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复习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绪论1.环境教育学是以环境教育这种新型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2.环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它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环境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研究2).环境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3).环境教育的目标与任务研究4).环境教育的内容体系建构研究5)环境教育的方法与技巧研究6).环境教育评价研究3.环境教育学研究的方法有:理论演绎方法、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方法、实验的方法4.学校环境教育的三个取向:(1)环境教育的绿色取向,其理念是:环境教育最初是通过引导学生接近自然,重新认识自然,培养对大自然和周围环境的认同和热爱的情感;(2)环境教育的蓝色取向,其理念是:环境教育是一种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3)环境教育的红色取向,其理念是:环境教育绝不只是在课堂教学当中学习环境知识,因为单纯的认知很难转化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二章环境教育的概念与发展史1.环境教育是一个涉及整个教育过程的教育新领域。它以生态、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以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途径与方法,实现受教育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一系列转变,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环境综合素养的新人类。2.6·5环境日及其意义:1972.6.5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建议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开幕日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第27届联合国大会接受通过这项建议。世界环境日的意义:提醒全世界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要求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来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3.环境教育发展历程的三个阶段:环境教育的正式提出、环境教育在世界范围的蓬勃发展、环境教育的重新定向与新阶段4.环境教育发展历程中的重大国际会议: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届人类环境会议,113个国家及组织参加了会议,会议正式通过《人类环境会议宣言》。1975年10月联合国国教文组织和环境规划署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了国际环境教育研讨会,65个国家出席了会议,会议结果产生了《贝尔格莱德宪章》文件。1977年10月14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环境规划署在前苏联德第比利斯市卢召开了首届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66个国家政府代表和30个国际组织和300多位专家出席了会议。1992年6月3日-14日,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市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183个国家代表团和70多个国际组织代表出席,102位国家元首或首脑参加了大会。这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3个文件。会议期间并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等文件进行开放签字,有153个国家签字。5.环境教育的任务环境教育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对象,肩负不同的具体任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以公众为教育对象的社会环境教育任务.(2)以大、中、小学生和幼儿为教育对象的普及性的环境教育任务.(3)以培养环境保护专门人才为目的的专业环境教育任务。(4)以提高职工环境素质为目的的成人环境教育任务。6.环境教育目标包括的5个层次:1)情感目标(emotion)情感目标是任何教育过程的基础目标。2)知识目标(knowledge)环境教育要使人们获得有关生态学、环境学、环境管理学等基础知识。3)意识目标(awareness)环境教育要使人们产生对待环境及环境问题的意识、敏感和关心。4)态度目标(attitude)环境教育要使人们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环境法纪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树立代内与代际公平的观念。5)行为目标(practice)环境教育最后要落实在人们的环境友好行为上,促进人们提高保护环境的技能并主动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工作。7.环境教育的原则:内容综合性原则、思维批判性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方法实践性原则、遵循生态性原则、坚持多样性原则、注意层次性原则8.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⒈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是普遍联系和相互依存的。⒉引导学生珍视生物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⒊引导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解决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⒌国际环境教育理念:⑴鉴于人类环境的自然基础有生物和自然的特点,在确定发展方向以及使人类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自己的需求方面。⑵环境教育是不同学科和教育经验相结合和重新取向的结果。⑶环境教育应为解释与环境有关的各种现象提供必要的知识,促进环境保护和改善的一致与和谐发展⑷为了完成上述任务,环境教育应把教育过程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育活动也应围绕环境问题精心设计,所研究的环境问题应与当地相关。9.环境教育具有八大特点:①综合性:②实践性:这是体现环境教育最重要的两个特点。③整体性:④合作性:⑤跨学科性:⑥批判性:⑦创新性:⑧相关性:第三章国际环境教育的现状与趋势1.DESD:2002年12月,联合国第57届大会通过了第254号决议,将2005—2014年确定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10年”,同时指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DESD活动的开展,并组织制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国际实施计划”。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有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3.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涉及的三个领域:社会领域、环境领域、经济领域。4.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与实质在于价值观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通过我们的行动与实践使所有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以充分满足而不是被剥夺,创造和享受更舒适更安全和更公正的世界。5.可持续发展的特征:1)ESD根植于整个课程体系之中,而不是一个单独的学科,具有跨学科性和整体性。2).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与价值。3).树立解决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困境和挑战的信心,养成批判性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ESD要求改变教育方法,包括课程设置和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倡导采用文本、艺术、戏剧、辩论、体验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5)学习者可以参与并决定自己的如何学习。6)学习与每个人和专业活动相结合。7)学习不仅针对全球性问题,也针对地方性问题,并使用学习者最常用的本地语言。8)可持续发展教育服务于每一个人,无论其处于生命中的哪一个阶段。因此,它是终身学习,从幼儿到成人,在任何可能的学习场所进行的正规的、非正规的和非正式的教育。9)学习的空间范围包括非正规教育场所、社区组织和地方民间团体、工作场所、正规教育、技术和职业培训、教师培训、高等教育督导机构、政策制定机构等。6.《21世纪议程》确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1)提高普及高质量的基础教育2).在既有的教育计划中调整新方向3)提高人们对可持续性的,理解和认识4)提供培训第四章我国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状1.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发展史的三个阶段1.以环保部门为主抓环境保护的教育时期;2.环境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联合开展环境教育的时期;3.教育主管部门主导环境教育的时期。2.1973年,国务院委托国家计划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揭开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序幕。会议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确定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针。3.1992年1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与国家环保局联合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教育会议,会上国家环保局局长曲格平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同时他指出:中国的环境保护靠宣传教育起家,更要靠宣传教育发展。4.1997年7月,中国教育部、世界自然基金会与BP公司联合发起了“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这一项目是中国教育部门、跨国公司以及国际非政府组织的首次合作。项目分三个阶段:项目第一阶段(1997-2000年)主要任务是教师培训、课程和教学资源的开发,并在试点小学进行了实验。项目第二阶段(2001-2004年)配合教育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内容与方法融入新的课程。第二阶段工作的重要成果:《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于2003年11月由教育部正式颁布。项目的第三阶段(2005-2007年)的重点是推动《指南》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并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能力建设及发展。项目第三阶段的启动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转化为更加广泛、涉及全国近50万所中小学校课程的实践。5.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题:根据中国国情构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7个核心主题。即:发展、人口、公平、多样性、相互依赖、环境、资源和能源。6.1978年北京师范大学招收了第一批环境保护专业的研究生7.1998年,国家设立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的一级学科,一些高校设立了一级学科的博士点和博士流动站。8我国环境教育发展的特点:⒈由重视专业技能教育转向普遍关注普及性环境教育⒉自上而下的政府发动式环境教育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的不平衡⒋环境教育途径方法多样性第五章生态基础知识教育⒈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的服务是指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性状、性能和生态过程所生产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生活对人类的服务性能。2.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3.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4.基因漂流:是指生物的个体或群体之间由于杂交而导致的基因交流。5.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⒈破坏植被:减少第一生产者,必须影响到系统的消费者,并导致水土流失、气候变干、水源枯竭的恶果。⒉生物种类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一个生态系统如果物种单一,食物链单调,就好比是一个串联的系统,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则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⒊食物链破坏:食物链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相互联系的纽带,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通道。⒋污染物质对生态系统的危害:环境污染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产物,已经发展为全球化的环境问题。6.生物多样性的层次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7.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⒈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创造优良生存环境需求的基本要素。⒉生物多样性是满足人类生存需求的基础,生物多样性及生态过程是地球生物圈的基本组成成分,为人类的基本生存需求。⒊生物多样性与人类健康之间有密切关系。首先,生物多样性能提供给人类医药资源;其次,能为人类防病治病提供线索。如黑熊在冬眠期间不排泄,但却不患上尿毒症。8.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主要原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损害。⒈栖息地的丧失和片断化⒉掠夺式的过度利用⒊环境污染⒋农业和林业的品种单一化。⒌外来入侵种⒍转基因生物⒎全球气候变化第六章环境问题与环境形式教育1.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2.循环资源主要包括生物资源、水资源、金属矿物资源等.生物资源可以繁殖再生,在保持人类生存环境的稳定、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耗竭资源是指在地球上储量有限,一旦被使用便不可回收再利用,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可能再形成的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4.臭氧空洞是指某一地区大气中臭氧总是大幅度下降,与周围地区比较明显减少的一种现象,而并非真正出现了洞。5.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6.全球性的主要环境问题的种类: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大气环境问题、水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物理环境问题。全球性的主要环境问题阶段的标志:我们把20世纪80年代发现南极上的臭氧空洞作为全球性环境问题阶段开始的标志。7.我国不断加剧的环境形势的危机表现:一、“十五”计划污染控制目标没有实现二、我国环境生态进入高危状态和事故高发期1.我国环境事故进入高发期。2.我国城市水环境和空气严重污染的状况还将持续下去。3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