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马说教学设计(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韩愈马说教学设计(4篇)【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韩愈马说教学设计(4篇)”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韩愈《马说》教案【第一篇】《马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法、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教学重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教学方法朗读法、品味、交流。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简介文体及作者)1“说”2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称《韩昌黎集》)。二朗读文章,初步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全文。2学生朗读课文。3结合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⑴骈()死于槽枥()之间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⑵才美不外见()1外见:从外表上显现出来。⑶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邪同耶材同才4阅读课文并思考:⑴课文的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2)层次: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5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6课堂练习:检测字句意义7练习:背诵全文。三深入研究,体会感悟1第一节:伯乐知马(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着决定作用)首句千古感叹.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次句──愤愤不平千里马倒常有,可没有伯乐发现,愤世嫉俗。末句──描写千里马的终身遭遇,“不以千里称也”“也”肯定语气,寄予无限同情。2第二节:不知马,害了马(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首句──千里马的特点特别能吃,因此特别能跑。次句──全节之关键,“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末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一顿,作低回之势。接着,以“不饱,不足,不外见,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层层蓄势,反问作结。“也”反问语气,愤怒谴责“食马者”害了千里马,向读者寻求公道与正义。3第三节:太不知马(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2首句──活画“食马者”的愚妄无知的丑态;神态:“执策而临之”洋洋自得愚妄浅薄;语言:“天下无马”有眼无珠;末句──发表感叹归结全文中心“不知马”。其真不知马也(“也”推测语气,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句末可以用“!”(强烈的讽刺感情)“?”(推测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问而后答,一锤定音)4归纳寓意5学生思考:本文的观点是什么?形象是什么?借伯乐与千里马来比喻什么?四课外拓展政途多失意悲愤出奇文──中国古代怀才不遇文学初探1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文人怀才不遇?写了些什么作品?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山水风景,男女之情,咏史怀古,托物寓意)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古代文人哪一位?将上述你的观点写成1篇小论文,下节课交流。五、布置作业1、积累词语。2、翻译课文。〖板书设计〗马说韩愈全文中心:其真不知马也千里马----伯乐------食马者(辛辣嘲讽)(愤怒谴责)韩愈《师说》教案【第二篇】韩愈《师说》教案教学设想《师说》教学拟用3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首段,第二课时学习第2段.第三课时学习3、4两段并总结全文。(本教案为第一课时)《师说》是韩愈散文压卷力作之一。“师”、“道”二字为全篇灵魂,总系于篇首,全文以“浩然之气”灌注。其势亦蓄于篇首。故扎实抓好第1段的教学,就奠定了认识全文的基础。文言知识方面,按教材系列当重实词。第1段中,“师”的用法已见3种,中含首次要求作理性把握的意动用法,是为重点;其余“道”和“业”的特定含义,“受”的通假,亦予搞清。此外虚词中“乎”的介词用法,“也”的句间停顿作用,“所”字结构,也适当复习。韩愈师道之论,雄踞中国思想界千二百年,以中唐世情说穿百代通理,于人于文,均有可鉴,因此教学中对韩愈“奋不顾流俗”的精神和“师道”的古今通义,不可不及。教法当以教学对象为本,以本人执教班级而论,教材处理不拟作大幅跳跃,而优先考虑讲授与谈话引导相结合的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一)了解作者地位,复习文体特点,懂得写作背景。1.韩愈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师说》是韩愈散文的重要代表作之一。2.由已学过的《马说》、《捕蛇者说》、《少年中国说》等篇总结出:“说”是议论,“说”前的文字提示了文章的论题,“师说”这个标题,表明“说”的对象是“师”。3.韩愈为什么要专以“师”为论?①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他大力鼓吹儒学,反对佛老,并希望借提倡先秦两汉古文传统的名义来扭转当时写文章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歪风,这就要靠师承关系大力宣传并推行自己的主张,于是“师”的地位显得异常重要。②当时在士大夫阶层中间,从师学习的风气衰落到了极点(举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写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有关内容为佐证),因此韩愈要靠师承关系推行自己的政治和文学主张非常困难。所以,韩愈在勇敢地“抗颜为师”的同时。写了这1篇《师说》,向歪风盛行的社会高声倡导他“从师学道”的主张。(二)诵读课文第l段。1.以第1句为例提示要重视停顿和重读。古之学者/必有师。重读“必”。“必”语气坚定,斩钉截铁,表现了韩愈向“流俗”挑战的决心。2.齐读第1段。提示:①不仅要读得准确,而且要读出“抗颇为师”的气势。②句中的“也”表语气停顿.应顿在“也”后,作用是强调“也”前的词语(“闻道”)。(三)研习第1段。1.认识“师”的意义和职能。韩愈说的“师”,有特定含义,非指“童蒙之师”。他认为“师,必须具备三种职能:传道,受业,解惑。“道”,就是儒家以仁义道德为中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整套大道理。即擂家道义。“业”就是“经传六艺”等阐释儒家道义的经典。“惑”则指在“传道”、“受业”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间题。“受业”的“受”与今“授'为一对古今字。“受”甲骨文中是一只手把东西交给另一只手,所以无论“接受”、“交付“都用这个字。后造“授”表交付,“受”才单表“接受”。这种情况语文课本也归入通假一类。2.认识“师”的职能之间的关系。讨论:“师”的三个职能有无主次之分?哪一个是最终目的?明确:“受业”是为了“传道”,而“解惑”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业”,从而理解“道”。所以“传道”是根本职能。若不是这样的“师”,就无法完成鼓吹儒学、推动古文运动的任务。学生翻译“师者”一句,先直译后意译。(兼及“所以”用法。)3.认识韩愈“传道”之说的价值。韩愈打破了仅仅把“师”的职能看作教书识字的世俗局限,指明了“师”的根本作用就是通过“传道”扭转世风,这点古今有相通之处。学生讨论古今师道的异同。明确:古今“道”、“业”、“惑”的时代及阶级内容有所不同。但韩愈师道之说将“传道”列于首位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4.认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师”的根本职能是“传道”。“道”既要“传”,说明不可先天获得,所以作者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既然人莫能“无惑”,而“师”可“解感”,则可以推出“一切人都应从师学习”的结论。示小黑板A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辨析3个“惑”字。翻译。5.认识从师学习的正确态度。诵读“生乎吾前”至段末。示小黑板B面:“生乎吾前后,其闻道也,固(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思考:从这三个“师”中先排除一个差别最大的,再辨析剩下的两个。讨论后明确:①先排除后面一个(名词)。②“师(道)”是“学习(道)”,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师(之),是“以(之)为师”,属意动用法(用学过的有关例句印证之:不耻下问,草菅其命,吾妻之美我)。兼及“乎”、“所”的用法。翻译这几个句子。讨沦:文中提到从师的态度,最明确的是哪一处?这个论断与上文有何逻辑联系?明确:从师的正确态度概括起来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以有道者为师),它的理论依据就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既然“传道”是“师”的根本任务,那么择“师”当然非“道”莫属,其余无论年龄、地位、学历……均可置之度外。6.认识韩愈师道之论的局限性。思考:“师”是否能传一切“道”,授一切“业”,解一切“惑”?明确:韩愈对“师”的作用强调过分了,与我们今天强调社会实践的观点相悖,这是他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7.简要梳理第一段论证的逻辑关系。(四)初步理解韩愈写作的“浩然之气”。将本文与《小石潭记》一类散文比较,从感性方面领会本文的气势。本文的气势从哪里来?1.文章本来就有战斗性,几乎每一个观点都与世俗偏见尖锐对立,充满正义之气。2.严密的逻辑产生了不可辩驳的力量。文章起首就抓住了“师”的实质,为全篇议论树立了一个正确的前提;在这个基础上论证从师的必要,显得理所当然;而师者传道,学者师道,就必然可推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3.语言的运用在意义上层层转接而下,有一种流动的气势,文中多处运用“顶真”辞格,使文气贯接;用词择句多带感情色彩,愤世嫉俗之情溢于言表(如用“必”表坚定倡行师道;用“无……无……”的句式,明确排除“道”以外的一切从师前提;用“孰能无惑”这样的反问句表示一切人概莫能外)。韩愈《马说》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三篇】《马说》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考!韩愈《马说》公开课教学设计1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提到马,大家都知道它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动物,值到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仍有许多与马有关的成语、俗语。比如说这个人整日忙碌,我们可以说他(马不停蹄),我们祝愿别人的时候常说(马到成功),一个人老人仍为事业奋斗,我们可以称赞他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注:有的同学可能认为这里没有马,就用骥引出千里马这个话题。师生解释“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与现代杂文大体相近。简介作者。交待写作背景。二、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注意读出停顿,节奏,感情。学生读完后,可进行适当的评价。再读,如不行,范读。2、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朗读,每人读一段,然后互相交流。交流的内容:1、找出难懂的词、句。2、疏通文意(让学生做好勾画)教师从旁点拨3、交流同学之间,针对难懂的词、句,互相交流。不会的,老师启发,引导,解决。最后找同学疏通文意。三、问题探究1、用文中的话讲一讲,千里马有怎样的不幸遭遇?明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道题设计目的是看看学生是否真的理解文章内容了,并且再次帮助学生记忆重点词语,引出本文的主旨名,最后引导大家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同情、嘲讽。2、食马者要对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还有人要对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吗?明确:伯乐3、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是怎样的?明确:课文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表明作者的观点认为伯乐是最重要的,就是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这句话充分强调了作者对伯乐作用的肯定。引导学生辩论。世上先有伯乐再有千里马,还是先有千里马再有伯乐。在这里可以引出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引导学生最后认识到“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天生我材必有用”。(这里可作拓展部分)最后读课文结束。韩愈《马说》公开课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2、了解文体特征、领会深刻道理。二、过程与方法:1、加强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