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十二五”时期宏观环境和趋势研究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中国仍将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对福建省而言,“十二五”时期将是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科学发展的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五年;是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加快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五年。一、金融危机对福建省经济发展的影响从2007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开始,到房利美和房地美“两房”危机,再到著名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美林银行被收购,美国最大保险公司AIG濒临破产,全球股市的持续下跌,在华尔街掀起了一场金融危机,并迅速席卷全球经济。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具有速度快、来势汹、波及广、影响深等特点,导致全球金融动荡、诱发严重货币危机、实体经济遭受重创、生产者和消费者信心下跌等态势。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仍在持续,2009年第一季度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比上年第四季度分2别下降5.7%、9.7%和14.2%。虽然各国纷纷出台拯救和激励措施,但主要经济大国仍处于下降趋势。2008年中国地区生产总值达30.067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增速明显低于2007年13%的水平,是自2002年以来的最低增速。2009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为6.1%,第二季度增长7.9%,上半年同比增长7.1%,前三季度同比增长7.7%,呈企稳增长态势,预计可实现“保八”目标。但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稳固,仍存在诸多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福建省经济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到2009年前三季度,我省经济增幅为10.2%,虽逐步走出持续下降的“通道”,呈现企稳态势,但进一步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福建省经济增速开始减慢,产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由于我省经济外向度较高,经济持续增长面临更大的困难。2008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23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57.75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5415.77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4249.59亿元,增长12.1%。2009年前三季度,全省实现生产总值7586.75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79.8亿元、3844.4亿元和3062.55亿元,分别增长4.7%、9.7%和12.1%,第一产业贡献率为3.6%,拉动GDP增长0.37个3百分点;第二产业贡献率为50.9%,拉动GDP增长5.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贡献率为45.5%,拉动GDP增长4.64个百分点。但同期全省进出口总额572.27亿美元,同比下降12.3%,其中出口总额382.57亿美元,下降11.4%;进口总额189.70亿美元,下降14.2%。图12009年前三季度全省GDP增长比较2009年前三季度全省经济增长较全国平均水平高2.5%,但在全国经济增幅中仍处中下水平。前三季度全国有18省份GDP增幅达两位数,除上海、新疆、山西等省份外,其余各地GDP增速均高于或达到全国7.7%水平。其中,内蒙古经济增幅达16.9%,继续居全国首位。表12009年1-9月份福建与部分省市GDP增速比较单位:%省份内蒙天津广西四川重庆湖南安徽陕西辽宁湖北贵州吉林江苏增速16.916.313.713.513.413.112.912.912.712.512.412.111.7省份西藏江西云南山东福建海南黑龙江河北广东浙江上海新疆山西增速11.51110.710.510.29.89.89.68.67.77.16.40.54注:全国为7.7%。1、工业增长放缓态势有所缓解2008年福建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139亿元,同比增长16.7%,增速比上年回落4.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77.21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5%。2009年前三季度全省工业增加值3359.51亿元,比增8.6%,增幅分别较上半年、1-7月和1-8月提高3个、2.8个和1.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224.61亿元,比增9.1%。在全省37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1个行业保持增长。三大主导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98亿元,比增5.6%,较上半年提高5.1个百分点,其中机械装备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02.85亿元,比增0.6%,电子信息业增加值279.09亿元,比增5.4%,石油化工业增加值316.12亿元,增长14.3%。全省工业累计完成销售产值11344.9亿元,比增4.0%;产销率为97.05%,同比减少0.31个百分点。9月份全省工业用电量完成73.51亿千瓦时,比增8.2%,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4个,前三季度工业累计用电量完成560.73亿千瓦时,虽同比下降1.6%,但工业用电量已持续4个月正增长,降幅正逐步收窄。前三季度累计工业出口下降10.1%,降幅比1-8月缩小1.6个百分点。上述数据传递了我省工业生产已较前两季度明显回升,出现积极向好的趋势。2、对外贸易降幅有所缩小态势5据海关统计,2008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为84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9%,其中,出口569.8亿美元,进口278.5亿美元,分别增长14.1%和13.6%,全省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增速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9、3.1和4.9个百分点,且2008年11--12月份连续出现负增长,12月进出口总额64.7亿美元,下降12.3%,其中,出口46.3亿美元,下降7.6%;进口18.4亿美元,下降22.2%。2009年前三季度全省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572.43亿美元,同比下降12.4%,但降幅已分别比上半年收窄4.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82.64亿美元,下降11.4%;进口189.79亿美元,下降14.4%。从全国范围看,前三季度我省累计进出口、出口和进口降幅分别低于全国平均降幅8.5、9.9和6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我省民营企业进出口贸易逆势增长,前三季度包括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内的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达178.1亿美元,比增13.3%,其中,出口143.8亿美元,比增11.6%,进口34.3亿美元,比增21.2%。3、实际利用外资降幅逐步趋缓2008年福建省吸收外资总体呈“两降一升”:新签外资项目1101项,同比减少622项,下降36.1%;按验资口径统计,合同外资71.52亿美元,同比减少22.97亿美元,下降24.3%;实际到资56.72亿美元,同比增加16.11亿美元,增长39.7%。2009年前三季度利用外资降幅逐步趋缓,全省6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635项,按验资口径合同外资32.15亿美元,同比下降42.0%,但比1-8月减缓1.0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48.41亿美元,比增0.2%;按可比口径统计,合同外资57.75亿美元,同比下降32.9%,实际利用外资76.08亿美元,比增0.9%。4、启动内需重点项目持续推进2008年福建省329个在建重点项目投资121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2.9%,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2009年前三季度全省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48.55亿元,比增17.9%;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93.69亿元,增长18.4%。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全省本年新开工项目数达4913个,增长19.5%;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投资37.2亿元,增长79.7%;第二产业投资1424.28亿元,增长11.6%;第三产业投资2332.21亿元,增长22.2%。5、房地产投资降幅不断收窄2008年福建省房地产开发投资1114亿元,同比下降1.6%;商品房销售面积162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3.1%;商品房销售额732.58亿元,同比下降35.4%。2009年前三季度房地产投资降幅不断收窄,累计完成投资738.03亿元,同比下降9.6%,增幅比上月回升1.7个百分点;商品房施工面积达10906.94万平方米,增长3.8%,其中竣工面积1249.31万平方米,增长29.9%;销售面积1908.89万平方7米,增长69.3%,销售额达1024.17亿元,增长99.3%;空置面积为457.74万平方米,增长64.1%。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尚不能排除“十一五”后期金融危机的阴影能完全消除,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要重点关注金融危机后期宏观环境的变化因素:从国际看,市场需求并没有明显回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从国内看,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制约经济发展的长期性矛盾、深层次问题仍较为突出;从我省看,产业规模不大、层次不高、竞争力不强的状况仍然存在,福建在海西区的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提升;前三季度外贸出口、工业用电量、合同外资等一些指标仍呈负增长,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稳定的因素仍存在;扩大内需的重点举措,包括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仍面临诸多压力;制约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增长等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二、“十二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1、阶段性特征“十二五”是我省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提升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水平的关键时期。要立足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8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的战略定位,扎实推进“两个先行区”建设,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十二五”期间阶段性特征:与“十一五”相比,“十二五”发展特征:一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近期,国家先后批准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等区域发展规划。至此,在我国国土版图上,形成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北部湾、武汉和长株潭两型社会、川渝城乡一体、海峡西岸、江苏沿海、澳珠横琴、关中天水和辽宁沿海等经济区域,呈现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这对推动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加快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二是两岸交流合作全面推进的环境。随着海峡两岸关系趋于缓和,制约两岸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体制机制性因素相对减弱,无疑为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良好的契机,有利于推动海峡两岸携手建立经济合作机制、完成两岸经济制度性安排。以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海峡东岸的台湾为主体,推进海峡两岸经贸、交通、旅游、文化交流合作和载9体建设,实现两岸经济一体化,对海峡西岸经济区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形成、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具有重大的意义。三是全球产业结构将面临重大调整。目前全球正面临着从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变、从传统产业结构向新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随着金融危机导致社会消费品总需求的减少,发展中国家利用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将受到限制,今后可能更加强调推动降低关税、提高市场准入等规则的制定,而发达国家则可能在国际贸易、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挂钩等方面寻找新的产业发展机会,这将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继续实施扩大产品出口设置诸多障碍。四是人均GDP超3000美元面临的压力。当前,我省人均GDP已突破3000美元,国际发展经验表明,这一时期既是加快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人口、资源、环境等矛盾突出与瓶颈约束加剧期。要实现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必须转变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争创科学发展先行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增添新的发展活力,以创造新的发展潜能,以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但从目前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看,“十二五”期间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与提升,进一步引导和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经济增长有效性和均衡性还面临诸多困难。2、有利条件10一是国家加大海西区发展。2009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2009年7月福建省第八届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为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