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04第四章_环境教育的原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篇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第四章环境教育的基本理论第一节环境教育的原理第二节环境教育的伦理基础第三节环境教育的基本要素第四节环境教育的特点目的与目标第五章环境教育的原则及方法第一节环境教育的原则第二节环境教育的方法第六章环境教育的管理与评价第一节环境教育管理第二节环境教育评价第三节中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第四章环境教育的基本理论(6学时)第一节环境教育的原理一、环境教育的定义环境教育是指:关于人与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教育过程,包括人口、污染、资源分布和消耗、保护、运输、技术、经济效果及城市和农村计划同整个人类环境的关系。1、美国《环境教育法》对环境教育下的定义2、1975年,著名的《贝尔格莱德宪章》中的定义环境教育是:进一步认识和关心经济、社会、政治的生态在城乡区的相互依赖性;为每个人提供机会,获取保护和促进环境的知识和价值观、态度观、责任感和技能,创造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环境行为的新模式。3、英国伦敦大学英王学院院长卢卡斯教授则把环境教育的概念归纳为三个层面。即“卢卡斯模式”:“关于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三个方面4、我国的学者徐辉等将环境教育的概念归结为跨学科性的教育学科环境教育是以跨学科活动为特征,以唤起受教育的环境意识,使他们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与态度的一门教育科学。第一节环境教育的原理二、环境教育的经济学基础:“可持续发展”理论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定义(二)可持续发展理论包括的内涵(三)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经济学意义(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特征二、环境教育的经济学基础:“可持续发展”理论(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定义:“可持续发展”理论是针对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这一愿望提出来的。即:在当今世界中,要为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而发展,要为人类生存而保全地球环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两者必须协调一致。第一节环境教育的原理(二)可持续发展理论包括的内涵: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发展与环境是一个整体的思想,它包括三个方面:1、需要:发展的目标是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是,这种需要不能超出环境的承载能力。2、限制:社会组织、技术状况要对需要能力施加限制,包括:人口数、环境、资源等因素,也就是维护生命支持系统。3、平等:当今的世界,不同地区、不同人种的人民都有发展和享受资源的平等权利。第一节环境教育的原理二、环境教育的经济学基础(三)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经济学意义1、发展整体观: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必须相互协调才能持续发展。2、社会、经济、环境的整体辨证关系:经济系统离开了资源与环境的依托,就会走向衰退;社会系统离开了经济系统的支持,就会走向原始;资源与环境系统离开发达的经济和公平的社会,将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但是,一旦破坏,就难以得到恢复和改善。二、环境教育的经济学基础3、以可持续发展模式取代传统的发展模式。(1)传统发展模式: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为主要目标,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以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重发展速度轻质量效益,重资源开发利用轻保护治理的“高生产、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2)可持续发展模式:强调经济持续生态持续社会持续的三方面协调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牺牲后代人利益的发展模式。第一节环境教育的原理(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特征:2、适切性: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中心原则1、整体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哲学基础。整体论认为:事物由不同因素组成,但是又大于各个因素之和。环境本身是一个由不同领域的相关因素聚集而成的综合整体。我们看问题必须从整体出发,而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其中的具体因素。所谓适切性,是指事物与事物之外的各种因素(环境因素)的关联作用。第一节环境教育的原理3、批判性: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必由之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然要求人们具有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政治批判力。《21世纪议程》认为:今天,环境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要有效地培养具有社会批判眼光的学生,使他们成为环境保护与改善的行为者。第一节环境教育的原理4、三元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本策略。(1)关于环境的教育:是发展有关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意识、知识和理解,它偏重于环境科学知识的传授,是学校环境教育的一个普遍形式(2)在环境中的教育:是以学生活动为特征的教学过程.(3)为了环境的教育:将环境的改善作为一个真正的教育目标,其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责任感和激发他们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动机,突出批判性特征。三、环境教育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包括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的科学理论知识。环境科学定义:环境科学主要是研究环境结构与状态运动的变化规律其及与人类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协同演化、持续发展的规律和具体途径的科学。研究对象: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与环境”这对矛盾之间的关系以及矛盾对立统一关系的发生和发展、调节与控制、利用与改造。第一节环境教育的原理生态学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机理及规律的科学。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能很强的科学,它包括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类。四、环境教育的教学基础: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探讨教育规律的一门教育科学的基础科学。环境教育就是借助教育学的方法、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行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态度,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第一节环境教育的原理第二节环境教育的伦理基础本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环境伦理与环境教育二、传统环境教育的伦理基础:回归自然三、现代环境教育的伦理基础:可持续发展第二节环境教育的伦理基础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新型的环境与发展观,即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构成环境教育的伦理基础。马克思曾经指出,18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由“未区分态”的生存转化为“区分态”的生存。伦理是人们在生活中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和规范•所谓“未区分态”的生存是指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状态中,人完全受自然力的支配,并由此决定了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也处于一种混沌未分的状态,为了生存,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中都渗透着浓厚的对自然界尊崇、恐惧、依附的色彩。•18世纪工业革命后,人类在不断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生存能力不断增强,对得天独厚的利用范围不断扩大;人和自然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人类生活进入了“区分态”时期。这一“区分态”可以理解为三个层面:人与自然的区分、人与神的区分和人与他人或社会共同体的区分。伦理道德是对人的要求与约束,也是对人类进行价值评价的尺度或依据。环境伦理的产生扩大了人们的伦理视野,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环境伦理的内涵构成了环境教育的伦理基础。•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人们认为只有人与人之间才存在伦理关系,只有对人才有必要讲道德而从不认为人与自然之间也存在着伦理关系,在这种漠视自然的价值观下,人们过热地追求物质文明的发展,导致自己的生存环境千疮百孔、不堪重负。面对生存环境危机的现实,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到20世纪40年代末,环境伦理思想萌生了,到70年代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环境伦理的观点要求人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维持自然环境的完整和稳定,自觉地承担保自然的责任和义务。第二节环境教育的伦理基础一、环境伦理与环境教育第二节环境教育的伦理基础二、传统环境教育的伦理基础:回归自然20世纪70年代以后,环境伦理开始在学科领域中获得了定位。1、莱奥波尔德的观点,主张把价值赋予整体生态系统,提出“大地伦理”。他指出:“当一切事情趋向于保持生物群落的完整、稳定的美丽时,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2、卡逊女士在《寂静的春天》中提出的伦理:环境问题决不是一个纯粹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社会问题,人们对自然不能再抱一种征服的心理,而要用一种道德态度来尊重自然。3、罗马俱乐部推出的《增长的极限》的警告:地球有限的资源和不受限制的利用,将对未来社会造成严重威胁。它提醒人们不要盲目地追求增长,否则将付出不堪设想的代价。4、回归自然思想的共同愿望:即人类不要再沉迷于科技时代盲目的经济发展,要形成环境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要学会与环境和谐共存。第二节环境教育的伦理基础当时的环境教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环境教育应当是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2)环境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意识到人类的生存与自然环境的休戚关系。(3)环境教育还应当使受教育者充分认识环境对人类及人类社会的重要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三、现代环境教育的伦理基础:可持续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和改善环境并不是用“回归自然”的途径所能解决的,而要发展一种新的伦理观。“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后,人们对环境教育重新作出定向,以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在环境教育中的体现:(1)环境教育的核心:树立正确的“环境与发展”协调观。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中指出:“必须满足发展的权利,以便公平地满足今代和后代的发展和环境的需求。”环境教育必须定位的基点:经济必须得以发展,以满足人们的根本需要,但不得逾越资源、生态等自然支撑系统的承载力第二节环境教育的伦理基础(2)环境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转换受教育者的观念,即从单纯的经济增长观转变为可持续的发展观。环境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认识到:保护与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需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作后盾,必须要有经济的发展;但是,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来谋求经济发展。(3)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人类发展的根本目标是要建立物质文明和谐的社会,建立人能在其中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第二节环境教育的伦理基础第三节环境教育的基本要素一、环境意识:环境素质培养的基础二、环境价值观:是实现环境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三、知识与技能:环境教育的中心内容第三节环境教育的基本要素一、环境意识:环境素质培养的基础意识是构成理解复杂的自然力量和现象的综合素质的初步,故环境意识是构成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随着学生获得越来越多的环境知识和技能,逐步理解环境中的各因素相互作用的规律,加深认识人类行为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结果,而从对自然美的感悟发展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第三节环境教育的基本要素二、环境价值观:是实现环境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人的环境素质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环境素质包含环境知识和技能及环境意识和环境价值观与态度。(一)环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概念1、价值观与环境价值观:价值是各种物质、现象、行为对满足人民某种需要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是在人们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即在社会实践中确立的。价值观就是关于价值的性质、标准和评价的观点。环境价值观:环境对人类的价值是不能用其他物质和金钱来替代的,而环境的破坏是很难用金钱来弥补的;社会的发展及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同环境保护相协调,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的需求能力,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发展。2、环境价值观教育的涵义:第一、形成环境价值判断,使受教育者充分认识到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重要价值。第二发展环境道德准则。第三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伦理。环境价值观教育必须把人类道德规范扩展到生态环境中去,从而在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建立起和谐共存的新关系。第四、端正“发展”观。环境价值观教育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即要使受教育者认识到,只有做到经济持续增长、生态保持稳定平衡,才是人类社会的真正发展。第三节环境教育的基本要素第三节环境教育的基本要素(二)环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第一、自然的权利和价值。环境价值观的首要任务是转变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形成善待一切生物的新自然观。第二、代内和代际的利益公正。两个方面:一是代内利益公正,二是代际利益公正。第三、

1 / 4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