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章绪论..........................................................................................................1一、中国古建筑的兴衰..................................................................................1二、中国当代人所居住的建筑文化环境......................................................2三、当前居住环境中的一些弊端..................................................................3第二章中西景观和建筑差异..............................................................................4一、景观建筑平面的构成..............................................................................4二、建筑立面的构图......................................................................................4三、中西建筑各自的优势..............................................................................4第三章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在现实运用的方法..................................................5结语......................................................................................................................5参考文献................................................................................................................5致谢....................................................................................................................51浅谈中国古代建筑在景观设计上的运用洪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089级摘要:中国建筑以木见长,欧式建筑以石见长,两者在空间感、舒适度、安全性、环境气氛、使用效率等都有很大的差异。木材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管是室内还是室外,都是最为生动、最为活跃的因素,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欧式的石质建筑以其不易腐蚀,强度更高,修建难度不高的特性,逐步取代了在人口越来越多,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的中国传统木质建筑。但是,木质建筑是中国的一种千年文化的传承,远非现代设计的鸡肋,在5.12地震中木质建筑所表现出其独特的安全性,以及其强烈的中国风,再次唤醒了许多设计师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热情,如果能将中国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相结合,将会达到更好的设计及美学文化效果。关键词:木质结构;中西结合;中国文化HaohongArtdepartment,decorativedesign,Grade2008Instructor:yonghongchenAbstract:Keywords:第一章绪论一、中国古建筑的兴衰中国古建筑是古今都在东亚地区,由东亚人民产生的。它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艺术和清净环境,是古代养目、养心、养身、遂生的具体表现。它既具有几何构成又有模式表达和逻辑组成。另外,本土产生过的儒教、道教,东汉前后西域的西王母、南亚的佛教、西亚的波斯教、伊斯兰教、景教、摩尼教,使中国形成了一个亚洲宗教汇集之地。特别是儒教、佛教的影响最为深远、广泛。2不过,这些影响似乎只影响到人的精神,而很少如同欧洲基督教、天主教之教堂建筑受影响之大。也就是说,外来宗教建筑传到中国来,到后来都中国化了。但到了近代之后,面对西方近代较为迅速发展的技术以及文化艺术,中国的学者逐渐忽视了中国原有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底蕴,模仿西方建筑的形式和风格,对于中国古建筑,只把兴趣放在搜集古代建筑的装饰图案上,而不是着手于对中国建筑问题作通盘的研究和分析。二、中国当代人所居住的建筑文化环境在21世纪这个科学发达的今天,人们无一例外滴隐藏在钢筋混凝土的都市中,也无一例外地通过“四面白墙”的形式构成了我们现今的居住、工作、生活空间。但是,当人们闲暇之时,却往往走到山间古庙中,欣赏着中国五千年文化所遗留下为数不多的木质建筑,那种沁人心脾的感觉是现今钢筋混凝土空间所无法带给我们的。(如图1.1、1.2)图1.1成都市文殊院一角图1.2都江堰青城山一角而最近的一项调查,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并不喜欢西方人所带来的长方形建筑,尤其是在崇尚自然美的中国来说。费莱彻(Fletcher)的《比较法世界建筑史》有过这样的话:“西方人心目中的美术,只有绘画为中国人所承认,雕塑、建筑以及工艺品都被人认为是一种匠人的工作。艺术是一种诗意的(感情上的)而不是物质上的,中国人醉心于自认的美而不着重由建筑而带来的感受,它们只不过是被当作一种生活上的实际需要而已。”虽然这个时代的观念和以前大相径庭,但在中国古代显然是没有将建筑完全看成一种艺术。3直到现在,大部分开发商似乎也没有将建筑当成是一种艺术、一种工艺品来修建,在许多都市的街道,一条不长的道路两边,往往林立了几乎模仿世界各色风格的建筑,放眼望去,眼花缭乱,却丝毫体现不出中国千年的文化景观。三、当前居住环境中的一些弊端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为了在城市这块有限的土地上制造出最大的空间,高楼大厦自然成为了建筑开发商的首要选择。而随着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许多新的问题摆在了面前。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一)安全性;(二)光污染;(三)噪声污染;(四)城市生态环境。(一)安全性随着建筑越修越高,对应的工程难度也是随几何等级增加。高空坠物、电梯坠落甚至大楼倒塌(图1.3)对于现在的老百姓来说也已经是屡见不鲜。虽然许多安全性问题都来源于工程质量上的问题,但是也从一些侧面上反映出现代建筑对于不断上涨的楼层高度,有些力不从心了。另外,在大楼的保养及维护上,也更为繁琐。大量的高空作业对从事这方面职业的工人来说,生命往往转瞬即逝,就我个人在路边看到作业的工人,往往都是心惊肉跳,更不要说当事人的感受。(二)光污染光污染问题最早于二十世纪三十年图1.3上海在建13层楼房整体倒塌代由国际天文界提出,他们认为光污染是城市室外照明使天空发亮造成对天文观测的负面的影响。后来英美等国称之为“干扰光”,在日本则称为“光害”。现在一般认为,光污染泛指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正常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带来不利影响,损害人们观察物体的能力,引起人体不舒适感和损害人体健康的各种光。从波长十纳米至一毫米的光辐射,即紫外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在不同的条件下都可能成为光污染源。城市里的光污染包括生活中常见墙面涂料的反光甚至是路边彩色广告的反光亦可算在此列,尤其是当太阳光照射强烈时,城市里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和各种涂料等装饰反射光线时,所导致的行人和司机的眩晕感,极易威胁人们身体及行车的安全。(三)噪声污染4噪音污染主要分为交通噪音、工业噪音、建筑噪音以及社会噪音。交通噪声包括机动车辆、船舶、地铁、火车、飞机等的噪声。由于近几年工业逐步移出城市,机动车辆数目的迅速增加,使得交通噪声成为城市的主要噪声源。另外,城市里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和各种涂料等装饰不光会造成光污染,其光滑的表面也使噪音在建筑间不断反射,对人体的听力和大脑造成损害。(四)城市生态环境随着城市内的建筑越来越多,留给城市景观的面积则越来越小,局部的生态失衡,也产生了一些城市所独有的环境特征。热岛效应就是其中之一,它是城市气温比郊区气温高的现象。当城市内人们的日常生活所发出的热量,沥青和水泥路面吸收的热量(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函授比热容,可吸收更多的热量,而反射率小),使得城市白天吸收储存太阳能比郊区多,夜晚城市降温缓慢仍比郊区气温高。城市热岛是以市中心为热岛中心,有一股较强的暖气流在此上升,而郊外上空为相对冷的空气下沉,这样便形成了城郊环流,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在这种局地环流的作用下,聚集在城市上空,如果没有很强的冷空气,城市空气污染将加重,对当地居民的身体造成长期的伤害。第二章中西景观和建筑差异一、景观建筑平面和立面的差异自古至今,房屋建筑每一自称一体的单位大体上都是随着社会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组织单位而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房屋建筑的规模和内容同样也是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地扩大和成长起来。扩大建筑单位的规模不外两种方式,平面和立面的增加。西方的古典建筑主要采用在立面上叠加的方式,由单层变多层,因此产生了一系列又高又大的建筑物。而中国古典建筑采取面的方法,主要以庞大的建筑群为主,比如故宫。中国的建筑设计主要以面为主,所以相较于西方建筑来说,高度偏低。在施工和日后维护的安全性上,远高于西方建筑二、中西景观三、中西建筑各自的优势5第三章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在现实运用的方法结语参考文献[1]《比较法世界建筑史》[2]百度百科.光污染=tt[3]《华夏营造:中国古建筑史》.王其钧[4]百度百科.噪音污染[5]《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约翰.0.西蒙兹著致谢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陈永红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选题到开题报告,从写作提纲,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稿中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写作毕业论文是一次再系统学习的过程,毕业论文的完成,同样也意味着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最后,衷心的感谢陈永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