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什么是环境问题?严格说来,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但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一般不包括由自然因素如地震、火山爆发等引发的环境变化,故所指的是狭义环境问题。狭义的环境问题: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一般不包括由自然因素如地震、火山爆发等引发的环境变化。广义的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不同时期,人类对环境影响不同,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不同渔猎、采集人口少无环境问题远古劳动工具农业零散环境破坏人口增加农业时代科技进步人口膨胀大规模开发全球环境恶化工业时代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发展历程:远古时代人类以渔猎和采集为生,对自然环境的干预微乎其微,不存在当前所说的环境问题。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在不断加大。于是在局部地区出现了因过度放牧和毁林开荒引起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这些成为农业文明时代的主要环境问题。在追求经济增长的驱使下,人类对自然环境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环境问题具有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性质,已经上升为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工业文明时代20世纪以后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形势愈演愈烈。区域环境质量下降、温室效应引发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全球环境展望(GlobalEnvironmentOutlook,GEO)是一份反映全球环境状况的系列报告,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这个系列报告由来自环境科学各个领域的国际专家共同撰写,为决策者、公众描述和评估全球环境的现状、趋势和前景。以下内容是GEO-5为“里约+20”峰会最新综述的1972-2012年间的全球环境状况:大气由于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机制和行动,一些大气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解决,收益远远超过了成本。如通过《蒙特利尔议定书》在保护平流层臭氧层目标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臭氧消耗物质的生产和使用均已大幅减少,中纬度臭氧消耗物质指标自1994年以来改善了31%,预计在1985至2100年间,仅仅出生于美国的人口中,可以避免2,200万例白内障。其它大气问题的进展有好有坏。对流层臭氧污染问题仍然难以解决。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部分地区的城市颗粒物浓度仍远远超出国际指导准则。避免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这一国际商定目标是目前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土地改善土地资源状况并改进可持续的土地管理制度以防止土地退化,已日益被视为一项重要目标。某些森林和农林制度,以及为减少将土地改作他用而付出的各种努力,提供了可以保持和增加陆地碳储量并有助于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实例。不过,总体而言,挑战是严峻的,而成就相对寥寥。森林丧失率,尤其是热带森林丧失率,仍然高得惊人。迅速增长的人口、经济发展和全球市场,提高了对粮食、牲畜饲料、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共同加剧了土地所承受的压力,并对保护区造成压力。许多旨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干预措施也未能充分吸引土著、当地社区和私营部门参与,未能考虑到当地的价值观念。总体而言,挑战是严峻的,而成就相对寥寥。尽管如此,创建更可持续的土地管理制度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土地退化世界人口增加不合理使用森林砍伐植被破坏……过度放牧世界有26亿人口仍然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距。许多地区已达到或超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限度,水需求仍持续增高,与水有关的压力和冲突正在迅速升级。过去50年间,全球水资源抽取量增加了3倍;地下蓄水层、流域和湿地风险日增,但监测与管理却往往不力。80%的世界人口目前生活在水安全面临高度危险的地区,发展中国家的34亿人口承受着最严重的水安全威胁。预计至2015年仍有大约8亿人口无法获得改善的水供应。水、能源、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气候变化在根本上是联系在一起的。有必要更有效率地用水。全球水足迹总量的92%与农业有关。仅靠现有技术,即可将灌溉效率提高大约三分之一。预防和减少点源和面源污染也有助于增加水资源可利用量。尽管过去20年间在水资源综合管理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但供水和用水压力的总体增长速度仍需要改善用水管理加以适应。。淡水海洋已订立了若干全球性、区域性和次区域性公约、议定书和协定,以保护海洋环境免受污染,支持综合而可持续地利用海洋和沿海资源,及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尽管如此,海洋退化迹象仍持续不绝。自1990年以来,富营养化沿海地区的数量已显著上升,至少有415个沿海地区已表现出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而其中只有13个正在恢复。海洋垃圾、海洋酸化现象也较为突出,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得到保护的海洋面积不到总面积的1.5%,这与《生物多样性公约》要求到2020年前达到10%的目标还有差距。沿海地区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包括建立海洋保护区,还需要采取国家行动,需要各级的有效协调与合作。。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现已覆盖将近13%的全球土地总面积,土著社区和当地社区所管理的区域日益得到了认可。已采取了各种保护性的政策、规章和行动,包括减少生境丧失、土地转用、污染负荷以及濒危物种的非法贸易,以及鼓励物种恢复、可持续采收、生境恢复以及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尽管如此,物种的大量、持续丧失还是在部分程度上促成了生态系统的恶化。某些类别中高达三分之二的物种面临着灭绝威胁;自1970年以来,脊椎动物种群已减少了30%;某些自然生境减少了20%。由不可持续的农业和基础设施开发、不可持续的开采利用、污染以及外来入侵物种所引起的生境丧失与退化,加上气候变化的深远影响,仍然是陆地和水生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化学品和废弃物化学工业目前在市场销售的化学品有大约248,000种,是农业生产、病虫害控制、工业制造、尖端技术、医药和电子等领域的基础,同时某些化学品内在的危险特性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风险,如无所作为,其代价很可能是巨大的。化学品和废物管理目前是通过《巴塞尔公约》、《鹿特丹公约》和《斯德哥尔摩公约》、《国际化学品管理战略方针》等区域性和全球性多边协定来进行的,但仍有更多引起全球关切的化学品需要用此类协定来处理。城市化在部分程度上导致更多废弃物生成,包括一般的电子废弃物以及工业和其它活动所产生的更为危险的废弃物。化学品和废弃物2许多发展中国家处于暂时性监管真空的风险之中,化学品的生产正在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发展中国家的化学品使用量正在迅速增长,但化学品风险管理制度却难以同步,且存在数据严重缺乏的问题。令人担忧的是,很多国家缺少必要财政、技术和基础设施能力,难以进行无害化管理。由于缺乏数据,该领域国际商定目标实现、改进方案和政策效果方面,确知信息寥寥无几。许多国家都存在着废物管理政策,但其贯彻实施却成败不一。仅靠循环利用不足以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废物管理方面的问题很有可能加剧,而超出各国的应对能力。因此,废物预防、废物极减、减量-再利用-再循环以及资源回收等问题均需予以关注。同时,诸如干扰内分泌物、环境中的塑料、露天焚烧,以及纳米材料和化学品的制造及在产品中的使用等正在出现的问题需要采取行动,以加深理解,并防止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环境问题的类型:从性质上分从介质上分从地理空间上分从产生原因上分环境污染问题二次污染问题生态破坏问题资源衰竭问题大气环境问题水体环境问题土壤环境问题农业环境问题工业环境问题生活环境问题局地环境问题区域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原因?(二)环境问题产生的生产技术问题环境外部性不可持续发展方式时间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1972年《增长的极限》经济学治理污染最初阶段进一步探索人类的反思历程由于人们最初感知环境问题是从局地工业污染开始的,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仅仅看作是生产技术方面的问题,于是对各种污染的治理成了在这段时期环境保护的主要工作。基于“环境外部性”理论,在这一时期,社会特别是政府对生产者采用了许多经济手段,以图达到控制环境污染的目的。当然,这对环境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使环境经济学这门学科迅速地成长发展起来。但是,环境问题仍在继续恶化。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一书,该书第一次将环境问题与经济增长问题联系在一起来寻找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而不是局限于从生产技术上去找根源。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又进一步将环境问题与社会发展问题联系起来思考。进一步反思被动适应自然环境自然人文主义东方“天人合一”道家儒家佛教人的本质的异化古希腊文化万物源于数地心说机械论人类文明发展的三个阶段迄今为止,人类的发展进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和工业文明阶段。1.原始文明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密切。采集和狩猎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此时人类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生存,相对于自然环境的运行来讲,人类的生产活动能力极低,不足以改变自然环境的运行,只能是以被动适应自然环境的运行为主要生存方式,因此不会出现人为的环境问题。2.农业文明阶段这一阶段是自然人文主义占主导的时期。自然人文主义是农业文明条件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是东方古代文明中的核心部分,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来看待人和自然的有机统一。对大自然的崇拜和依赖对处于农业文明时代的人类来讲是普遍存在的,体现在世界各地的宗教中。总体来说,在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对于自然环境有较强的依赖性,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方式还直接受制于自然环境。尽管也发生过由于人类活动而使得自然环境恶化的实例,但从整体上看,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还是比较密切的。3.工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肇始于作为西方文明源头的古希腊文化。到了17世纪,培根、笛卡尔和牛顿等人完成了机械论世界观,其要点是:①以主体和客体分裂对抗的二元论为公理性前提;②崇拜知识和科学技术力量;③把自然机械化、简单化。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人本质的异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少人的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已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生存发展的需要,而是为了体现自己存在和价值。这样的价值观激起了恶性的消费和恶性的开发,巨浪般地吞噬着自然资源,毁坏着自然环境。原始文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社会自然环境索取索取索取消费消费消费弃置弃置弃置加工加工流通50万年5000年500年人类社会与自然社会的物质流动示意图人类社会从自然环境中索取资源,然后通过加工、流通、消费、弃置等一系列环节,将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去。这一链条式的物质流动过程构成了人类所有活动和文明的物质基础。自然环境人类社会上图表明,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是建立在自然环境基础之上的。加工流通消费弃置叶文虎、毛志峰:人类社会“三阶段”演化学说:农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阶段环境文明阶段123生存发展可持续发展123农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阶段环境文明阶段自然资源生产力自然资源开发量污染物消纳力废弃物排放量生存阶段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阶段人类社会演化三阶段和双螺旋结构示意图人类社会的物质流总量比较少,索取和弃置都没有超过自然环境的资源供给和废弃物消纳能力。因此,人们产生了对自然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认识,形成了密切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总量远远地超过了历史上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同样,人类从自然环境中索取的资源总量,以及向自然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总量,也都远远地超过了历史上的总和。伴随着人类社会占用物质流量增长,地球上人口数量无节制地增加、人类生产能力的极大飞跃,人类需求和消费极度膨胀。人类这种改造和利用自然能力的巨大增长,与自然环境有限的资源供应和废弃物容纳能力之间产生了严重矛盾。二、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一)环境科学的产生原始文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在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和农业文明时期,虽然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环境问题,但总的说来,环境问题还是不严重的。所以人们没有认识到,更没有明确地形成和提出“环境问题”的概念。工业文明时期到了工业文明时代,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后,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冲击力大大增强,以“八大公害”为代表的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逐渐严重到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