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精神文化环境(班风)建设方案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班级精神文化环境(班风)建设方案设计班级文化的构成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班级物质文化是指班级文化中的实体部分,主要包括班级教室的布置,活动设施的购置,以及班级卫生状况等;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中的制度部分,包括班级中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纪律等,也包括班级中那些无形的习惯、约定俗成的规范,甚至包括逐渐形成的传统和风气等等;班级精神文化是指班级文化的观念部分,包括班级的理想、信念、心理认知、价值取向、情感意志和班级舆论、学习态度,以及为班级成员所认同的文化意识和思想,主要表现为班级风气,即班风。其中,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但也有研究者从其他角度探讨了班级文化的内涵问题。孙晓燕从培养学生自主素质的角度探讨了班级自主文化问题,认为,包括“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学习”。并论述它的心理学依据,人的自我认识大体经历以下三个阶段:一是生理自我,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大约在1岁末到3岁的时候是生理自我发展阶段,也有人称之为“自我中心期”,这种初级的形态是以自我感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二是社会自我,能认识并体验到内心进行的心理活动,从3岁到青春期开始,个体通过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增强了社会意识,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尽量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标准。这个阶段称为社会阶段。三是心理自我,能认识并感受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从14、15岁到成年,大约10年的时间,这个时候,个体的性意识觉醒,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大大提高。在生理和心理急剧地发展变化的同时,促进了自我意识的成熟,开始进入心理自我的时期。心理自我是个人逐渐脱离对成人的依赖,并从成人保护、管制下独立出来,表现出自我意识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强调自我的价值与理想。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后阶段。自我意识指人对自己的意识,即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的意识,其主要心理成分有:自我认识(如自己对自己的知觉观察、思考、想象、判断、分析评价等),自我体验(如自己对自己的接纳、肯定、喜爱、尊重的情况等),自我控制(如自我动机、自我理想、自我监督、自我塑造、自我克制等)。自我意识是人类意识的最具本质的特征,正因为人有自我意识人才成为一个清醒的个体,能动的个体,一个知己知彼的个体。而初中生,尤其进入初二年级的学生,心理发展已进入心理自我期。因此,在实施主体教育的实践中,应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学习,其已具备了成熟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张世杰介绍了魏书生班级管理模式中的理念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主要有以下内容。一是班级目标:班级目标是班级文化的重要构成因素,是班级成员共同奋斗的方向,是师生群体共同意志的象征,也是实现班级整体价值观的动力。在魏书生主导的班级文化中,培养的是主动发展的学生,这是魏书生班级管理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带班的主要目标。二是班级价值观:班级价值观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它指的是绝大多数班级成员共同的价值观,是关于教书育人和学生发展的评判标准。学生的群体价值观是在班级管理实践中形成的符合班主任的班级价值观要求的学生共同的价值观念。魏书生的班级价值观主要有以下要素。1.学生主体观。魏书生一贯主张,要培养主动发展的学生就应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班级管理中,他坚持“干部能做的事,老师不做;普通学生能做的事,干部不做”的原则。2.教师服务观。为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魏书生在师生关系上反对班主任的个人中心意识,反对班主任把自己摆在保姆、警察和监工的位置。他主张教师应该为学生服务,做学生的公仆。3.学生助手观。魏书生在十多年班级管理生涯中始终不渝的信念是:“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他把学生放在助手的地位,不但有利于真正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有利于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就不再单纯是班级管理的对象,而且是班级管理的主体。4.主动发展观。在学生发展问题上,他在具体实践中坚持了“学生是主动发展的个体”的信念。这种观念使他在班级管理中形成了先育人后管理的传统。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学习就会主动起来,这对班主任而言则是其管理工作的水到渠成。二、班级精神文化环境的功能班级文化作为一种软性约束,对班级成员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班级文化的主要功能包括:其一,凝聚功能。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会在班级内部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前途紧密联系起来,使个人与班级荣辱与共。其二,制约功能。班级文化一旦形成,就会通过班级风气、规章制度、舆论等对班级成员的言行起着有形或无形的约束作用。其三,激励功能。班级文化能够为班级成员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其四,导向功能。班级发展目标是班级文化的重要体现,被所有成员所认同和推崇的班级目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成员工作和学习的热情,使全体成员向既定的目标努力。一个班级独有的班级文化一旦形成,往往对班集体成员具有导向、激励、调控、聚合、内外沟通的作用,甚至对其它班集体成员产生重大的影响。(1)导向作用。它使全体成员有了明确努力的目标和奋斗的方向。(2)激励作用。一个班集体的成功又会促进班集体成员不断互勉、自励,奋发进取,增强责任心,增强成就感,从而向新的高峰攀登。(3)调控作用。班级文化还促使成员之间不断对照、模仿、调整自己,从而向更高的要求迈进。(4)聚合作用。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道德取向,使班集体成员产生共同的集体荣誉感和共同的言行,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5)内外沟通作用。有了统一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在内外沟通中,就会产生协调一致的步伐,甚至会被其它班集体成员参照并在校园中扩展。三、班级精神文化环境建设策略研究丁淑贞研究新课改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策略,认为,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一个班级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具有巨大的引领人、凝聚人、激励人和教育人的功能。在新课程视野下,如何构建班级精神文化,充分发挥班级精神文化这个重要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第一,树立高远目标,增强引领力和向心力。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科学地制定班集体发展的总目标和个人奋斗目标,引领学生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刻,胸怀高远志向,明确奋斗目标,促使学生在经受困难和挫折,遇到问题和矛盾的时候,不气馁、不退缩,始终保持一种昂扬振奋、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经常利用谈心、主题班会、墙报、名人格言、寻访伟人名人足迹等多种形式,不断激励学生树立高远目标,胸怀大志,团结奋进。第二,培育优良班风,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班风是班级精神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班级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貌和行为习惯的总和,体现在班集体的教风、学风、班训、班徽、班歌等方方面面。优良班风不仅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熏陶、浸润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价值,而且对良好校风的形成和社会风气的好转,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班主任要带领学生积极打造“人心齐、教风勤、品德好、班风正”的优良班风。第三,树立集体舆论,增强群体的约束力和教育合力。树立正确的班级集体舆论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因素,也是班级精神文化的主要体现。班级集体舆论是班级成员共同建立、完善并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意见和言论,是班级成员共同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信念,是班级文化的旗帜,是促使班级健康发展的推动力。一要建章立制。规章制度是班级制度文化的重要方面,也是班级精神文化的主要体现形式。教师根据班级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中学生守则》等行为规范,倡导学生民主参与班级管理,共同制订班级公约、值日生职责、班级评优评先规定和班级理财规定等,并将这些制度和规范内化成学生的群体意识,进而转化成学生的自觉行动。二要利用班训、班规、名言警句、座右铭等精神力量教育学生。例如根据班级特点,学生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把“博学、乐群、修德、笃行”作为班训,并引导学生们分析理解体会其中的精神,形成勤奋好学、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群体意识和教育力量,激励全班学生不断进步。三要开展典型教育。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利用教育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等先进科学理论,积极挖掘遵守校纪班规的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所蕴含的精神因素,解剖违反校纪班规的反面教训,不断增强学生自觉维护班集体舆论和班级形象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抵制和排除不符合师生利益的各种行为,增强班级集体舆论的教育效果。第四,营造和谐氛围,增强凝聚力和合作力。班级的人际环境主要由师生、生生构成,他们之间能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爱护、团结互助、友好相处,就能形成一种团结友爱、平等相处、奋发向上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和谐班级的形成。营造良好的班级人际环境,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尊重和理解学生,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班级中产生亲切感、温暖感、归属感和“向师性”。在工作中,班主任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童言无忌”,保护学生的“异想天开”,理解学生的“盲目过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和各项集体活动,勇于展示自己,张扬个性,促进学生和谐共进。班主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如主题班会、班级演讲、修订班级规章制度等,让全班学生参与,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交往,从而提升学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的能力。班主任还要不断拓展工作领域,努力争取学校、家庭、社会和周边环境的支持和合作,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充分发挥和谐教育合力。班级文化形成之初,可能只是某种文化现象,一种萌芽。只有通过倡导、整合、提升,才能使之具有主流化的班级文化,形成一个有特色的优秀班集体。第一,班级文化的形成需要积极的倡导。一个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的形成往往需要根据特定的校园文化,结合成员的专业学习方向、各个成员的文化底蕴加以创造和倡导。这项工作的主持者应当是班主任,因为班主任了解情况,号召力、诱导力强,通过班主任的积极创造和倡导,可以逐渐形成一个符合特定的校园文化氛围,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又符合班集体各成员个性特点的、多样纷呈的文化现象。另外,学校从上至下的学生工作管理网络,也会对一个班级多元文化现象的形成起着不可缺少的引导与促动作用。这种思路也和当前倡导和强化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的思想吻合。第二,班级文化的形成还需要不断地整合。多样纷呈的班级文化现象需要不断地整合,才能形成被班集体绝大数成员追求和认同的活动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形成一种主流化的班级文化。这种整合的过程往往需要体现“让成员自觉认同,而不压迫个性”的原则。我们认为可以根据成员的专业学习的要求,结合社会需求,结合具体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要求,通过主题班会、主题活动设计、操作示范、技能比武、考核、信息发布会等形式在观念和行为上进行不断整合,使原来多样纷呈的班级文化现象逐渐转化一种主流化的班级文化。第三,提升班级文化,树立班级形象。如同企业导入CIS策略一样,班级文化在理念、行为和视觉上进一步深化,形成一个班级管理发展目标明确,成员价值观念趋于一致,管理制度健全,行为道德规范的班级管理理念,并在各种活动中通过多样化的技能展示,统一化的视觉传递,从而提升独有的班级文化,树立班级的形象。依据新课改要求,认为营造高尚而先进的精神文化是班级环境建设的核心。班级精神文化是一个班级文化的灵魂和纽带,最具有持久力,主要包括班级学生的精神面貌、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班级的共同价值取向是班级文化的主旋律,要建设好班级文化,必须做到:(一)确立班级正确的共同价值取向,整合班级结构任何文化都具有整合功能,其中价值整合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功能,只有价值一致,才有结构与行为的协调。在一定的社会团体中人们的价值观会有差异,但经由统一文化的熏陶,必然在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新课改的实施,班级的组织和管理越来越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但这并不妨碍培养学生们的共同价值取向。共同的价值取向是学生寻求班级认同感的有力基石,是激励学

1 / 4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