其它的保留原名,以免混淆。各位用原名搜索,可以得出不同的译名。)导论从1960年代起,「环境」已成为政治议程的重要部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北美和欧洲的消费者社会膨胀,令人担忧。比较富裕和教育程度较高的社群表示关注,要求有更清洁和安全的环境。由此发展而来的环境运动并不是十分历史导向。人们认为当其时的问题是独特的,是二十世纪资本主义和工业进步的产品。但是,有些人认识到要了解当代的环境危机,我们要有历史的角度。环境历史应运而生。本文分为两部份。第一部份篇幅较少,探讨什么是环境历史。第二部份讨论环境历史的一些议题,探索生态危机背后的知识和哲理,检视人们在某些时期如何看待大自然世界。但环境历史不单只是知识历史,这也是人类对大自然世界的影响,和大自然世界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因此,本文最后的部份会检视农业发展对地貌的影响。本文受篇幅和时间所限,不是全面评论环境历史的全部议题;也不全是原创,虽然部份会反映作者的个人意见和评论。文章内容也反映作者的个人兴趣。文章内容有限,是因为现代环境历史涵盖层面广阔,不是十多页就可以说清楚。这是否标志环境历史已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环境历史aThisessayislicensedunderaCreativeCommonsAttribution-ShareAlike2.5License.Thislicenseallowsyoutodownloadandreproducetheessaysforeducationaluse,compilationsornewcreativework,aslongasyoucredittheoriginalauthorandrepublishitunderalicenseidenticaltothelicenseitwasoriginallypublishedunder.b译文是根据「创作共享」的「署名—非商业用途—保持一致」条款发表。你使用这些材料,即是接受这网站的条款和使用材料的条件。环境历史?是什么意思?是历史学家研究自然科学?还是科学家学习历史和人文语言?这正是DonaldWorster在《大自然的财富TheWealthofNature》一书中所提出。他强调自然科学和历史已变得互不相关,各走各路。历史学家专注人,社会和文化;科学家关注大自然。如此一来,大自然和文化是分开的,分属于以不同语言描述的两个不同世界。这现像遮蔽了一项事实:文化是受到周边的大自然影响。但这不是单程路,因为文化也影响大自然世界。Beinard和Coates定义环境历史时,包含了这个矛盾的特点:「环境历史是关乎长期以来,人和大自然的其它部份的不同对话,尤其集中于相互关系。(注1)」要了解这些相互的影响,我们必须跨越文化与大自然,科学与历史的鸿沟。环境历史就是试图把科学和历史拉在一起。Worster这样说:「主要目的是把大自然重新放回历史研究中,或是探讨生物—物理世界如何影响人类历史的过程,以及人们如何思索和改变周边环境。(注2)」当史学家认识到大自然和文化有连系,就开放了学科的新天地。历史变得更为跨越学科的界限,不单只是利用人类科学,也开始利用自然科学。环境历史确实把许多新「特点」引入历史的舞台,包括地理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人口学、植物学和生态学。这名单还是不完整的。史学家要运用这些其它学科的概念,非常吃力,除了要求历史学和社会科学的培训外,还有自然科学(注3)。要掌握这些专业知识,是难以应付的任务,可能需要新的学术培训才能培养出一个通才。史学家要扩阔视野,科学家同样要在工作中加入人类历史。他们似乎已经长期忽视了历史过程。这并不是说他们的研究没有包含时间因素。自达尔文以后,科学家知道大自然世界,甚至整个地球,是悠久历史过程的产品。但他们没有把人类文化作为这过程的影响之一。在地球的历史中,虽然人类是新来的,但对地球的重大影响,已经有二千万年。这即是说,我们以为是「自然」的,在某程度上是人类历史的产品。一个好例子是史前猎人用火。我们现在知道,北美洲的大草原是因为美洲土著故意以火引燃。十八和十九世纪时,从欧洲而来的新移民发现这样的土地管理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生态体系。Worster总结认为科学家必须重视人类行为的作用。现代人类的作用更为深化和无远弗届,这一点尤为重要。(注4)时间和空间的分段如上所述,环境历史探究全部人类活动,由经济到社会组织,政治,科学,哲学和宗教;所论及的时间量程不是限于一千年,二千年,甚至四万年,而是追溯至人类的起源和更远,考虑到恒古以来的宏大星体历程,也思索一个地域在某一时段的情况。虽然环境历史不受时空限制,大部份研究都是集中在人类对大自然世界影响日多这段期限:全新世(译注c),是地质世最新近的一期,由一万年前开始到现在。全新世是从上次冰河时代(译注:新生代的第四世)结束后开始的温暖时代,直至现在。在这段期间,人类发展文明和科技,对地球的环境有重大影响。如果从全新世往后走,历史变得模糊,只是关乎较大的地理面积。NeilRoberts在他的著作《全新世。环境历史TheHolocene.AnEnvironmentalHistory》勾划出最后冰河时期结束后的发展。北美洲和欧洲的冰原消退是同一大规模发展;全球的气候带转移也是同样不分区域。随着越来越多的新石器时代和铜器时代文物出土,数据越来越详尽,时间比例越来越短。过去二千年的历史是相当详尽,往往令人难以从浩如烟海的数据中看清楚大体。因此,个别研究不能c全新世HoloceneEpoch是构成第四纪的两个世中年代较晚的一个,并且是地球地质史的最后阶段,约10000年前至今。其地层称全新统。下限年代尚无一致意见,多采用距今10000~11000年前。因处晚更新世武木(Würm)冰期结束之后,又称冰后期。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C.Lyell)1839年称这一时期为近代世(RecentEpoch)。由于生物界已近现代面貌,法国古生物学家哲尔瓦(P.Gervais)于1860年提出“全新世”一词,并于1885年国际地质学大会上通过。全新世气候普遍转暖,中、高纬度的冰川大量消融,海平面迅速上升,喜暖动植物逐渐向较高纬度和较高山迁移,全球自然地理环境完全演进到现代面貌。农业的出现以及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促进了社会发展,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全新世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波动性。挪威人布利特(A.Blytt)和瑞典人塞南德尔(R.Sernander)根据北欧沼泽地层中的植物化石和孢粉谱研究,1909年建立北欧冰后期气候分期,包括:①前北方期(距今10300~9500年前),由寒冷转向温凉;②北方期(距今9500~7500年前),温干;③大西洋期(距今7500~5000年前),温暖湿润,又称气候适宜期;④亚北方期(距今5000~2700年前),温干;⑤亚大西洋期(距今2700年前至今),凉爽湿润。这一分期方案至今仍被各国采用,并不断得以补充。为概括上述变化,孢粉学家波斯特队(L.vonPost)在1946年把全新世气候变化分作3个时期,即Ⅰ期——温度上升、Ⅱ期——温度最高、Ⅲ期——温度下降。1953年安蒂夫斯(E.Antevs)也作了类似的划分,分别称为升温期、高温期和中温期,相当于全新世早、中、晚期。在高温期,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年均气温高于现今3~5℃,沿海地带海侵达最大规模。在降温期或中温期,气温稍呈波动式下降,许多山岳冰川有不同程度的前进。20世纪60~80年代,许多学者利用历史和考古材料,进一步揭示亚北方期和亚大西洋期以世纪为时间尺度的气候、环境变化。中国科学家竺可桢按考古时期(公元前3000~1000年)、物候时期(公元前1000~公元1400年)和方志时期(公元1400~1900年),总结了近5000年来中国的气候变化。随着测试、分析手段的进步,全新世气候、水文、植被及各种地貌过程的变化,已趋向定量分析和预测研究。全新世气候有轻微波动。海面变化与气候相一致,冰后期海面迅速上升,到距今11000年上升到-60米位置。距今6000年海面已接近现今位置,其后仅有轻微的变化。全新世时,人类进入现代人阶段。节录自)为重组大地理面积的环境历史提供可靠证据,要用上大面积的比较性研究。(注5)工具我们如何重组古环境?环境史学家可以利用相当多的工具,其中当然包括传统的文献证据,问题是这些记录涵盖的时空甚为有限。世上有许多地方是到了最近才有文字记录。要重组古环境,要倚靠间接证据或「指针记录proxyrecord」。指针记录是指任何可以间接计量过往的气候或环境的度量衡。(注6)重组气候和环境,生物证据是重要工具之一;最常用的有效技术是花粉分析(pollenanalysis孢粉分析),用来重组以往的植被(译注d)。古生态学重组也是利用抽取,记录和分析化石记录,为某地质时代的动植物区系提供概念和时间架构。利用化石重组古环境和测定年龄有一个大问题:这不适用于最近的一万至数十万年(注7)(译注e)d自学书院辅助教室转录〈沉积环境对孢粉组合影响的探讨〉。虽然文章技术量高,一般读者也可以明白大概。文章以个案研究为例,指出古环境重建不能仅从孢粉组合出发,必须结合沉积环境综合分析,否则古环境重建的结果是不可靠的。e探索人类的过去,最直接可靠的方法是寻找留下的化石和遗迹,用比较解剖学方法找出化石之间的联系。但人的遗骸成为化石本身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能找到的化石就更少了,而且大都是支离破碎。可以想象,拿到一件化石,就算能够准确确定它是古人类的遗骸,能够准确确定它的生存年代,能够确定它的行为方式,还要具有代表性,任何环节的失误都可能使科学家被误导。毕竟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并不足够多,而且往往一个个体要代表着几万年,几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但是,科学家们还是能根据相同或不同的证据和相关的理论,逻辑地演绎出各种不同的解释,虽然还没有一种完整的解释被普遍接受,但倾向于人类起源的“多地区起源说”。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刘武研究员的话说:“由于化石记录的不完整及认识的偏差,人类探索其自身起源与演化过程仍然是漫长的。”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要苦苦地追寻。近几年分子生物学方法异军突起,也加入到追寻人类起源与演化的行列。这种方法不同于化石研究的方法,它根据生物学遗传变异的原理,从现在的人群的基因特点逆向回溯。因为遗传信息是相对稳定的,但在不同人群中,某些基因位点上会发生一些变异,根据基因变异的速度,可以推出两族人群分离的大致时间。目前,世界各地的族群相对比较封闭和稳定,这也为基因分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现有的分析样本和方法得出的结论是,全世界人们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十几万年前,据说进一步分析得出,这个祖先就在非洲。这样的结论与原有的化石分析发生了很大的冲突,一个是从古到今,一个是从今溯古,二者并没有达到殊途同归,而是发生了激烈的冲撞,原本是什么样子似乎更加模糊了。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理论的并存在科学史上是常见的,也是科学发展的正常状态。科学家得出或支持一种理论自然有自己的理由和依据,但科学理论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专利,特别是像这类的题目,公众也很感兴趣。一般相信科学的人虽然不完全懂得科学家得出结论的理论依据,也无法判断依据的可靠用同位素(辐射)测量法测定年龄更为常用和准确,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碳十四(C14)同位素测年法,测量碳14的衰退。测量生物生存时形成和存留的碳14的衰退残余,作为生物死亡时间的指针(译注f)。除了同位素(辐射)测量法,亦有发展树木年轮测定法dendrochronology(译注g)和古地磁年龄测定法paleom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