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北京大㈻生的環境意識調查分析1黃觀貴香港浸會大㈻郭志剛北京大㈻為了了解北京市高校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對於環境問題的知識、態度和行為,研究㆟員於1998年9㈪對北京10所高校的350㈴本科生和研究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北京的大㈻生在考慮環境問題迫切性時,以㆗國國情為依歸。關於㆗國㈳會發展的㊝先次序,㈻生最㊝先考慮的是經濟發展,其次才考慮改善環境,他們普遍不願意以犧牲經濟增長或減少㈳會福利來換取環境改善。調查又發現,北京大㈻生並不活躍參與環保活動,環保組織很少,涉及面很窄。他們對㆒些與環境運動㈲重要影響的書籍的閱讀率不高,對於環境、㈾源和可持續發展㈲基本的認識,對環境保護工作㈲熱誠及願意承擔責任,顯示知識分子對環境問題的敏感度較高,是推動㆗國環境運動的動力來源。導言中國國家環保局局長在一份名為《全國公眾環境意識調查報告》2的序言中指出,調查結果表明,公眾的環境意識尚處於較低水平,與環保工作的要求還有相當的差距,要普及環境保護知識,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任重道遠。無疑,公眾的環境意識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也是環境宣傳教育成效的集中體現。從個人的層面而言,許多研究結果顯示,環境意識是與一個人的教育水平有極密切的關係。本文匯報一個於1998年對北京10所大學的35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的結果,概述中國大學生環境意識現狀和探討與環境意識相關問題。大學生是社會未來的棟樑,他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態度與行為對於推動中國環境運動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在文中亦引述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和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調查中心《全民環境意識調查分析報告》3的結果作對比分析,以了解當今大學生與公眾在環境意識的異同,希望結果對於如何推動中國的環境宣傳教育有一些啟示。研究目的及方法為了了解北京市高校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對於可持續發展環境問題的知識、態度和實際活動,研究人員於1998年9月對北京10所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成功訪問了北京10所高校學生共350人。被調查1有關研究課題是由香港浸會大學地理系黃觀貴博士及前中國人民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郭志剛教授共同設計,並由人民大學研究人員負責實地調查。部份經費來自香港浸會大學FRG經費(FRG/97-98/II-32)。2《全國公眾環境意識調查報告》是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教育部立項,委托北京大學中國國情研究中心實施的一項全國規模的大型抽樣調查研究項目。報告由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於1999出版。3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和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調查中心(1966)《全民環境意識調查分析報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HongKongTeacher’sCentreJournal《香港教師㆗心㈻報》,Vol.1,Spring2002©HongKongTeacher’sCentre2002115的大學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醫科大學、首都醫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涉及文學、理學、社會科學、工學、農學/林學、醫學、管理學、公共衛生學等專業。調查對象包括本科生258人,碩士研究生51人,博士研究生41人。其中,男生178人,女生172人。這些學生來自於全國28個不同省市自治區。其中,來自省會以上大城市的佔30.6%,來自中小城市的佔36.6%,來自鄉鎮的佔15.4%,來自農村的佔17.4%。由於被調查的對象是大學生,他們對於閱讀及理解問卷內容是沒有問題的,故調查採取自填的方式完成。為了保証調查質量,調查時主要採用了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集中填寫的方式。問卷內容分為八個部分,包括調查對象的個人資料、環境世界觀、環境問題的迫切性、社會發展目標、對政府環境保護政策的看法、個人參與環境保護情況、個人環保知識取得的途徑等。現根據初步匯總統計結果進行分析及評述。環境世界觀問卷中提供了若干關於環境、資源與發展的陳述,請調查對象從四種答案中選擇以表示他們對這些陳述的意見。問卷中的一部份陳述是採自Dunlap及VanLiere的「新環境典範」4的調查問卷。這部分的匯總結果如表1所示,下面就調查對象對其中部分項目的評價意見加以分析。表1:調查對象對於環境﹑資源與發展若干陳述的評價意見(%)有關陳述極不同意不同意同意極同意當前地球上人口數量已接近地球資源所能承受的極限1.424.354.320.0大自然的平衡極為脆弱且容易受擾亂2.034.945.417.7人類有權去改變自然環境來滿足自身的需求16.332.644.96.3人類生來就有權利去管轄自然萬物38.948.310.32.6人類過份干擾自然就會引致災難性後果3.42.631.162.9野生動物與植物在世界上,主要是供人類使用37.755.45.11.7健康的經濟發展是將工業增長速度控制在一個穩定狀態1.718.063.416.9人類要生存則必須要與大自然共處1.10.023.475.4地球好像是一艘空間及資源都有限的太空船1.712.352.034.0人類必須適應環境因為他可以改造自然以滿足其需求53.740.03.72.6工業社會的經濟增長是有其極限的2.328.361.18.3人類正嚴重地破壞地球環境1.75.450.942.0人類必須無條件地保護地球上生物多樣性3.725.440.330.6現代社會應提倡適度消費,反對高消費的生活方式1.113.757.727.4只有維護生態平穩,才能保證經濟的持續發展0.93.147.448.6人類的發展必須以不危及下一代的需要為原則0.66.653.139.721世紀的人類文明將呈現為生態化的文明0.611.460.327.7在參加調查的大學生中有74.3%對“人口已接近地球資源所能承受的極限”表示同意。由於中國是人口壓力十分巨大的國家,20多年來堅持計劃生育,廣泛開展對人口問題的宣傳教育。顯然,調查對象中大多數對以上陳述表示同意是中國自身的國情所分不開的5。雖然多數學生同意“大自然的平衡極為脆弱且容易受擾亂”和“人類有權去改變自然環境來滿足自身的需求”,但同意與不同意的比例差異較少。這表現出大學生在這一問題上處於不同的角度來回答問題。而這兩個問題使他們感到選擇同意或不同意難以表達他們的看法。調查又發現有93.1%的學生不同意“野生動物與植物生長在世界上,主要是供人類使用”的說法。在對“人類過份干預自然常會引致災難性的後果”問題的回答中看出,同意和極同意比例分別為31.1%和62.9%,合計達到94.0%。說明即4見Dunlap,R.E.andVanLiere,K.D.(1978).‘TheNewEnvironmentalParadigm’,TheJournalofEnvironmentalEducation,9(4):10-19.陳述1至12採自TheNewEnvironmentalParadigm。5有關中國的人口與環境問題可參閱:曲格平、李金昌(1992),《中國人口與環境》,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16使認為人類有權改變自然環境來滿足自身的需求的人中的大部份學生也知道這一權利的自然限制。此外,有90.3%的人同意健康的經濟發展是將工業增長速度控制在一個穩定的狀態;更有98.8%同意“人類要生存則必須要與大自然和諧共處”。並且,有92.7%同意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發展原則,即“人類的發展必須以不危及下一代的需要為原則”。以上結果,可以看出北京大學生對於環境﹑資源和可持續發展具有比較清楚的認識。關於環境問題迫切性的認識以下的提問目的是要了解大學生對環境狀態和發展趨勢的感知程度。並同針對中國和全球的不同情況,本次調查將中國和全球的環境問題分開提問。據《全民環境意識調查分析報告》(簡稱《全民意識》)所述,一般公眾對中國環境狀況繼續惡化的趨勢感知不明顯;其中知識份子較為敏感。因此在這次調查中,設計了向北京大學生提問中國和全球有關環境問題迫切性的評價。本次調查關於大學生對中國環境問題的迫切性評價的統計結果在表2提供。從表中可見,森林面積減少、水污染、水土流失和大氣污染有最多大學生評為「非常迫切」的環境問題6。表2:調查對象對於中國若干環境問題的迫切性評價(%)環境問題不肯定絕對不迫切不迫切中度迫切迫切非常迫切噪音污染3.10.98.039.132.916.0大氣污染0.30.00.36.335.457.7水污染0.60.00.63.426.968.6垃圾(固體廢物)污染0.00.31.115.740.942.0有害化學物廢物1.70.64.630.040.023.1風景名勝景觀破壞1.42.08.335.131.122.0濫佔耕地0.60.32.614.634.347.7海岸及海水污染4.31.14.920.040.928.9水土流失0.00.60.96.327.165.1酸雨2.91.48.636.937.712.6農葯殘留物4.32.98.936.330.617.1森林面積減少0.90.60.66.321.770.0為了對本次調查中北京大學生對中國環境問題的評價加以概括,我們將兩次調查評價等級進行簡化,將三類不同程度的迫切的比例進行了合計。同時,《全民意識》調查的相應結果同時並列,以便加以比較(見表3)。因為兩次調查所列項目不同,並不能一一對應,這裡僅以本次調查項目為基礎進行比較。並且,本次調查是以迫切性評價提問,而《全民意識》調查時以嚴重性提問。此外,在《全民意識》調查中將生活垃圾和固體廢物分成兩項為提問,但在本次調查中卻是合併在一起提問的。因此,在表3中列出《全民意識》調查關於此項的結果時,同時提供兩項數據,括號中為固體廢棄物一項的比賽。6亦可參閱由世銀出版的China2020(1997),ClearWater,BlueSkies:China’sEnvironmentintheNewCentury.WashingtonD.C.:TheWorldBank.117表3:大學生與公眾對環境問題迫切性概括統計與比較調查對象大學生公眾*大學生公眾*選擇類型不肯定不知道迫切嚴重噪音污染3.112.488.056.5大氣污染0.39.599.467.8水污染0.610.598.966.4垃圾(固體廢物)污染0.0(13.1)12.0(64.2)98.656.5有害化學物廢物1.7----93.1----風景名勝景觀破壞1.4----88.3----濫佔耕地0.6----96.6----海岸及海水污染4.329.789.738.1水土流失0.0----98.6----酸雨2.9----87.1----農葯殘留物4.315.684.047.4森林面積減少0.913.998.061.5*1996《全民環境意識調查分析報告》從表3提出,在1995年《全民意識》調查中,一般公眾對中國存在的環境問題感知程度較低,認為“嚴重”和“很嚴重”的合計比例最高也不超過68%。而本次調查中,大學生對所列所有環境問題的感知程度非常高,所有各項問題被認為迫切的水平均在80%以上。由於本次調查在評價時使用了“中度迫切”,有一定可能造成“迫切合計”比例較高。那麼,很低的“不肯定”的比例從反面仍然能夠反映出大學生對中國環境問題的感知程度很高。如果按“迫切合計”排序,大學生們認為名列前幾位的中國迫切環境問題是﹕大氣污染第一;水污染第二;水土流失和垃圾(固體廢物)污染並列第三;森林面積減少第四;濫佔耕地第五。如果按“非常迫切”一項的比例排序,大學生們認為名列前幾位的中國迫切的環境問題是﹕森林面積減少第一;水污染第二;水土流失第三;大氣污染第四;濫佔耕地第五,垃圾(固體廢物)污染第六。可以看出,這兩排序的前幾位項目完全吻合,只是在序次上有一些差別。對五年後中國環境的狀態的估計上,認為將會變好(包括認為“好多了”和“好”兩類)的合計比例為31.4%,認為“一樣”的只有13.1%,而認為會變差的(包括認為“差多了”和“差”兩類)的合計比例為55.4%。這一結果反映了大學生中對於中國環境問題的危機感,同時也表現出對當前環境治理能力和發展前景並不是很樂觀。本次調查還就全球若干環境問題按其迫切性作出評價,其匯總結果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