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读后感范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梁家河”读后感范例经过紧张的工作,我学习了汽车公司技校党委发的《梁家河》一书,这本书记录了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生活。读完这本书,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打动,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为人民努力工作的初心,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努力学习的动力。我深深感到,习近平主席今天的成就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1.喜欢读书,充满对知识的渴望书中讲到,习近平主席在梁家河知青的岁月,从北京特意带了两箱书到延安,在那个年代,下乡当知青是去吃苦的,没有功夫去读圣贤书。这在当时很多村民都不理解,但就是因为这些书,成为了他融入当地小伙伴的敲门砖,书中的内容给村里的娃娃们走向美好前程的向导。读书带来很多快乐,从书中收到启发,通过读书开拓思维,正是这些书籍给梁家河带来很多新的思路。习近平回忆说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他在乡村教师那儿惊喜地发现了《红与黑》、《战争与和平》和明清时代的课本;从退伍军人那里借到了《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他还想方设法寻找莎士比亚的作品。事实上,他自己从北京带来的书就不少。比如《十万个为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母亲》等,看完这些书,他并不知足。习近平曾在采访时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以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其实,习近平无形中也教了梁家河很多东西。2.融入群众,敢于吃苦当年的陕北乃至全中国生产力落后,劳动基本上全靠使蛮力,生产工具落后,也没有劳保用品。在打坝造田时,没有手套保护,习近平和老乡一样,直接用手抓住木夯用力往下砸。一天下来,手上全是泡。第二天还得照旧干,泡磨破了就开始流血,直到后来手上磨出了老茧。我们很难把这样的劳动场面与一个插队的稚嫩知青联系起来,但这就是年轻时的习近平。农历二三月,陕北冰雪刚刚融化,气温依然很低。当时习近平在寨子沟打水坠坝,他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最忙时要从清晨干到深夜。人们对干活不撒奸儿的习近平竖起了大拇指:好后生!当时的陕北窑洞里,不仅有虱子、跳蚤、老鼠、蝎子,甚至还有蛇出没。露天厕所,夏天有蚊蝇,冬天寒风刺骨。贫瘠的土壤,干旱的气候,落后的老镢头、没有弹性的木扁担,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粮食不够吃,柴火经不住烧。在极饿极馋的寒冬腊月,习近平和他的小伙伴生吃过猪肉。就是这么苦,习近平都曾经做好长期在梁家河生活的准备。与今天的生活进行对比,我们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要以高度的责任心、高质量的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工作,培育出更多的大国工匠,为学院质量强校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