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期末复习题(红色为改正部分)第一章绪论1、环境规划的定义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要求。2、环境规划的作用(一)促进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三)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四)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五)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3、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答: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前瞻性、信息密集和政策性强的特点。4、环境承载力、生态足迹答: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能力阈值。生态足迹生态足迹:“一只负载着人类与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的巨脚踏在地球上留下的脚印”。5、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答:(1)生产功能: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和信息产品。(2)生活功能:为人民提供方便的生活条件和舒适的栖息环境。(3)还原功能:保证城乡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4)信息传递功能:利用信息传递来为人类服务;按照人类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6、复合生态系统的特征答:复合生态系统具有人工性、脆弱性、可塑性、高产性、地带性和综合性等特征。7、城市演化过程的阶段(1)城市膨胀阶段;(2)市区蔓生阶段;(3)城市向心体系;(4)城市连绵带第二章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1、环境规划程序答:环境规划工作计划→环境调查与环境评价→环境预测→确定环境规划目标→建立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环境规划功能区划→环境规划方案优化和决策→方案审批→环境规划方案实施与管理2、环境规划目标定义答:环境规划目标是对规划对象(如国家、城市和工业区等)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作出的规定。3、环境规划指标类型答:(1)环境质量指标:大气、水环境、噪声(2)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水污染物宏观总量控制、工业固体废物宏观控制(3)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乡镇环境污染控制、重点污染源治理、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投资(4)相关指标:经济、社会、生态4、环境预测定义及类型答:定义:依据过去和现有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类型:(1)警告型预测(下限值):环保投资、技术水平维持目前水平;人口和经济按历史发展趋势增长;预测未来环境的状况。(2)目标导向型预测(上限值):为使水平年污染物浓度达到环境目标,预测污染排放量和排污系数需达到的基准。(3)规划协调型预测: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所能达到的环境状况。5、环境功能区划概念答:指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6、环境规划方案优化的步骤答:(1)分析、评价现存和潜在的环境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和途径,研究为实现预定环境目标而采取的措施。(2)对所有拟定的环境规划草案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环境效益分析、社会效益分析和生态效益分析。(3)分析、比较和论证各种规划草案,建立优化模型,选出最佳总体方案。(4)预测评价区域环境规划方案的实施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产生的影响。(5)概算实施区域环境规划所需的投资总额,确定投资方向、重点、构成与期限以及评估投资效果等。7、环境规划的组织管理答:1.环境规划实施的管理组与工作程序:(1)建立与完善环境规划管理的组织机构(2)建立目标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自上而下的责任体系)(3)实行严格的目标定量考核2.形成完善的环境规划管理手段:(1)环境规划的行政管理(2)环境规划的协调管理3.监督管理:(1)继续完善环保法制建设(2)继续加强监督、统计学工作(3)继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干部素质8、环境规划的制度管理1、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a、规划的实施要与责任制的运行和机制相匹配b、环保规划指标要与责任制的指标相协调c、重视责任书签订的技术细则2、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a、城市环境规划的编制要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出发,注意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b、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目标应本着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远近结合,分布实施的原则来确定,并应取得政府认可,纳入城市工作年度计划;c、城市环境污染防治应采取各种途径、因地制宜;d、采取灵活的管理政策;e、规划管理部门在技术政策、投资政策、城市规划管理等方面当好政策参谋;f、配合政府做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管理工作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4、“三同时”制度5、排污收费制度6、限期治理制度7、污染集中控制制度8、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第三章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1、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答: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环境各个要素的优劣程度的定量描述。2、环境预测的主要内容答:环境预测的主要内容:(一)社会发展预测----主要是人口预测,其他社会因素(环保意识、污染承受能力)(二)经济发展预测----主要是能源预测(能源消耗、能源利用率)(三)环境质量与污染预测----关键预测内容(四)其他预测----根据具体情况,预测重大工程的环境效益或影响;土地利用、自然保护和区域生态环境趋势预测。3、水质预测的方法答:(一)水质相关法:水质相关法是指将水质参数与影响该水质参数的主要因素建立相关关系,以此作为进行水质参数预测的方法。包括:(1)水质流量相关法(2)河流、湖泊水质的灰色预测模型(3)河流、湖泊水质的多元回归分析(二)水质模型法:(1)完全混合的河流水质预测方法(2)一维河流水质模型(3)BOD-DO耦合模型(4)湖泊水质预测模型(5)湖泊宫营养化水质预测模型4、结合生态等问题,讨论如何对难以量化问题进行环境影响预测5、决策、决策分析概念答:决策,是指为了解决某一行动选择问题对拟采取的行动所作出的决定。决策分析,是进行决策方案选择的一套系统分析方法。它通常是关于决策过程中具体的程序、规则和推算的组合。6、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的基本程序答:明确问题→环境质量与受纳体影响关系确定(1、估计环境质量变化的时空分布;2、估计受纳体在环境质量变化中的暴露程度;3、估计暴露对受纳体产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效应)→备选方案环境影响分析→备选方案的费用/效益计算→备选方案的费用效益评价及选择(书P144图4-3)第四章水环境规划1、水环境规划内容答:(1)明确问题:在对水环境系统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找出问题:水量—水资源供需平衡;水质—污染现状,水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水资源是否得到合理利用(2)确定规划目标:根据水环境功能区划,制定满足生活、生产或自然保护要求的水质目标;对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合理规划,满足当地需要。(3)选定规划方法:单目标-数学规划法;多目标-模拟比较法。(4)拟定规划措施:调整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实施清洁生产工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增加污水处理设施。(5)提出供选方案:根据目前和将来水体用途,严格划分保护区,保证饮用水源的水量和水质;要充分注意流域的用地情况和人口增长对水量水质的影响,把流域及其水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考虑,不能采取污染搬家的做法,妥善处理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及各种水环境的相互关系;要特别注意减免洪水灾害。(6)决策实施2、水环境规划类型答:根据水环境规划研究的对象,分为两大类型:(一)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或称水质控制规划):1.流域水污染控制规划2.城市(区域)水污染控制规划3.水污染控制设施规划(二)水资源系统规划(或水资源利用规划):1.流域水资源规划2.地区水资源规划3.专业水资源规划,如防洪规划、水力发电规划根据研究尺度的不同:分为区域、流域、及城市等层次3、水环境容量定义答:水环境容量是指某水体在特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4、影响水环境容量的因素答:(一)水体特征:几何特征(岸边形状、水底地形、水深或体积);水文特征(流量、流速、水温、径流、降雨等);化学性质(pH、离子含量、硬度等);物理自净能力(挥发、稀释、沉降、扩散、吸附);化学自净能力(氧化、水解等);生物自净能力(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二)环境功能要求:水质要求高的水域,水环境容量小;水质要求低水域,水环境容量大。(三)污染物质:不同污染物具有不同的环境容量。(四)排放方式:集中排放的环境容量比分散排放小;瞬时排放比连续排放的环境容量小;岸边排放比河心排放的环境容量小;限定排污方式是确定环境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5、水环境容量的设计条件和内容答:内容主要包括:(1)设计自然条件(2)设计排污条件(3)设计目标条件(4)设计约束条件。时期、时段和保证率是建立这些条件必不可少的三要素设计条件:(1)随机设计条件:这类设计条件主要针对河流流量、河水浓度、污水排放量和污水浓度4个变量。(2)稳态设计条件:1.设计保证率2.设计流速3.设计排污条件4.设计水温6、水环境功能区划如何划分答:1.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执行Ⅰ类标准保护;2.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执行Ⅱ类标准;3.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或游泳区执行Ⅲ类标准;4.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执行Ⅳ类标准;5.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执行Ⅴ类标准7、试述水环境规划方案中应采取的技术措施答:(一)减少污染物排放负荷:清洁生产工艺、浓度控制、总量控制、污水处理、污水引灌、土地处理系统(二)提高或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河内人工复氧、污水调节、河流流量控制第五章大气环境规划1、大气环境规划内容答:大气环境规划主要内容可概括如下:弄清问题→确定环境目标→建立源与目标关系→选择方法建立模型→确定优化方案→方案实施2、大气环境规划类型答:大气环境规划总体上划分为两类:1、大气环境质量规划;2、大气污染控制规划。这两类规划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大气环境规划的全过程。3、大气环境规划目标答:主要包括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和大气环境污染总量控制目标。(1)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大气环境质量目标是基本目标,依不同的地域和功能区而不同,是由一系列表征环境质量的指标来体现。(2)大气环境污染总量控制目标大气环境污染总量控制目标是为了达到质量目标而规定的便于实施和管理的目标,其实质是以大气环境功能区环境容量为基础的目标,将污染物控制在功能区环境容量的限度内,其余的部分作为削减目标或削减量。4、大气总量控制定义答:大气总量控制是通过控制给定区域污染源允许排放总量,并将其优化分配到源,以确保实现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值的方法。5、A值法与A-P值法的区别答:A值法属于地区系数法,只要给出控制区总面积及各功能分区的面积,再根据当地总量控制系数A值就能计算出该面积上的总允许排放量。A值法是以地面大气环境质量为目标值,使用简便的箱模式而实现的具有宏观意义的总量控制;是对以往实行的P值法的修改。A-P值法是指用A值法计算控制区域中允许排放总量,用修正的P值法分配到每个污染源的一种方法。6、总量负荷分配原则答:总量负荷分配原则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按燃料或原料用量的分配方式(二)一律削减排放量的分配原则:1.等比例削减的分配原则2.A-P值分配原则3.按贡献率削减排放量的分配原则(三)优化规划分配原则:1.源强优化规划分配原则2.最小治理费用的分配原则第六章土地资源保护规划1、土地、土地资源概念答:土地为地球特定的地域表面,是由气候、水文、地质、地貌、土壤和植被等要素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土地资源可定义:是指能够满足或即将满足人类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利用需要的土地。2、土地开发、土地退化概念答:土地开发是指人类采取积极的手段,扩大土地的有效利用范围或提高土地利用深度,以满足对土地不断增加的需求。土地退化是指由于某些构成土地的自然要素性状发生了不利于维持原有生产能力的变化,从而引起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持续下降甚至丧失。3、土地规划的内容和一般工作程序答: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