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设计者与使用者基于环境平台的对话相关理论概念Definition知觉与感觉环境-------考虑人们所需知觉的目的与评价事实上人们在环境中,更加在意的是自身能够得到什么,而不是环境本身的状态如何。也就是说,环境中功利的成分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而环境是否美观对于人们来说并不很重要。人们对环境的评价是与情感和美学分不开的,知觉负责向大脑解释环境本身客观的物理性状,而评价则是在其之上加入了社会性的主观感受,所以评价的复杂性和重要性都远远得超过了知觉本身。·供给论透镜论看到的只是环境为人们活动提供的各种可能性,看到的是场所环境能为他们做什么。知觉是筛选,人们通常会把目光放在环境中对人有用的信息上。环境知觉相关概念空间认知关注人们对空间的认知----调研简单来讲,空间认知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方向有正确的了解,清楚自己与其他地理位置的联系,从而能够利用这种关系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以便日常生活的顺利进行。同时,人的空间认知会根据人的心理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情境下对空间的认识理解会有所不同·认知地图70年代国外的研究者发现人们会将所看见的环境进行简化存储在记忆中。例如:空间认知相关概念拥挤与密度私密性空间等级概念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个人空间边界效应近体学理论座椅排布1)亲密距离:亲密距离的范围为0cm一45cm。2)个人距离:个人距离的范围为45cm-120cm,其中在45-75cm范围内活动的人多熟识且关系融洽,如好朋友。而在75-120cm的距离内,人与人之间既可以进行亲密的交谈也可以进行比较正式的交谈,75-120cm的距离是人们在公开场合使用频率最高的交往距离。3)社交距离:Hall将社交距离划分在120cm-360cm之间。这一距离通常出现在商业和公务社交场合。4)公共距离:公共距离包括360-750cm的近段和750cm以上的远段社会行为与环境的相关作用过去,现状,趋势Situation城市公共空间类型城市的公共空间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广场型的公共空间,第二种是街道型的公共空间。其中广场型的公共空间包括广场、公园、停车场等,这类空间具有静和终的特质,是人们停留、驻足、在其中进行活动时间较长的空间。本文涉及到的市民广场就属于此类空间城市中广场类型对于城市中的广场,不同的学者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对其分类。例如,按活动性质分为休闲性、政治性、商业性、纪念性和宗教性广场。有人按照广场的功能作用分为集会、纪念、交通、宗教、雕塑、文化娱乐休闲和儿童游戏广场。也有其它分法将城市内的不同广场定义为城市广场、交通广场、市民广场、市政广场等。市民广场认知及发展趋势市民广场定义市民广场是指在城市建成区内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等户外活动的城市公共空间。人们在其中可以进行体育锻炼、休闲、交流、或是其它形式的文体活动,可以举行小型集会或聚会活动,不具有政治性和宗教性。其中铺装活动场地应占主要地位,绿地率不宜过大,且大型公园中的铺装广场并不归入此范围。市民广场功能市民广场的主要功能有:为人们约见、聊天、坐着休息、游戏、进行装备简单的体育活动、举行小规模集体娱乐活动、进行小组课外实习、组织小型贩卖市集、小型表演活动等户外活动提供场地和设施。为人们在场地内活动提供辅助和配套设施。市民广场重要性市民广场在不同类型的公共活动空间中最具有亲民性和包容性,对进入其内部的人没有限制,不限制开放时间,不需要门票,且广场设计的形式丰富多样,能够为不同群体进行各种活动提供可能性,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市民广场是城市中富有活力的空间节点,建设位置与规模非常灵活,在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市民广场发展现状我国的城市广场发展历史较短,现在的城市广场多是受到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而建设的,具有公共性、开放性、丰富性和多样性,体现了多元价值主体和文化的融合。建国后,我国的广场建设从形式单调僵化的50年代特点走向以政治为中心建设广场的70年代,直到80年代后,由于社会重心的转移,出现了以商业为中心的商业广场,反映政治中心的市政广场,和用于居民娱乐休闲健身的市民广场。近10年来,城市公共绿地逐步演变为城市广场的组成部分,广场设计也强调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市民广场目前存在的问题1、尺度问题有些广场实际尺寸过大又设计单调,使人产生压迫感。有些广场空间与相邻空间对比产生心理错觉,使人认为这一广场区域过大或过小,不十分舒适。因此,广场的设计不单要仔细考虑广场自身的尺度,还要考虑广场与周围环境尺度的协调问题和内部的空间划分问题。2、空间围合在市民广场中活动,人们既希望从广场外部一眼就能明确这是一个供人娱乐活动的开阔场地,同时在广场里玩乐的人也希望不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这就需要对广场边界进行有效的围合。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围合并没有掌握的特别好。许多面积不大的小型广场过周围紧邻道路,从外向内的视线过于通透,使广场的使用频率降低,功能性质演变成了街头绿地。此外,在广场内部的空间划分上,也存在着功能混乱不清晰的问题。场地中活动区和休闲区区分不明显,导致广场无法充分满足不同群体对场地的不同需求。同时,有的广场中不同功能的空间之间所占场地面积的比例设计的不是很理想。例如,有些广场中活动区与休闲区所占面积相当,而市民广场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活动的场地,这种主次功能地位划分的不合理致使广场内出现了市民在休闲区进行较喧闹的活动的现象。3、季节变化不足季节性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好的植物配置能够使广场内四季景色多变丰富,不断吸引市民前往。其次,通过社区号召组织一些具有时令性的活动,也可以使广场给人富有变化的印象。但是目前设计上对广场的季节变化处理还需加强。4、缺少细节当人们重复使用某一空间时,会对这一空间的细节内容有越来越深入的了解。所以,当广场内部设计缺少细节和变化时,即便在初期会给人们留下新鲜的印象,但当人们多次使用过后,便会发现广场内容的空乏,因而减少对广场的新鲜感和兴趣,减少去该地活动的次数,最终导致广场的使用率下降。现今的市民广场多数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要想使广场能够长期吸引人的到来,便要注重设计的细节。环境心理学应用于城市广场设计人——物——人从理论到实践是一个具体的过程,要想将环境心理学的理论体现到最终的设计成果中,必然要借助设计要素来表达,也就是具体的实在的物。设计者的思想和想法通过对设计要素,也就是实物的排列组合影响人们对场地的认知,然后这种认知传达到人们的头脑中形成感受,进而使人们了解和领会设计者的意图、想要表达的情感、观念和对使用者需求的关心等,形成设计者向使用者表达和服务的过程,抽象的讲就是完成“人——物——人”的传递。实质环境实质环境是将环境心理学理论与具体的市民广场设计联系在一起的纽带,也是将理论转化为设计结果的执行角色。人在市民广场中能够真正接触到的是实实在在的环境,铺装、植物、构筑物、坐凳、水景甚至垃圾桶等才是人们看见听见和触摸到的东西,设计者的任何思想都是要通过实际环境要素的运用才能够被表达出来。环境心理学理论作用于城市广场设计的方法人的理解与认知设计师将他的思想和理念通过设计元素的组合表达出来,但最终的环境设计结果并不是设计师的目的,而是通过设计结果影响来场地内游玩的普通百姓,使他们经过环境发出的各种感官刺激得到愉悦感。所以,想要达到这一目的,还需需要人对环境要素的解读能力和认知感受能力。设计最终都是为人服务的,只有最后的受众参与进来并能够做出恰当的心理反应时,才完成了“人——物——人”这一完整的映射。即,“设计理念——表达材料(设计元素)——接受者感到精神愉悦和内心舒适”这一过程。设计满足使用者需求设计满足使用者的行为需求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发现,广场上人们的行为通常会分为以下几种。1)单人独自活动。那么活动内容一般为:坐在某处打电话、休息、观看其他人活动或是欣赏环境美景。2)几个人的小团体活动。此时活动内容按照人群年龄段的不同又有所区别。例如,老年男性会凑在一起玩棋牌类的游戏,老年女性可能带着孙子聚在一起聊天。中年女性会在广场中聊天或跳舞。青年人会进行体育运动或组织聚会活动。小朋友会在家长的照看下在场地内玩耍追逐。不同的活动形式对场地的要求也不一样,聊天、休息的人们想要相对安静偏僻的空间,进行体育活动的人要有足够面积的场地,欣赏环境景色的人要求有良好的视野等。由此可以看出,要想满足人们的行为需求,关键是如何划分广场内部空间,只有良好的空间划分才能够同时满足广场内不同人群的活动要求。从形式上来讲,空间围合可分为封闭式、半封闭式和开放式三种。对于市民广场来说,开放式是广场空间中最主要的形式,所占比重和面积应最大,以确定广场的性质。其次是半封闭式,可以遮挡部分视线和行为,为部分人群提供心理依靠。而封闭式的空间围合并不符合市民广场的角色性质,因此广场中基本不会使用这种围合方式。此外,空间给人的开放或封闭的感觉还与空间的围合手段有关系,如对四角进行围合则空间封闭感就强,反之四角开放封闭感就弱。设计满足人对美观舒适的要求人的心理舒适度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任何存在于广场环境内的东西都能对人们的心理舒适度产生影响。市民广场是为群体使用的,虽每个人的喜好、感受不尽相同,但人类是群体性动物,仍会有很多共性的心理特征能够为设计者提供线索,如果设计能够满足人们这些共性的心理,就能基本满足人们的心理舒适要求。而这种心理舒适还可以概括为人对景观美感的要求和人对内在心理需求满足的要求两个方面。影响美观舒适的因素:1、周边环境周边环境无法改变,为了保证人们的活动质量,在市民广场设计时应在边界处设置遮挡,减少广场内外联系,使广场形成独立的空间氛围。如,栽植植物便是一种非常好的手法,常绿植物和灌木是非常好的遮挡视线的材料,高大乔木能增强广场的空间感。此外,植物材料还能吸音降噪,改善空气条件,一举多得。2、广场体量不同的广场体量能给人不同的感受。尺度过大会给人单调压抑的感受,过小则会让人无法自如的进行活动。因此,在进行设计时,若是规划面积较大的广场,在进行设计时应使空间类型多样化,让空间的组合序列变化丰富,并配以雕塑、水景、构筑物和丰富的植物来吸引市民进入。若是广场面积较小,那么设计风格应简洁大方,视线通透,适当点缀一些标志物,以保证广场开放性的特征不被复杂的设计所掩盖。3、空间分割对广场进行空间分割设计时应注意创造富有变化的空间序列,通过空间大小、景观的对比给人丰富的游览体验,同时满足舒适和美观两项要求。芦原义信在“外部模数理论”中指出,室外空间以20~25m为单位,通过设计手段的变化形成节奏感,能打破空间的单调感,使场地更加富有动感和生机,形成美观舒适的空间感受。4、设计元素铺装,水体,植物,雕塑,构筑物,光照,道路等要做到协调统一设计满足人的心理内在需求满足领域感的要求领域的界限是人们建立领域感的关键,清晰的领域界限有助于形成完整的领域感。良好的设计可以清晰的告知人们领域的边界在哪,帮助人们确定自身和他人的领域范围。创造边界的方法有两种,即使用实物材料进行围合和利用人们心理的联想。满足私密性的要求市民广场本身的作用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一个公共活动和集体活动的场所。因此在设计时应避免违背广场本身的性质去创造完全私密的空间,而是用半私密性的空间替代,与广场内的开放空间形成对比使人有私密的感觉。私密性主要体现在人们与外界交往活动的阻断上,也就是说,具有私密性效果的设计能够阻止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交流,其中包括视线交流、语言交流和动作交流。满足可达性的要求1)视线的可达性视线可达使人能够掌握空间内部的信息,从而选择自己要去的地方。市民广场内的公共空间所占比重最大,所以在公共空间内要确保视线通透。对于广场内的半公共空间和半私密空间来说,设计时允许这两类空间的围合物对人的视线有阻挡,但应保证人能够从特定角度了解空间内部的信息,以利于人们对环境的认知,同时吸引人们进入空间内部活动。2)行动的可达性满足安全性的要求安全是人们能够尽兴活动的前提,在广场中,一些细节的处理不当同样能够成为安全隐患。如,只有一步的台阶,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