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认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章环境认知地图是最早的文字,比书还老。我敢说。人类彼此的沟通。最早写下来的就是地图……——克莱.摩根的《地图的魔术》在环境中定方位和寻址,并能在付诸行动之前理解环境所包含的含义,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之一。环境认知应该是“知道环境或具有环境方面的知识”。它是指人对环境的储存、加工、理解以及重新组合,从而识别和理解环境的过程。主题在于环境知识如何获得并进行加工的过程。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是一种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既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也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的信息。心理学家认为,人之所以能识别和理解环境,关键在于能在记忆中重现空间环境的形象。认知地图一.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认知地图”一词是格式塔派心理学家托尔曼(Tolman)创造的术语;他曾以白鼠为实验对象,研究它们在迷津中的寻址能力。最先对城市居民认知地图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城市规划教授凯文.林奇(KevinLynch)。他在1960年出版的《城市的意象》一书中,详细介绍了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市市民的认知地图,其理论和方法很快在美国及世界及其他地区被推广应用。林奇早期曾采用两种方法研究市民的认知地图:(1)画地图草图要求市民根据记忆在没有格子的白纸上画出所在城市的地图草图,并在图上标出城市中的独特要素。(2)语言描述通过访谈或文字描述让居民说明城市的环境特征、独特要素或体验。通过以上方法所收集到的便是市民个人的认知地图。将这些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用百分数表示不同要素在所有个人认知地图的中的出现率,并结合相应的图例绘出反映这一统计结果的平面图,便得到公共认知地图,或称“公共意象图”。公共意象图是许多人对同一环境个人认知地图的交集,反映了某一群体对特定环境的共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环境的特征,被试范围越广,环境特征就越有代表性。这类方法易受绘图和言语表达能力的影响,为弥补上述缺陷,其他人在后继的研究中还曾采用过展示环境照片、放映幻灯和录像或观看模型等补充方法。二、认知地图的组成要素1、路径——人们在环境中所使用的行进通道。旅行的通道,如步行道、大街、公路、铁路、水路等连续而带有方向性的交通通道,其他要素沿路径分布。城市中林立的建筑阻挡了人们的视线,人们只能沿道路一边行进一边观察,因此在大多数城市认知地图中,道路常常占主导地位,主干道往往构成城市环境认知的框架。2、标志——具有明显特征而又充分可见的定向参照物,环境中的标志一定是引人注意的目标和醒目的图形。在没有路径(如沙漠和草原)、路径不明(如山林)或路径混乱(如大城市)的大尺度环境中标志尤其重要——因为无法看到或了解环境全局,只有依靠标志识别环境。在城市环境中,高塔、桥梁、纪念碑、雕塑、造型特殊的建筑、牌楼、喷泉等都能成为引人注目的标志。电视塔黄鹤楼长江大桥有些特殊的标志:如纽约的自由女神象、旧金山的金门桥、北京的天安门、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澳大利亚悉尼的歌剧院等,还升华城市或国家的象征。3、节点——行为较为集中的点,它连接主要的路径,或者是几条路径的终点,或者是路径在此处中断,如交叉路口、车站广场、交通枢纽等。武汉光谷广场武汉洪山广场4、区域——是认知地图中较大的空间,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宿舍区”、很多国家中的“中国城”等。奥运村河南师范大学的宿舍区美国旧金山的中国城5.边界不同区域的边界线,包括河岸、路堑、围墙等不可穿越的障碍,也包括树篱、台阶、地面质感等示意性的可穿越的界限。路径有时也起到边界的作用,尤其大都市高速路已成为路两侧区域不可逾越的边界。如上海的黄浦江、苏州河、城市的二环、三环等。三、认知地图的特点1、多维的信息的综合再现认知地图具有地理地图的特点,但它不只是一张简单的二维平面草图,而是所在城市居民长年累月往返活动、反复体验的积累,远比单纯的知觉和认知丰富。它是多维的信息的综合再现,既包含具体信息,如街景、建筑造型、广告人流等;也包含抽象信息,如构成整体意象的单独要素(林奇提出的五要素),环境氛围等,它们共同形成“头脑中城市”的结构。2、模糊性和片断性认知地图来源于对环境的感知和体验,带有直觉性和形象性。然而它并非客观环境的照片或测绘图,更不是精确的复制模型,而是经头脑加工过的记忆的产物。因此,有的记住,有的淡忘;有的清楚,有点模糊;还包含许多错误,如方位的错误,把弯路和斜路认为是直路,甚至增加本来没有的或已拆除的要素等。不同部分清晰与模糊的程度、各种错误的性质反映出个人在认知地图方面的具体差异。3、个人差异对于同一物质环境,不同个人具有与众不同的认知地图,这主要取决于个人对环境的熟悉程度,这种熟悉程度又取决于多种复杂的因素:(1)当地居民与外来者当地居民对所在城市比较熟悉,在长期往返过程中信息逐步简化,因习以为常而变得熟视无睹。外来者是对当前环境不熟悉的群体,他们要靠细心观察和探索适应新的环境,因而比当地居民对环境现象更加敏感;同时由于常常把新的环境与原来所在的环境相比较,更容易发现新环境的特征。(2)活动区域对上班族来说,居住和工作地点是影响个人活动范围的最重要因素。城市居民有不同的活动范围,又有共同的活动范围。如果某一城市主要工作地点和商业区位于市中心,而居住区位于外围的话,居民的城市意象一般呈扇形。扇形区域内比较熟悉,之外比较生疏。武汉市曾对居民出行次数做过一次调查显示:(1)男人比女人爱往外跑,平均出行次数:男性2.09次/日,女性1.90次/日(2)年龄小的出门勤,平均出行次数:6-15岁的中小学生3.25次/日;50岁以下居民(学生和从业人员)1.19次/日以上;60岁以上居民1.15次/日以下;下岗和无业人员为1.15次/日和0.77次/日。性别、年龄、职业、健康状况等都影响个人活动范围的大小。(3)性别差异大多数研究认为,总的认知成图能力没有性别差异,只是对环境的理解表现出不同的兴趣:女性更加关心区域和标志;男性更加关心道路和方向。但日常生活经验的直觉似乎告诉我们,男性天生比女性具有更强的方向感和认路能力,这种差异或许也是在生存适应中进化的结果。因此,男性对更大范围的城市区域更熟悉,认知地图也更准确清晰;女性对家所在区域附近更加熟悉。(4)年龄差异儿童认知地图常常以学校和家为中心,并包括连接这两处的道路及其两侧要素。年轻人学习能力和活动能力都比较强。认知地图包含的范围较广,也能及时反映城市的变化。老年人由于出门不便,对新事物的学习能力也相对减弱,所以对城市的变化不能及时了解。反应在认知图中则是常出现旧的已拆除的要素,缺乏新的的要素,意象清晰的范围有缩小的倾向。(5)人格化地图由于个人价值观、兴趣互不相同,对城市中不同要素注意的程度也不相同。例如,家庭主妇注意杂货店和食品店,儿童注意玩具店、糖果店和游戏场。同样是休闲的成人,有的注意游乐场所,有的注意自然风光和文物古迹。环境心理学研究发现,思维方式也影响个人的认知地图。例如曾有人安排两组被试参观同一城市后画出认知地图,一组是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都认真地观察,根据记忆形象地画出与客观环境较相似的地图草图;另一组主要由科学技术工作者组成,所画的认知地图几乎都一样:方格道路网中点缀着一些要素,甚至在没有火车的地方画上一个火车站,因为他认为这里应该有火车站。四、认知地图的功能1、解决空间问题东京市民的地址速记这种形象的视觉符号系统排除了语言的障碍,变得非常通俗实用。解释自己与环境的关系,确定目标的路径,是个人适应环境.赖以生存的本领。面对物质环境无法解释,会使人产生难以抗拒的恐惧心理,较清晰完整的认知地图有助于个人了解自己身在何处,准备去向何方,充分利用和选择环境的“提供”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使个人建立起对环境的安全感和控制感。2、接受新环境信息的基础人类增长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接受新知识必须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靠原有知识对新知识作出解释,变成概念存入记忆。头脑中原有的认知地图就是接受新的环境信息的基础,原有环境不断变化,人的活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所以,人们在不断认识新环境的过程中,也要时时回头寻找原有的参照点或参照系,否则就会迷失方位,给接受新的环境信息带来困惑。适应环境的过程,就是在原有环境认知基础上逐步扩大认知地图范围的过程。3、交往功能城市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使市民通过共用的符号系统和共同的交往模式联系起来。每一座城市都有大多数人公认的重要元素,这些公认的要素组成了城市的公共意象。环境的公共意象提供了社会交往所必须的公共符号系统。公共意象越清晰的城市,这种公共符号系统的作用就越突出,市民的公共活动与社会交往就越活跃,活跃的社会生活又进一步提高了市民城市公共意象的清晰度。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称为“认知成图”。这是一个学习过程,同学习其他知识与技能遵循同样的规律。有关研究证明,人的认知成图能力主要是在儿童时期形成的,这一能力的形成与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五、个人认知地图能力发展个人环境认知发展的图式描述1、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2、儿童认知成图的四个阶段(1)首先注意和记住空间标志物;(2)识别和熟悉特定标志物之间的路径;(3)将彼此邻近的标志和路径结合成子群;(4)将各种环境要素综合组织为统一的整体环境。2、三种参照系空间参照系是识别和理解环境的基础,随着认知成图能力的发展,儿童依次建立起三种不同类型的参照系:自我中心定向系统这一阶段儿童以自身的活动为中心,认为外部世界以自己为中心,月亮跟着自己走。因此,认知地图中的环境要素彼此分离,环境意象是支离破碎的。固定点定向系统认知地图围绕环境中熟悉的固定场所发展。最早以家为中心,随后扩展到少数路径、标志和熟悉的地点。这阶段儿童只注意到一维空间,只能将两两相邻的标志用路径联系起来,不能正确地建立三个或更多标志的空间关系,认知地图仍由许多不连贯的片断组成)。直角坐标参照系认知地图能反映有机的整体空间环境,能根据坐标网想象出环境的空间透视关系。实验证明,学龄儿童能根据透视关系识别航空照片中的房子、汽车、道路、树木等要素。认知地图分两类:路线(序列)型和鸟瞰(空间)型。3、路线型和鸟瞰型认知地图儿童最初只注意一维空间,因此只能掌握路线型认知地图,环境被描述成由某一固定点通往各处的路径。路线型认知地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质的飞跃,上升为鸟瞰型认知地图。从认识发展阶段来看,路线型认知地图似乎比鸟瞰型低一个等级,然而林奇的同事阿普莱亚德对刚建成三年的新城市奎戴德瓜扬纳320名居民进行了认知地图的测试,发现其中75%为路线型。其他有关研究也证明,无论儿童还是成人,在熟悉新环境过程中,总是从重要标志开始。在建筑密集、视野受限的城市环境,人们从重要标志开始.沿着某几条道路探索,首先形成环境的路线型意象,五要素中标志、路径、节点起更重要的作用。路线型意象不断丰富和内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上升为鸟瞰型意象。如果环境附近有供人登高远眺的制高点,就会加速观察者鸟瞰型意象的形成,而制高点则成为环境中的控制性标志,并与环境的各个部分形成有机的联系。在视野开阔的环境中,则容易形成鸟瞰型意象,标志和区域显得更为清晰。除认知地图五要素恰当组合彼此强化之外,“注意”和“注意的广度”的原理也说明,人在同一时刻不可能把握过多的信息。具有一定秩序和意义的环境刺激有利于人们花较少的注意把握较多的信息,在环境设计中因地制宜地运用一些组织原则——图形与背景的关系、邻近形成的组团、相似性强调的群体、连续性产生的韵律、封闭性所界定的空间范围,可以达到简化信息、提高环境识别性的目的。六、易识别环境的特征1、组织与结构在高楼林立,道路纵横的城市环境中,没有乡村那样的开阔视野,难以看到环境的全局,人们只能沿着迷津般的道路探索和熟悉环境。所以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主干道对形成城市空间的意象结构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道路是一维空间,在道路相互交叉的节点处常常是二维或多维空间,人们每到这些地点常常要选择方向,也常

1 / 8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