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规划期末辅导主讲:孙建华第一章绪论环境规划的概念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环境规划的实质环境规划的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阶级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的科学决策活动。环境规划的内涵•环境规划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经济-环境”这一大的符合生态系统,它可能指整个国家,也可能指一个区域(城市、省区、流域)•环境规划的任务在于使该系统协调发展,维护系统良性循环,以谋求系统最佳发展。•环境规划依据社会经济原理、生态原理、地学原理、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充分体现这一学科的交叉性、边缘性。•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合理安排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环境规划是在一定条件下优化,它必须符合一定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环境规划的作用•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行为•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为: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信息密集、政策性强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的原则•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系统原则•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编制地区发展的规划纲要•搞好地区内工农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合理布局污染工业体系,形成“工业生产链”•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搞好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地良性循环•制定环境保护技术政策环境规划的分类•按规划期可分为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年度环境保护计划•按环境与经济的辨正关系划分为经济制约型、协调型、环境制约型•按环境要素划分为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按照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划分为国家环境规划、省(区)市环境规划、部门环境规划、县区环境规划、农村环境规划、自然保护区环境规划、城市综合整治环境规划、重点污染源(企业)污染防治规划•按性质划分为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自然保护规划、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第二章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是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环境容量可以用环境浓度标准值与背景值,并通过一定的输入和输出关系转换成排放量,即以污染物的容许排放量作为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从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联系角度,可以将环境承载力指标分为三部分:•资源供给指标:如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等。•社会影响指标:如经济实力、污染治理投资、公用设施水平和人口密度等。•污染容纳指标:如污染物的排放量、绿化状况和污染物净化能力等。通过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我们可以得到某一区域的环境承载量和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可以被应用于环境规划,并作为其理论基础之一,成为从环境保护方面规划未来人类行为的一项依据。环境承载力与环境规划的关系环境规划不仅要对重点污染源的治理作出安排,还要以环境承载力为约束条件,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之内对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提出最优方案。环境规划的目标是协调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在不破坏或少破坏环境的基础上,甚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换句话说,其目标是不断提高环境承载力,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制定经济发展的最优政策。环境规划将提供环境与社会经济相协调的最优发展方案,使人类的社会经济行为与相应的环境状态相匹配,使作为人类生存、发展基础的环境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保护和改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上进行阐述。宏观层次上可理解为人与自然共同协调进化,即“天一大”关系;中观层次上理解为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需求能力,既符合局部人口利益又符合全球人口利益的发展,即“人一地”关系;微观层次上,理解为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是在资源、环境的合理持续利用及保护条件下取得最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关系,即“人一人”关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集经济、文化等方面持续发展于一体的总体目标,是社会格局合理、社会生活稳定和连续,这也是人类所追求的最终目标。•环境状况良好和稳定,没有环境赤字,且物种数量不减少,换句话说就是环境稳定性和物种的多样性。•地区发展平衡.而且总体发展水平有所提高,这一目标实现的途径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重新分配和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个体发展的相对独立性,没有独立性的发展而受制于外界力量,从而也是不稳定、不连续的发展,其他如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发展均如此。•物质生活水平的真实提高,即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增加。从上述分析可以把持续发展的目标概括为连续性、稳定性、多样性、均衡件、独立性和更新性。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社会、经济、自然三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子系统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复合生态系统。自然子系统以生物结构及物理结构为主线,以生物环境的协同共生及环境对人类生活的支持、缓冲及净化为特征,它是复合生态系统的自然物质基础;社会子系统以人口为中心,包括年龄结构、智力结构和职业结构等,通过产业系统把它们组成高效的社会组织;经济子系统和物质的输入输出,产品的供用平衡以及资金积累速率与利润,是促进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的必要条件。这种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构成了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它决定着复合生态系统的运行机构和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复合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它也是由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4大部分组成的综合体。在各组成部分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且相互作用,互为条件,互相依存。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生产,即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和信息产品。•生活,即为民提供方便的生活条件和舒适的栖息环境。•还原,即保证城乡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信息传递,人类一方面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信息传递来为人类服务,另一方面人类还可以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操纵生态系统中生物活动,按照人类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复合生态系统的特性复合生态系统具有人工性、脆弱性、可塑性、高产性、地带性、综合性等特点。复合生态系统与环境规划的关系环境规划是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村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合理安排。它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以及信息密集和政策性强等基本特征。它们与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呼应,是进行环境规划首先必须掌握的知识。在编制环境规划的过程中,无论是信息的收集、储存、识别和核定,功能区的划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环境问题的识别,未来趋势的预测,方案对策的制定,环境影响的技术经济模拟,多目标方案的评选等等,都与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密不可分。第三章环境规划的内容环境规划的目标的概念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对象(如国家、城市和工业区等)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它既体现了环境规划的战略意图,也为环境管理活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管理依据。环境规划目标的基本要求•具有一般发展规划目标的共性。环境规划目标必须有时间限定和空间约束,不是规划人员和决策者的主观要求和愿望。•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环境保护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保障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环境规划目标应集中体现这一方针,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行综合平衡。•保证目标的可实施性。可实施性主要指技术经济条件的可达性以及目标本身的时空可分解性,并且要便于管理、监督、检查和实行,要与现行管理体制、政策、制度相配合,特别要与责任制挂钩。•保证目标的先进性。目标应能满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对环境的要求.保障人民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环境质量;同时,应考虑技术进步因素,以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确定环境规划目标常用的方法•定量确定环境规划目标定量是指在目标确定过程中尽量使目标量化的方式。用这种方式确定的目标都有具体的数量,表示环境质量要达到的程度或标准。其优点在于明确而具体表示环境规划目标,以利于管理、监督和实施。这种方式在中短期规划中应用较多。•定性确定环境规划目标定性是指用定性的方式描述目标,无明确数量化的要求,只是用概要的语言描述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其优点在于能在较高视角表达目标,常用于中长期规划的目标确定。定性目标便于指导定量目标的确定,但不具有操作性。•半定量确定环境规划目标•半定量是指介于定性与定量确定之间的方式,综合定量定性确定的优点,回避二者的弱点。适于一些模糊目标的确定。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概念环境规划指标是直接反映环境现象以及相关的事物,并用来描述环境规划内容的总体数量和质量的特征值。环境规划指标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表示规划指标的内涵和所属范围的部分,即规划指标的名称;二是表示规划指标数量和质量特征的数值,即经过调查登记、汇总整理而得到的数据。环境规划指标是环境规划工作的基础,并运用于整个环境规划工作之中。建立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原则•整体性原则环境规划指标体系要求环境规划指标完整全面,既有反映环境规划全部内容的环境指标,又包括在环境规划过程中所使用的社会、经济等项指标,并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科学性原则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建立环境规划指标体系,只有科学的规划指标才能进行科学的环境规划,也才能够实现环境规划的目标。•规范性原则环境规划指标体系是一个由多项指标构成的体系.由于这些指标的性质和特点不尽相同,这就需要对各项规划指标进行分类和规范化处理,使各类环境规划指标的涵义、范围、量纲和计算方法等具有统一性,而且要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不变,以保证环境规划指标的精确性和可比性。•可行性原则环境规划指标体系必须根据环境规划的要求来设置,根据具体的环境规划内容来确定相应的环境规划指标体系,在设计和实施环境规划方案时具有可行性。•适应性原则环境规划指标体系一方面要适应环境规划的要求,也要适应环境统计工作的要求,在尽量满足环境规划工作需要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实际可能的条件。如果片面地强调指标的完整无故.势必增加了指标统计的工作量,超过统计部门的人、时、物的可能,就会给建立环境规划指标体系带来更加不利的影响。•选择性原则环境规划指标体系要注意选择那些具有现实性、独立性和必要性的指标,特别是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指标要注意代表性和可比性.真正体现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水平并可以得到客观准确评价。环境规划指标的类型环境规划指标的类型: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相关性指标•环境质量指标环境质量指标主要表征自然环境要素(大气、水)和生活环境(如安静)的质量状况.一般以环境质量标准为基本衡量尺度。环境质量指标是环境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所有其他指标的确定都是围绕完成环境质量指标进行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系根据一定地域的环境特点和容量来确定,其中又有容量总量控制和目标总量控制两种。前者体现环境的容量要求.是自然约束的反映;后者体现规划的目标要求,是人为约束的反映。我国现在执行的指标体是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采用。•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是首先达到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进而达到环境质量指标的支持性和保证性指标。这类指标有的由环保部门规划与管理,有的则属于城市总体规划。但这类指标的完成与否同环境质量的优劣密切相关,因而将其列入环境规划中。•相关性指标相关指标主要包括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生态指标三类。相关指标大都包含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划中,都与环境指标有密切的联系,对环境质量有深刻影响,但又是环境规划所包容不了的。因此,环境规划将其作为相关指标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