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学生的上册历史教案西方历史始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在他的著作《历史》(又称《希波克拉底战争史》)中记录了希腊和波斯之间的希波克拉底战争。从此,历史学从神话和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们来看看初三上册的历史教案吧!欢迎咨询!初三上册历史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知道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了解西欧庄园的管理情况、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等基本史实过程与方法:通过西欧庄园里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以及庄园的管理,分析西欧庄园的特点;通过小组讨论,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接受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精神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西欧庄园的特点教学难点: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农奴阿布拉黑的一天(片断)在领主自营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头六臂。他驾着一队耕牛稳步行走,把土地梨成整齐的田垄、田沟。春光明媚,令人神清气爽,但阿布拉黑头脑中经常出现管事和他的助手,他们可以处罚他——甚至会鞭笞他——如果认为他偷懒的话。阿布拉黑脑海里也会浮现修道院长和其手下僧侣的形象,他们穿戴着干净的衬衣、衬裤、兜帽、长袜、暖袍和羊皮手套。僧侣每年都领取新衣服,而阿布拉黑却没有衣服可换,依旧穿着污迹斑斑的长上衣和绑腿,甚至它们破旧不堪。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西欧庄园》,走近西欧中世纪的庄园生活。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1.展示:《庄园图解示意图》2.教师讲述:“典型的庄园”包括着一个农村和周围的田地。但是普通的庄园,并不如此整齐。较大的庄园往往包括着几个农村,小的庄园有的只占着一个农村的一部分。庄园的土地是封建领主所有,而直接生产者的农民通过各种地和形态,从封建领主的手中取得占用一部分土地的权利,进行个体生产。3.学生自主学习:在西欧庄园里主要生活着哪些人?在庄园里土地是如何划分的?提示:领主、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4.材料展示:材料一庄园的主要工作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总之,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材料二从日出劳动到日落,劳动的报酬十分微薄。他的家一般是简陋的小屋用糊了泥巴的篱笆建造的。地面就是泥土,从上面下来的雨和雪使泥地变得又湿又冷。农民在一只箱子里塞进些稻草当他的床铺。他的伙食粗糙而单调——不是黑面包就是褐色的面包。如果收成不好就挨饿。饿死的事情决不是没有听说过。他当然是文盲,而且是迷信和恐惧的牺牲品,也时常受到邪恶的领主管家的欺骗。他还要交很多的租税并服役,可以说,他是一个被蔑视、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可怜虫。5.问题思考:材料二中农奴的生活说明了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西欧庄园的性质。提示:农奴依附于封建主,缺乏人身自由;自由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6.材料展示:庄园里的佃户除了耕种自己的份地之外,还要为庄园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几天为庄园主干活,庄园主直接控制的农奴每周的大部分时间都要为庄园主干活。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7.问题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领主与佃户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提示: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户有义务为领主劳动,领主也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目标导学二:庄园法庭1.材料展示:材料一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材料二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的人,侵犯了全体村民的权益,判令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牲畜,从此不得占用牧场,违者还要被罚款;某人不按规定的价格卖酒,也要被罚款。2.教师提问:(1)材料反映了西欧庄园具有什么权?提示:司法权。(2)根据两则材料分析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是什么。提示:罚金。(3)材料中反映了哪些行为会受到法庭的制裁?提示: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到庄园以外磨面粉、侵犯全体村民权益的行为等。(4)西欧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是什么?提示:习惯法或村法。(5)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欧庄园法庭有什么作用?提示: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也有利于维护佃户的权益,同时庄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三、课堂总结正因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奇特的政治现象和自给自足的庄园奇景,构成了中世纪西欧文明的独特性。但历史辩证法总是彰显着永恒的道理,当一种新制度建立的时候,却孕育了否定这个制度本身的新元素。板书设计1.兴起的时间、发展2.性质: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3.居民:佃户(自由农民和农奴)4.领主与佃户的关系: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5.庄园法庭:特点与作用初三上册历史教案相关文章:★★★★★★★★★★初三上册历史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西欧城市复兴的时间、区域,城市争取斗争的常用方式;了解市民阶级的形成过程;了解大学的兴起、大学自治及其开设的主要课程等过程与方法:在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的层层分析中,学习掌握从图片与史料中汲取有效历史信息;树立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思想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世纪市民追求人生自由、争取城市自治的勇气,感悟“走出中世纪”来自于“人”本身的推动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教学难点:西欧城市的兴起对欧洲文明发展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多数人认为中世纪的西方文化相比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来说是一种倒退,中世纪意味着落后、腐朽、禁锢和迷信。实际上,历史总是在不断进步的,刚刚诞生的城市成为中世纪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么,为什么城市会在这一时期出现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1.材料展示:乔治出生于中世纪意大利乡村的一个农奴家庭,从小跟着邻居学了一手剪裁的好手艺。今年20岁的他打算与自己中意的姑娘安妮结婚,却遭到庄园主詹姆斯的反对,他再也忍受不了他父辈那样的悲惨生活,他想改变。2.教师提问:乔治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试着描述一下乔治父辈的悲惨生活。提示:封建庄园(乡村);关键词:缴纳租税、承担杂役、无人身自由、生活极端贫困。3.教师提问:请你给乔治出出主意,他可以怎么做呢?提示:逃往城市。4.教师过渡:“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是中世纪时形容城市的一句谚语。这是怎么回事?城市难道有不受封建领主控制的特权吗?生活在城市的都是些什么人?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又是怎样工作的?5.教师提问:西欧城市复兴的原因有哪些?提示: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其中兴起最早、发展最快的地区有意大利北部、法兰西南部和北海南部地区等。6.教师提问:这些新兴城市有什么特点?提示: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对安全、能够吸引人们聚集的地区。城市规模很小,人口较少。7.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1)城市居民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有哪些?(2)法兰西琅城市民起义是怎么回事?反映了什么?(3)城市取得自治的形式是什么?提示:(1)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2)反映了城市的兴起使封建经济开始解体。(3)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8.问题思考:在自由城市里,市民和领主之间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目标导学二:城市居民的身份1.教师提问:如果乔治成功逃往城市,他凭借一手剪裁的好手艺就能够在城市继续生活下去吗?提示:按照惯例,农奴在自治的城市里住满一年零一日,他就是自由民(市民)了。2.教师提问: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们是怎样生活的?提示:①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自己和家属都参加劳动,靠出卖产品换取其他生活用品以维持生活。家庭既是生产的作坊,也是店铺。②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3.教师提问:市民阶级中分化出了哪些人?从中逐渐产生了什么新的阶级?提示: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4.问题思考:这些城市的兴起有何意义?提示: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5.拓展延伸:乔治打算开一家裁缝店,你觉得初来乍到的他能立即开起来吗?提示:他不能随意开店,需要加入一个叫“行会”的组织。行会内部的首脑称“行头”,基本成员即作坊主称“行东”,行东以下为“帮工”和“学徒”。乔治需要从学徒做起,在学艺期间要向行东缴纳学费,并为其做家务劳动,期满后可升为帮工。帮工要在行东作坊里帮助工作数年,领取少量工资,经行会考核后才能独立开设作坊。初三上册历史教案3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东罗马帝国的基本状况,《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能正确评价《查士丁尼法典》;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史实;归纳总结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理解拜占庭帝国对中西方文化的贡献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地图、图片、文字等资料,创设学习情境,设置相关问题,组织学生利用材料研究历史问题,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体会论从史出、辩证看待问题等历史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罗马法律,认识到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并且对古代西方社会和近代文明产生都有重要影响。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积极态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查士丁尼法典》的内容和作用教学难点:探讨拜占庭帝国强盛、衰亡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之后帝国不断扩张成为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若干年后,罗马帝国分裂成东罗马、西罗马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以其繁荣的经济、辉煌的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但后来却逐渐衰落、灭亡了,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及探索的空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走近这个曾极度繁荣的古老帝国,感受它的辉煌,了解它的衰亡。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1.展示:《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的拜占庭帝国》2.教师提问:拜占庭盛极一时的原因有哪些?提示:地理位置优越;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继承和保存古希腊、罗马文化;东西文明交汇,互相影响。3.教师讲述: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下来,并且进入一个“黄金时代”。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4.材料展示:《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5.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说《查士丁尼法典》的概况。《罗马民法大全》包含哪几部法律?提示: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和《查士丁尼法典》。6.问题思考:如何评价《罗马民法大全》?提示:《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它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目标导学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1.展示:《拜占庭帝国的衰亡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2.教师提问:拜占庭皇帝为什么会求助于西欧封建主的军事援助?结果怎样?提示:原因——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帝国财政枯竭。结果——东征的十字军不仅没有给拜占庭以军事援助,反而攻打拜占庭帝国,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领土。3.教师提问: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提示:①穷兵黩武,四处征讨,国库空虚,财尽民穷;②外族势力入侵。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