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华先进事迹(精编5篇)【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王永华先进事迹(精编5篇)”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王荣华先进事迹材料1一心一意搞建设千方百计求发展——记民族团结示范家庭王荣华的先进事迹王荣华,男,现年67岁,中共党员,于1999年9月从蚌谷乡中心校退休,退休后,他老人家没有放松自己在家闲着,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积极参加组织活动,支部活动,虽然工作上退休,但思想上不松懈,虽然年近古稀,但身子骨还挺硬朗,学习上从不落于人后,仍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2002年被当选为河湾村民小组长,自担任村民小组长以来,他始终默默奉献,埋头苦干,锐意进取,舍小家顾大家,为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改善村容村貌不遗余力、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昔日百业待举、穷山僻壤的小村庄变成了今天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在他的带领下,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00元,家家户户用上了清晾干净的自来水,水泥路通到各家门前,绝大多数家庭通了电话、安装了有线电视,背上了移动手机电话,现代化的家具在该村也基本普及,村里基本消灭了“脏、乱、差”现象,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文明新风迎面扑来,形成了互帮互助、尊老爱幼、乐善好施、遵纪守法的文明村。该村曾获省司法厅颁发的“四五”普法先进集体,州级文明村,整村推进先进集体,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他本人也先后被州、县、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普法依法治理先进个人、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一、抓产业,争当致富“领头雁”1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和完善,他敏锐地感到,传统的种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要想致富,就必须打破常规,理清思路,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找准具有优势和广阔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辐射、带动农民发家致富。一是以盘龙山生态养殖厂为龙头,向国家争取畜牧业贷款进行规模种草养殖,带动本村种草60余亩,养牛150头,养猪410头;二是按照乡打造一条经济带发展假日休闲农家乐的工作思路,积极动员群众种植无公害蔬菜150亩,经济林果230亩,挖塘养鱼12户。可为群众年增收6000元,有力推动了全村种养殖业的发展。三是跳出耕地搞调整。鉴于耕地少,农村富余劳动力多的实际,王荣华同志挨家逐户了解他们的想法,当他得知大多数富余劳动力都愿意外出务工,但找不到出路时,他及时向当地劳务输出部门联系,要求对本村需外出务工的富余劳动力进行基本常识培训,并大量搜集外地用工信息全力输出,到目前,全村外出务工人员80余人,其中整户外出10户,一年可带回务工收入近100万元。三、抓基础,夯实发展平台“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垃圾乱倒,杂物乱堆,牲畜乱放,房屋乱建,是过去河湾村的真实写照。面对这不堪入目的现状,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下定决心要引导、动员全村群众,改变前村普遍存在的“脏、乱、差”现象。2002年至2004年间,他带领群众集资10900元,投工投劳1600个,修建了2条长达1千米,宽3米的农作路,2005年至2007年间,他又带2领两委班子向上级相关部门争取资金共硬化进村路300米,活动场地600余平方米,进村支干路400米,入户路500余米。由于他们干劲足,积极性高,2008年,被定为县乡整村推进示范村进行建设,于12月浇灌了长620米的进村水泥路,并新建盖了活动室1间,共200平方米。彻底改变了“脏、乱、差”的现象及村民行路难的问题。三、抓”精神食粮”,树文明新风为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宣传好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各项方针政策,让更多的村民广泛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他出资1000元购买鼓、锣、等文艺道具成立了一支20余人的文艺队。回首河湾村的旧貌,如今已经被“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型农村所代替,身着朴实的他还是徘徊在村庄的各个角落,因为他知道,成绩只属于过去,前面的路仍然崎岖,带领全村群众战胜新的挑战,尽快奔向小康才是他努力的方向。王经华主要先进事迹2王经华主要先进事迹王经华,1953年出生,1979年参加工作,1986年入党,大专学历,经济师。1979年----1986年丰县工副业办公室工作。1986年----1994年丰县金陵乡工交公司工作,任副经理;同时兼任丰县粉末冶金厂厂长、党支部书记。1995年至今,徐州旺达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1999年任丰县政协委员,工商联副会长。94年3月,任丰县粉末冶金厂厂长、党支部书记的王经华与前来丰县考察的香港旺亿公司达成协议,共同出资兴办了徐州旺达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公司是丰县金陵乡第一家三资企业,王经华同志任徐州旺达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在王经华同志的领导下,旺达公司逐步发展成为集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外向型个体私营企业。现在公司占地面积3335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拥有3000吨冷库2座,加工车间面积5800平方米,加工厂经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CIQ)评审,达到了出口保鲜菜厂、库卫生要求。公司拥有固定资产3600万元,现有职工350人,其中高工及本科以上技术人员20余名,年加工牛蒡万吨,产成品吨。公司以1000亩GAP良好农业示范基地为核心,建有无公害牛蒡基地10262亩,同时以该公司为中心,带动周边地区形成了十几万亩牛蒡、山药、芦笋、苔蒜、黄皮洋葱等特色陆地蔬菜种植基地。公司拥有自营出口权,主导产品牛蒡、山药、黄皮洋葱、芦笋主要出口日本、南韩、台湾、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市场前景广阔。公司于2002年通过了ISO9001国际体系认证,2004年通过了ISO14001环境认证,同年“旺达牌牛蒡、山药”被评为江苏名牌。2005年“旺达牌”牛蒡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A级认证,同年获北京中绿华厦有机食品认证中心有机食品认证,填补了徐州市有机食品的空白。2008年,旺达商标又获得江苏省著名商标称号,旺达牛蒡产品被评为江苏省名牌农产品。2008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5257万元,创汇200万美元,利税680万元。企业的发展,虽然离不开农民的支持,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离不开市场的支持,但更离不开企业的带头人王经华同志的不懈努力。王经华同志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一、发明挖沟机、牛蒡切丝机,提高了生产效率。1997年王经华带领企业技术人员,发现人工挖沟种山药、牛蒡,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经过在量考察研究,发明了牛蒡机械挖沟机;而对大量牛蒡切丝同样会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而且切丝很不均匀,经过大量考察研究发明了牛蒡切丝机,大大节省了人力,迅速使本地区牛蒡面积扩大至8万亩。二、促进农村产业化调整,培育原料基地在发展外向型农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导农民快速调整,农业产业化结构中,王经华同志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扶持基地发展主要做法是:1、与基地农户建立了稳固的契约关系。每年王经华都与有关村签订种植收购合同,保护价收购。2、积极做好各项为农服务工作。一是信息服务,王经华总是将市场信息及时传递给基地农户,让农户做到心中有数,共同努力发展高产、高质、高效的蔬菜种植。二是科技服务。王经华同志多次针对性的聘请日本的技术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亲临指导,进行技术服务,还与南农大等科研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请他们给予技术指导。三、缓解就业压力,安置下岗职工和社会剩余劳动力在王经华的领导下,公司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劳动力不足,技术人员不足,为此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先后安置下岗职工30余人,招收社会剩余劳动力250余人,为社会的稳定,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四、扩大企业规模,开发新产品,创立名牌,扩大销售渠道。2000年3月,王经华同志自费出访日本,考察了日本食品加工厂、超市。2000年6月又随江苏省外经委组团去日本参加大阪产品展销会。2000年11月又随江苏省外经委组团去日本神户,参加展销会。几次日本考察,王经华每次都有深刻体会,同时也认识到必须把目光由国外市场转向国内市场。2000年11月,在王经华的努力下,与台湾重河公司合资,组建了旺达产业的又一股力量徐州天顺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同年,王经华聘请食品专家、食品卫生专家,购置先进的仪器加工设备,又引进日本先进的牛蒡深加工技术,配方。经过1个月的研制,具有特色的牛蒡系列产品----牛蒡菜、牛蒡茶诞生了。产品投放市场后,以其独特的风味、丰富的营养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自2001年开始,为了进一步拓展国内市场,扩大公司规模,公司又联合江苏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江南大学等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共同研究、开发了牛蒡酥、牛蒡酱、五行蔬菜汤等系列产品,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市场销售规模不断扩大,现在已经进入了全国各大中城市的超级市场、大卖场,大有供不应求之势。公司经营理念是诚信为本、共同发展,公司董事长及总经理王经华携公司全体员工,愿和您携手共创辉煌。王华同志先进事迹材料3王华同志先进事迹材料一滴水的精神——追记镇江市援疆前方指挥组副组长王华系列报道之一奔腾不息的伊犁河,从冬到春,缓缓流过了千年,滋养了美丽富饶的伊犁河谷。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人的一生只是一滴小水珠。镇江市援疆前方指挥组副组长王华,用自己的生命,将三年援疆之路彻底融入了援疆的时代大潮。这是怎样的一滴水?至清而平凡,至纯而平淡,但也有耀眼的光芒。因为一滴水,也能折射太阳。上善若水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上周四,记者走进新落成的16层高的四师医院综合大楼,看到这里宽敞明亮,设施完善,与五年前记者来时的印象截然不同——那时的医院走廊里挤满了加床的患者。对比此中变化,来就医的患者纷纷伸出大拇指:现在好。尽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认识王华,也不知道王华为此付出的心血,但一个实实在在的好消息放在面前:四师医院马上要升“三甲”了。三年前,在王华的带领下,镇江前指在最短时间内确定了援疆工作计划,并迅速启动,并定下基调:援疆资金要充分发挥“撬动”作用,不求项目“高大上”,一定要用在惠及民生的项目上,让更多的老百姓感受到援疆带来的实惠和温暖。两千多年前写出“上善若水”的老子,在《道德经》中还留下另一句名言:功成事遂,百姓皆为我自然。对王华和镇江市援疆前指来说,项目是哪个地方援建的,抑或是谁出了大力,有多少老百姓知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项目要重教育、重医疗、重民生,要能切切实实地提升四师群众对国家援疆政策的获得感。2013年底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镇江市共安排援疆资金亿元,实施援建项目50个(不含人才培训单项)。通过援疆项目的注入,师市、团场面貌焕然一新,干部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老百姓的幸福感增强、对援疆工作的认可度提高。至2015年,四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将分别达到3万元和万元,年均增长为%和%;城镇化率由48%大幅提高到65%,非农从业人员比重由26%提高到52%。新一轮援疆以来,镇江前指还特别重视精准扶贫工作,从2014年以来,镇江前指每年投入援疆资金3600万元,用于支持四师18个团场的畜牧养殖业、种植业、果蔬园艺业、民族工艺品加工等特色产业的发展,促进职工多元增收项目。截至2015年底,累计发放贷款贴息万元,撬动资金亿,全2师8%农牧工低收入家庭户均收入由万元/户增长到万元/户,增长41%。至柔至刚水至柔,却柔而有骨,信念执著追求不懈,令人肃然起敬。弯弯曲曲的伊犁河,多少阻隔、多少诱惑,即使关山层叠、百转千回,奔流入海的意志何曾有一丝动摇?当地牧民说:骏马要看一双眼睛,勇士要看走过的脚印。刚到四师,王华就立下誓言:在四师,我不会有什么豪言壮语,也不会有什么英雄壮举,但绝不碌碌无为。四师东起天山那拉提,西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下辖18个团场,从师部到最远的团场,单程距离就有300公里。三年援疆日子里,王华走遍了18个团场。伊犁有着举世闻名的旅游资源:那拉堤、喀拉骏、八卦城……这些地方附近都有四师的团场和连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