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第五章环境影响的费用效益分析第六章环境经济投入产出分析第五章环境影响的费用效益分析费用效益分析是对经济活动方案的得失、优劣进行评价、比较以供合理决策的一种经济数量分析方法。这种方法较多地用于工程建设的项目评价中。费用效益分析还被当作一种特殊形式的经济系统分析。宏观层面财务分析是分析自身利益得失的,微观层面第一节费用效益分析的理论基础一、费用效益分析的产生与发展由来:马歇尔《福利经济学》消费者剩余20世纪50年代中期费用效果分析经济实践,与公共投资的增加、公共事业的发展分不开;理论渊源,同经济理论(福利经济学与资源有效分配理论)、工程经济学、运筹学的发展与汇合相联系。费用效益分析的基本原理——四个假设满足程度与经济福利水平可以用支付意愿衡量个人货币值的累加值来计量社会福利符合帕累托效率社会净效益最大时,社会资源使用效率最高第二节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的基本概念与步骤一、基本概念环境破坏或污染的经济损失:排放(环境容量之内)≠污染(超过环境容量)环境保护措施的效益直接(利用率提高)、间接(环境改善)费用:环境保护设施、公共事业投资、设施运转费、新的污染损失社会贴现率——考虑时间因素为了比较不同时期的费用和效益,人们对未来的费用和效益打一个折扣,在经济计算中用贴现率作为折扣的量度,考虑了一定贴现率的未来费用和效益成为费用或效益的现值。不同时间的费用和效益化为同一年的现值,使其具有可比性计算公式:也可采用银行的利率值贴现率高——未来贬值越厉害,总效益就越低贴现率上涨:危险信号贴现率过高:效率高的项目无法投资贴现率过低:效率低的项目也能投资贴现率取决于市场上对货币的供需形势及货币政策、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等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的步骤弄清问题(目标、范围、方案、时间)环境功能的分析(定量评价)确定环境破坏的程度环境功能危害的关系(剂量—反应关系)弄清各种对策方案改善环境的程度(方案对比)计算各种对策方案的费用(费用现值)计算各个对策方案的环境保护效益:直接、间接(效益现值)费用效益比较(净现值法、效益与费用比较)结果第三节环境影响的费用和效益评价技术——如何计算直接市场法直接运用货币价格,对可以观察和度量的环境质量变动进行测算的方法条件环境质量变化影响的商品或服务是市场化的,环境影响的物理效果明显市场运行良好,价格是其经济价值的良好指标市场价值法(生产率法)环境——生产要素变化生产率、成本变化产值、利润变化经济效益土壤流失减少,作物产量保持或增加灌溉水质的改善空气污染导致农业生产率降低、材料腐蚀等机会成本法前提:环境资源是短缺的用环境资源的机会成本计量环境质量变化带来的经济效益或经济损失防护费用法为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而增加的环保设施建设维护成本以及其他成本恢复费用法或重置成本法恢复受损环境而支付的费用影子工程法为代替受破坏环境而修建的替代工程所花费的费用人力资本发非正常死亡、疾病、病休等造成的损失医疗费开支增加精神或心理上的代价替代市场法使用替代物的市场价格来衡量没有市场价格的环境物品的价值后果阻止法、资产价值法、旅行价值法、工资差额法后果阻止法改善环境质量的成本减轻或抵消环境质量恶化而增加的其他投入或支出资产价值法(环境质量差异导致同类资产价格差异)条件:房地产市场比较活跃环境质量是财产价值的相关因素买方了解环境质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房地产交易市场正常旅行费用法(旅行费用来衡量景点的价值)前提条件:地点可达景点内收费低旅行过程的花费高意愿调查评估法当环境状态变化不能评估其价值变动时,通过调查推导人们对环境状态变化的支付意愿或赔偿愿望。投标博弈法、比较博弈法、无费用选择法、优先评价法、德尔菲法意愿调查评估法的劣势策略偏差信息偏差起点偏差假象偏差第四节环境问题引起的经济损失计算和参数选择环境污染引起的经济损失计算方法和参数的选择水污染引起的经济损失工业经济损失农业经济损失渔业经济损失人体健康损失恶臭、景观损失大气污染引起的经济损失农业损失畜牧业损失建筑物材料腐蚀、损坏经济损失尘玷污造成的经济损失固体废弃物污染引起的经济损失占用农田对农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引起地下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引起大气污染噪声引起的经济损失生态破坏引起的经济损失计算方法和参数选择森林资源破坏引起的经济损失涵蓄水源功能的损失固土功能降低的损失森林生产能力减少草原资源破坏引起的经济损失畜产品生产能力下降水资源破坏引起经济损失水资源短缺引起工业停产减产损失固沙能力的损失地下水位下降增加开采成本水面减少引起农业、渔业生产能力降低河流枯竭引起船运的经济损失土地资源破坏引起的经济损失水土流失耕地破坏损失水电站发电能力减少水库库容减少的经济损失航运河道泥沙淤积损失第五节实例分析实例一:沈抚污灌区费用效益分析经济损失(效益)直接经济损失:农作物减产、灌渠维护和供水减少间接损失:地下水污染、畜牧业损失、人体健康损失费用沉淀池防渗工程解决污水溢流工程费用效益分析效益大于费用实例二:重庆市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费用估算损失人体健康损失(医疗费用、误工、早期死亡)农业损失(蔬菜、粮食)林业损失(酸雨、生态效益)建筑材料损失(酸雨腐蚀)清洗费用(家庭、城市房屋)能见度降低造成的交通运输损失结论人体健康损失最大,其次建筑材料损失经济损失大(大大超过美国)未来损失为更大政策建议亟需加大环保投入综合防治以人为本推广耐酸雨腐蚀材料论点经济损失估算应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参数选择及技术限制,所算结果应为损失下限剂量—反应关系复杂,需以长期研究为基础多种方法应用相结合(市场+调查)环境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资料第七节费用效果分析又称费用有效性分析费用与其所达到的效果进行多方案比较选择理想方案最佳效果/最小费用第六章环境经济投入产出分析第一节投入产出的分析原理理论基础经济学概念基本特征经济部门的双重身份:投入、产出静态平衡、投入产出表、部门联系平衡表优点:适用多部门、可处理投入产出表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产生于美国,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瓦西里·列昂惕夫(W.Leontief)在前人关于经济活动相互依存性的研究基础上首先提出并研究和编制的。列昂惕夫从1931年开始研究投入产出技术,编制投入产出表,目的是研究美国的经济结构。1936年他撰写的“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数量关系”在《经济学和统计学评论》上发表。它是世界上有关投入产出技术的第一篇论文,标志着投入产出技术的诞生。1953年列昂惕夫与他人合作,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一书。通过这些论著,列昂惕夫提出了投入产出表的概念及其编制方法,阐述了投入产出技术的基本原理,创立了投入产出技术这一科学理论。正是在投入产出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列昂惕夫于1973年获得了第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国经济理论界和一些高等院校开始研究投入产出技术,某些高等院校还开设了投入产出技术课程。“文革”期间,此项工作几乎中断。1974年8月,为研究宏观经济发展情况的需要,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计委的组织下,由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原北京经济学院等单位联合编制了1973年全国61种产品的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利用该表开展的应用工作,在制定投资计划和产品生产计划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除西藏以外,全国三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国家同步编制了1987、1992和1997年本地区投入产出表。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还编制了1990年、1995年和2000年本地区投入产出延长表。今年开始进行第五次全国投入产出调查,并编制200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技术不仅在我国宏观和微观经济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在微观经济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已有一些企业编制了企业投入产出表,并用于企业计划、生产、成本等管理工作中。投入产出表的分类按计量单位分:价值型和实物型;按表式结构分:对称型(纯部门)和U-V型(UV表法);按资料范围分:全国表、地区表和企业表;按时间期限分,静态表和动态表;按考察领域分:产品表,固定资产表、能源表、人口表、教育表、环境污染表,等等。静态投入产出表的基本表式与结构统计型——经济分析、政策分析计划型——预测和计划实物型投入产出表的基本表式与结构实物单位计量表6-1,6-2能确切反映国民经济中各类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联系,不受价格影响,但由于各种产品计量单位不同,所以只能反映各类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具体物耗,无法反映耗总量价值型投入产出表(按照国民经济部分)货币单位计量表6-3特点计量单位一致,便于统计加和反映多种平衡关系缺点: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的平衡关系是:从纵列方向看,第j产品部门中间投入合计+第j产品部门增加值合计=第j产品部门总投入从横行方向看,第i产品部门中间使用合计+第i产品部门最终使用合计-第i产品部门进口=第i产品部门总产出从总量看,总投入=总产出第i产品部门总投入=第i产品部门总产出中间投入合计=中间使用合计投入产出表的作用投入产出表可全面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揭示生产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经济技术联系。一方面它能告诉人们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出情况,以及这些部门的产出是怎样分配给其它部门用于生产或怎样分配给居民和社会用于最终消费或出口到国外的;另一方面它还能告诉人们,各部门为了自身的生产又是怎样从其它部门取得中间投入产品及其最初投入的状况。投入产出核算的功能不仅仅在于反映现各个部门在生产过程中直接的、较为明显的经济技术联系,更重要的是它揭示出各部门之间间接的、较为隐蔽的、甚至被人忽视的经济技术联系。投入产出表为研究产业结构,尤其为制定和检查国民经济计划,研究价格决策,进行各种定量分析提供依据。静态投入产出分析的数学模型将实物表与价值表中所反映的国民经济中各类产品、各物质生产部门生产与分配使用的平衡关系,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与各种消耗间的平衡关系的数学表达形式表6-4——数学符号表示方法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直接消耗系数,也称为投入系数,记为aij(i,j=1,2,…,n),它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第j产品(或产业)部门的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的第i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将各产品(或产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用表的形式表现就是直接消耗系数表或直接消耗系数矩阵,通常用字母A表示。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方法为:用第j产品(或产业)部门的总投入Xj去除该产品部门(或产业)生产经营中所直接消耗的第i产品部门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Xij,用公式表示为:(i,j=1,2,…,n)从直接消耗系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可以看出,直接消耗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aij<1之间,aij越大,说明第j部门对第i部门的直接依赖性越强;aij越小,说明第j部门对第i部门的直接依赖性越弱;aij=0则说明第j部门对第i部门没有直接的依赖关系。直接消耗系数体现了列昂惕夫模型中生产结构的基本特征,是计算完全消耗系数的基础。它充分揭示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部门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关系的强弱,并为构造投入产出模型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参数。完全消耗系数是指第j产品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第i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之和。将各产品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用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完全消耗系数表或完全消耗系数矩阵,通常用字母B表示。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公式为:式中的第一项aij表示第j产品部门对第i产品部门的直接消耗量;式中的第二项表示第j产品部门对第i产品部门的第一轮间接消耗量;式中的第三项为第二轮间接消耗量;式中的第四项为第三轮间接消耗量;依此类推,第n+1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