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与中国农村发展李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生态环境保护与中国农村发展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展二、生态保护规划、政策和主要做法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展望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展(一)自然保护的进展在改革前的20多年时间里,中国自然保护的进展极为缓慢。到1978年,共建了34个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26.5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份额为0.1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自然保护的进展明显加快。截止2008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538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894.3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份额提高到15.2%,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水平。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3个,面积9120.3万公顷,分别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和总面积的11.9%和61.2%。28处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多处保护区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组成部分。2010年,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份额将达到16%,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和90%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得到保护。全国自然保护区的结构与分布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合计数量(%)11.930.818.339100面积(%)61.228.43.66.8100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展截至2009年底,全国有森林公园2458个,总规划面积1652.5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7310处、规划面积1151.9万公顷。相继建立了400余处珍稀植物迁地保护繁育基地和110多个植物园(树木园)。收集各种农作物种质38万份,对30万份种质材料进行了原份和复份保存;初步形成了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大多数农作物种质资源得到了保护。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展(二)林业建设的进展改革30年来,中国林业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全国第一次森林资源清查与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相比,森林面积由121.86百万公顷增加到195.45百万公顷,增长了60.4%;活立木总蓄积量由9.53十亿立方米增加到14.91十亿立方米,增长了56.45%。森林覆盖率由12.70%增加到20.36%。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人工林保存面积6168.84万公顷,人工林蓄积19.6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中国林业建设的规划是: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展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73~7677~8184~8889~9394~9899~0304~08050100150200250活立木蓄积(millonm3)森林蓄积(millionm3)森林面积(millionha)图2中国森林面积和蓄积的变化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展1.天然林保护的进展为了消除森林采伐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中国于1998年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包括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两部分。工程分为两期,第一期(2000-2005)以停止天然林采伐,大力建设生态公益林,分流和安置下岗职工为主要内容。第二期(2006—2010)以保护天然林资源、恢复林草植被,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工程总投资为962亿元。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有效保护了5600万公顷天然林,营造公益林1526.7万公顷,森林蓄积净增4.6亿立方米。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展2.防护林体系建设的进展为了确保国土的生态安全,中国政府从1978年起,先后开展了十大防护林工程建设。它们是:“三北”(东北西部、华北北部、西北地区)防护林体系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平原绿化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沙治沙工程、淮河、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工程体系、珠江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工程体系、辽河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工程体系、黄河中游防护林体系工程。十大防护林工程规划区总面积70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73.5%,覆盖了中国主要的水土流失、风沙危害和台风、盐碱等生态环境脆弱区。规划造林总面积1.2亿公顷。为了进一步突出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点,又将原先的“三北”和“长防”、沿海、珠江、太行山和平原绿化6个单项工程整合成“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展3.退耕还林工程的进展经过持续20年的农业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短缺的问题。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中国政府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范围包括除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以外的25个省市区。工程建设期为2001—2010年,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01—2005年)退耕还林667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867万公顷;第二阶段(2006—2010年)退耕还林800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867万公顷。这是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群众参与度最高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1999-2007年期间,累计投入工程建设资金1300.1亿元,累计完成造林面积1968.5万公顷。2007年,国家决定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延长一个周期,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补助标准为: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每公顷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1575元,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每公顷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1050元。原每公顷退耕地每年300元生活补助费继续发放给退耕农户,并与管护任务挂钩。各地可根据本地财政能力,在国家规定的补助标准基础上,再适当提高补助标准。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展4.速生丰产林建设工程的进展中国之所以能把天然林保护起来,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采取了营造用材林,尤其是速生丰产林策略。到2015年,建成1333万公顷速生丰产林基地。基地建设工程完成后,每年可提供木材140百万立方米,约占国内木材需求量的40%。速生丰产林主要分布在400毫米等雨量线以东、地势平缓、立地条件好、自然条件适宜的18个省区。根据统计,总投资的88.6%来自企业和农户,国家投资(包括财政贴息)占11.4%。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展5.林业建设对降低碳排放的贡献通过我国近三次森林普查可以发现,中国森林在增加,储存的碳也是增加的,这是中国林业建设为减少全球温室气体做出贡献。面积1990年(第四次)1995年(第五次)2000年(第六次)年增碳汇蓄积碳蓄积碳蓄积碳寒温带和温带19531371443334015373468159515.18暖温带37884134595939310564338.79亚热带33954972680606929436853329261.18热带4543319054023872031712.64合计9579908465810908511112097563797.79各气候区近三次普查的森林总生物量和碳变化趋势单位:百万公顷、百万吨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展总项目其中新增森林面积实施面积(万km2)年增固碳量(百万t)实施面积(万km2)年增固碳量(百万t)退耕还林工程31.9873.4627.371.08环北京风沙源治理工程4.9411.133.177.13天然林保护工程38.8894.998.3918.99防护林工程34.495.4614.2737.6速生丰产林工程13.3340.213.3340.2森林自然保护区工程9.7422.9800合计133.27338.2266.46175林业六大工程(2000-2010)增加的固碳量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展(三)草地资源保护的进展中国拥有各类草原近4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1.7%。2007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为95214万吨,折合干草约29865万吨,载畜能力约23369万羊单位。随着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的推行和人工草地建设、天然草原改良步伐的加快,舍饲圈养的实施,草畜平衡状况有所改善。退牧还草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5个百分点,植被高度提高47%,产草量提高58%。但是,全国266个牧区、半牧区县中,有178个县(旗)的牲畜超载率大于20%。草原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态势尚未改变。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展1980-1990年至2000-2006年中国266个牧区县的草地状况的变化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展(四)水环境保护的进展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十亿m3,年平均河川经流量为2700十亿m3,占总量的96%。我国人均水量2300m3,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为了保护好水环境,中国实施了一系列水环境保护水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措施。经过持续多年的水环境管理,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污水治理等工作,2008年地表水中高锰酸盐指数年平均浓度为5.7毫克/升,第一次达到Ⅲ类水质标准。2009年上半年为5.3毫克/升。七大水系Ⅰ~Ⅲ类水质断面由2005年的41%提高到2008年的55%。同期,28个重点湖泊(水库)中的Ⅱ类水质比例由7%提高到14.3%。通过各种节水措施,农业用水量占全国用水总量的比例由1997年的70.4%降低至2006年的63.2%,下降了7.2个百分点。用水总量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境下保护相对稳定。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展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1949195719651979198519901995199719981999200020012002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全国总用水量GDP中国用水总量的变化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展(五)水土流失治理的进展中国的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西部的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四川、重庆、贵州、广西等省(市、区),每年流入长江、黄河的泥沙量达20多亿吨。每年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2万平方公里,提高到现在的4万多平方公里。截至到2007年,全国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10199.1万公顷,每年可保持土壤15亿吨,增加蓄水能力250多亿立方米,增产粮食180亿公斤,1300多万水土流失区群众通过水土保持解决了温饱,许多农民走上了富裕发展的道路。经过数年的努力,我国生态修复取得可喜进展,全国实施封禁的县达到1200个以上。累计实施封育保护面积69万平方公里,其中38万平方公里的生态得到初步修复。防治目标是:力争用15~20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国水土流失区得到初步治理或修复,大多数地区生态趋向良性循环;所有坡耕地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包括坡改梯、退耕、等高耕作、保土种植等);严重流失区的水土流失强度大幅度下降,中度以上侵蚀面积减少50%;70%以上的侵蚀沟道得到控制,下泄泥沙明显减少;全国范围内的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落实率接近100%,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实施有效保护。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展中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展(六)荒漠化治理的进展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7万平方公里,其中95%以上分布在西部地区,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40亿元。土地荒漠化的原因非常复杂,但从时间上看,人为活动对土地荒漠化施加的影响越来越大。最近50年我国新增荒漠化土地940.7万公顷,其中耕地66.7万公顷、草地235万公顷、林地639万公顷,几乎都是人为活动造成的。目前中国土地沙化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现在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土地沙化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二、生态保护规划、政策和主要做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展,是同相关规划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紧密相关的。所以,下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的生态保护规划和政策做一个简要的介绍。(一)生态区划生态区划把中国分为三个大区,50个区(见图11)206个亚区和1465个功能区。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个区的重要性,根据重要性确定相应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