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范例5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范例5“有多个(知道公斤和克)”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是“数与代数”领域中“常用量”的重要内容。下面是网友给大家带来的“多少(知道公斤和克)”教案的一个例子。请参考下载吧!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范例一[教材简析]教材通过一些场景,如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等等,导人新课,让学生感知这些都是比较重的或大宗的货物,了解计量这些货物有多重,通常都是用吨作单位,感受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每袋100千克的大米,说明10袋这样的大米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从而引出吨与千克的进率。接着又以一个小学生体重是25千克,推算出40个这样的小学生重1000千克,即1吨。这里所出现的大米、学生等,都是学生熟悉的,有助于学生在已经掌握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师问:小朋友们,你们能猜一猜数学老师的体重吗?①请几名学生猜一猜;②让猜的学生说说老师的体重为什么用千克作单位而不用克呢?2.课件展示场景: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车厢。①学生观看场景图,师说明这些图中堆放或者运输的都是些很重或大宗的物品;②提问:如果我们现在用克或者千克作单位来表示这些物件的重量,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用时方便吗?3.揭示课题:如果用克或千克作单位来表示上面物品的重量,用起来比较麻烦。因此,计量这些重的物品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可以用符号“t”表示。板书:吨的认识[设计意图]通过猜老师的体重,唤起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回忆,接着通过观看场景图,初步感知在计量比较重的或者大宗物品有多重时,需要用比克或者千克更大的单位,从而引出吨这个单位。二、参与实践,充分体验1.感知25千克、50千克、100千克大米的重量(1)感知25千克出示25千克重的一袋米,请一位力气小的同学来搬,如搬不动,再请一位力气大的学生来搬。(2)感知50千克出示50千克重的一袋米,还请上面力气大的同学来搬,如搬不动,再请一位学生来帮忙搬。(3)感知100千克出示100千克重的一袋米,让班级几位力气最大的学生一起来试试,看能否搬动,搬完后,让学生谈谈搬米袋的感受。[设计意图]让学生三次搬米袋,由最轻到重,逐步强化学生对100千克重的感知,为下一步建立1吨重的表象铺设合适的台阶。2.直观感知1吨的实际重量(1)谈话:刚才同学们在搬100千克米袋时,感觉很重,那么2袋这样的大米多少千克呢?3袋、4袋……10袋呢?(课件展示10袋大米的情境图)(2)学生按老师所说的大米袋数说出相应的千克数。(3)小结:1袋大米100千克,10袋大米重是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lt=lOOOkg。(4)让学生根据:1吨=1000千克说出3吨=()千克,8吨=()千克,5000千克=()吨,7000千克=()吨。(5)假如我们班学生的平均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我们班多少位同学才有大约1吨?学生动手算一算,然后交流算法,得出40位同学大约有1吨。[设计意图]用10袋大米,40个学生的体重,让学生体会1吨重的概念,学生看得见,模得着,有助于学生在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1吨重的概念。3.结合实际,加深对吨的认识(多媒体结合演示)(1)读一读:一棵白菜重1千克,1000棵白菜重才是1吨每头牛重500千克,2头牛重是1吨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是1吨每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是1吨(2)算一算:1桶水大约10千克,()桶水重1000千克2块砖重5千克,200块砖重是()千克,()块砖重是1吨(3)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吨这个单位?学生举例说明重大约1吨的物体。[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一读、算一算、想一想等活动,丰富学生对1吨有多重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1吨观念的建立。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1.填一填:一只河马重3()一只羊重大约45()一个苹果重200()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4()拖拉机能装2000千克石子,也就是()吨大象的重量约6000千克,也就是()吨一条蓝鲸重7吨,也就是()千克一条鲨鱼重约3吨,也就是()千克2.算一算:一台起重机一次能吊起2t的货物,照这样计算,15次能吊起的货物是多少吨?3.试一试(多媒体):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面标记限重量是1t,13个成人(1)如果是我们三年级的小学生去乘的话,每次可以乘坐几个?(2)如果是我们学校83位老师都要乘电梯,至少要乘几次?[设计意图]让学生填一填,算一算,使学生充分认识吨这个质量单位,通过让学生解决乘电梯问题,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吨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四、小结评价,回归生活1.说说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有哪些收获。2.课外实践:星期天在家长的陪同下,到商店或超市调查一下,有哪些货物是用吨作单位的,有哪些货物是用千克作单位的?如果是以千克作单位,估计一下多少件这样的货物的重量是1吨,作好记录。[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拓展,通过调查、收集、处理信息,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范例二教材分析:教材设计了一些让学生感受质量单位、比较物体轻重的活动,并结合活动渗透了一些统计的初步知识。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重量,逐步建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并且明确要比较物体的重量,不能光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切实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另一方面通过记录同学们的休重,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学情分析: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准备测量工具,对质量单位的感受,不只限于对千克的感受也可以是克。在活动形式上,除了参考教材上提供的内容外,还可以从本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教学重点: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设计理念:1、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2、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3、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自感知,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多次实践又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体重计、台秤或弹簧秤、天平、两袋盐等物品。学具准备:各种物品。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1、游戏导入:请两位跑得快的同学到台前做“背人跑步比赛”的游戏(被背的两人轻重对比明显)。让大家估计谁最有可能赢?为什么?小结:人是有轻重的。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相互说一说。3、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出课题。板书:有多重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一)称学生的体重1、师:要想知道某个人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呢?2、让学生观察带来的体重计,观察一下,上面有什么?怎么称物体的质量呢?想好了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指名汇报,随机介绍kg是千克的表示符号。3、让一组学生轮流站在体重计上,秤出每一位同学的体重,并指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记录下每位同学的体重。4、让每一个学生统计出不同的重量的同学分别有几种,统计时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统计,如用“正”字来表示,或用其他方法来表示。5、让每一位同学背一背、抱一抱不同质量的同学,感受一下不24千克、32千克分别有多重。6、全班交流,把每组统计的情况合在一起,成为全班同学体重的统计表,再让学生提出一些加、减法的数学问题,进行加、减法口算练习。(二)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1、称一称。把自己小组带来的两袋盐放在台秤或弹簧秤上称一称。学生生观察秤的指针指向几,老师指出1千克就是两袋盐的质量。2、掂一掂。再把刚才称的盐放在手中掂一掂,边掂边用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并说说掂1千克的感觉。3、估一估,你们再掂一掂身边的其它物体,能找出哪些东西重1千克吗?估计后再把这些物体放在秤上称一称,并互相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4、猜一猜。师拿出1袋棉花和1袋铁钉,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说明理由,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以实践来证实,请2名学生分别称一称。5、质疑:这2袋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感受到物体体积大并不一定重。6、小结:刚才我们大家通过各种学习手段,感受了1千克物体的质量有多重,可我们看像这些(举起一枚硬币,指着衣服上的钮扣和学生带来的鸡蛋,以及文具盒中的笔、橡皮等),比较轻的物品怎么知道它们的质量呢?(三)建立克的质量概念1、天平称一称带来的硬币以及文具盒中的文具吧,先看老师称几根粉笔的做法。教师边称边介绍克的表示符号“g”。2、学生小组进行操作,称硬币、鸡蛋和铅笔、橡皮等物品。3、交流汇报。4、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猜一猜、议一议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三、全课总结看来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除了用称的方法,还可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1、到商店看1千克的物体或买1千克的东西有多少?2、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范例三〖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意图〗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教材安排先认识千克和克,再认识吨。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的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所以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为了使学生获得克、千克的明确概念,我为学生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如:每个小组一个台秤、天平和一个体重计,还有许多盐、水果等物品。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再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开展各种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本节课的教学以实践活动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使学生体会1克、1千克有多重。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异质分组,为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提供了条件,组内设有组长、汇报员、记录员来组织和调控整个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动手“做数学”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同时养成学生乐于与同学交流想法的习惯。设计思路1.创设情境。在教学中结合实际为学生提供有趣的、丰富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价值;同时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矛盾,引起思考,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发现的问题。2.构建新知。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自主探索”为核心,将“合作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猜盒子、称物体、称体重等,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3.应用拓展。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学校有一流的教学设施,为教学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班级现有学生42人,其中大部分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乐于动脑,敢于向困难做斗争。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所接触的事物及思考问题的角度都有所不同,因此出现了个体差异。针对这些问题,我采取的对策是: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利用有

1 / 3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