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居住区社会环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5章居住区社会环境重点:人际交往及邻里关系居住区的安全防卫难点:城市居民行为思考:1.如何理解居住的社会性与私密性。2.如何从规划设计上做好居住区的安全防卫?3.分析改善居住区邻里关系的重要性。第一节社区及社区发展1.社区概念(1)社区定义社区常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居住于一定地区里的、具有共同联系、并彼此交往的人们,就构成一个社区。○每个社区都有其特定的人口和特定的地理区域,其居民之间有着他们共同的制度,共同的价值观念以及重要的社会交往。○社区由一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群体所组成。社区是以一定的地域为基础的。(2)城市社区特征城市社区由大量、密集、异质的人口聚居而成。城市人口高异质化的原因①职业高度分化造成职业上的异质化;②职业收入差异造成经济上的异质化;③城市层次差异大的组织结构造成城市居民在社会地位和权力方面的异质化;④受教育程度的不同,造成居民在文化水平上的异质化;⑤城市居民居住地的区位结构造成人们在居住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异质化。现代的城市社区特征①居民绝大多数是非农业人口,从事于众多的行业和职业。②人际关系比较肤浅,相互交往注重功利,社会控制主要靠正式的组织和正式的规范如警察、法院、法律等。③科层组织遍布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相应的正式组织提供服务。④利用现代城市的有关机构和设施,居民以其职业为中心来进行纷繁多样的活动。⑤人口的异质性促进文化交流,因而居民思想开阔,乐于变革。(3)社区对个人的影响①通过各种人物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包括性别、种族、职业、阶级、地位、经济等方面。②通过社区生活方式影响人对人文地理环境和时空知识的了解,如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机构以及上下班方式等。③通过参与社区生活,了解社会各种规范及其对个体的约束。④社区为个人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化场所和社会化服务方式。⑤社区为个体提供了各种角色扮演的机会。⑥社区能通过多种途径的文化传递,向人传授价值标准,学会如何分辨善恶好坏,了解前人和他人的经验,构成自己的观念和想法。讨论小区对儿童的影响有哪些?2.社区的构成要素(1)人口:不同的人口状况,对社区的生活、建设和发展起着不同的影响。(2)地理环境:矿藏、土壤、河流、港湾、风景、气候、城市、村落、桥梁、运河、道路、房屋等。(3)经济:作为社区营生基础的物资生产和为社区提供日常生活消费的商业与服务。(4)文化:信仰、价值观、规范、制度、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方言和象征等。(5)组织:非正式组织和正式组织,如家庭、邻里、街道群众组织和经济、政治、文化、福利等机构。组织健全和良好运转,则是维持社区整合的保证。3.社区的基本功能(1)经济生活的功能: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和服务。(2)社会化的功能:任何一个人的社会化,实际上总是在这个或那个社区里进行的。(3)社会控制的功能:社区既通过社会化来实现其对成员的内在控制,更通过各种组织及其规章制度来实现它对成员的外在控制。(4)社会参与的功能:社区居民越是积极从事社会参与,就越有利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5)社会福利的功能:社会福利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服务、公共福利等等。社区的社会福利功能能提供就地直接及时的帮助。4.社区变迁(1)社区空间结构的变迁:由于现代交通、大众传播媒介和通信技术的发达,克服了地理上的阻隔,使社区之间在社会文化上更加接近。(2)社区职业结构的变迁:邻里之间的关系因职业活动各不相同而变得淡漠,人们的交往更多转向以职业的利益和兴趣为轴心。(3)社区内外关系的变迁:社区内的许多单位都具有双重系统的联系。它们与更大社会的各种关系构成了社区的纵向格局,而它们在当地的相互关系则构成了社区的横向格局。5.社区发展(1)社区发展概念社区发展特指城乡基层社区通过建设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2)社区发展特点○变由社区内外少数人决策为由社区广大成员自己对共同关心的事情作出决定;○变很少人参与为许多人参与;○变依赖外部人力物力资源为发掘潜力,自力更生。(3)社区发展原则①充分发扬民主。②从解决迫切的问题入手。③挖掘潜力,自力更生。④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并重。(4)社区发展工作步骤调查了解社区的问题与需要,拟订某一阶段的社区发展计划,实施社区发展计划,检查总结社区发展工作,以利不断推进社区发展。6.社区服务(1)社区服务的特征①不只是一些社会自发性和志愿性的服务活动,而是有指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服务体系。②面向全体社区成员,不以赢利为目的,不少项目与服务是免费的。③社区服务是以社区全体居民的参与为基础,以自助与互助相结合的社会公益活动。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是社区服务生命力的真正源泉。(2)社区服务体系①老年人服务系列。如敬老院、老人婚介所等。②残疾人服务系列。特殊教育机构、寄托所等。③婴幼儿服务系列。如托儿所、幼儿园等。④青少年服务系列。如校外辅导站、帮教组等。⑤精神卫生服务系列。如看护组、康复活动等。⑥拥军优属服务系列。如拥军优属服务站等。⑦社会救助服务系列。如送温暖做好事等。⑧文化娱乐服务系列。如阅览室、文体活动等。⑨便民生活服务系列。如家务劳动服务站等。⑩民俗改革服务系列。如推行民俗改革,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等。(3)社区服务的作用○可以拥有更多的公共服务、社会福利和闲暇时间,让人们从沉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以使人们更集中精力从事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通过广泛的群众参与,使自强、自助和互助、互爱的社区服务精神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精神文化活动及参与社会管理的机会。7.社区的“失落”与“回归”(1)社区的“失落”现代城市里由于人口异质性、高流动性,以及社会关系特质、社会的组织特质和文化特征等方面的变化,使都市人越来越远离本来意义上的“社区”。(2)社区的“回归”回归是要发掘和复兴“社区”这一传统社会结构中蕴含的某些精神文化价值,如人际聚合力、社群公共生活的参与性,以及基于群体生活意识的认同感、归属感、互助性和公益精神等。回归既是对社区本质精神的诉求,又是要超越狭隘的亲情、人情关系,走向更大的人际互动。第二节城市居民行为1.居住行为(1)基本行为:即生理行为,是人人都有的,如进食、睡眠、盥洗、便泄等。(2)家务行为:是保证基本行为的行为,如生活中的炊事、洗衣、扫除等内容。(3)文化行为:追求精神生活享受的文化行为,如阅读、看电视、文娱、锻炼身体等内容。(4)社会行为:如交往、参加会议、购买等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际交往范围不断扩大,除了满足物质交换的依存需要,又增加了精神交流的需求。2.消费行为(l)概念:消费行为指人们在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时所进行的活动(选购、比较、购买和使用产品)。近年来消费内容由物质向精神转化。(2)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个人因素、集体因素、经济与文化因素。(3)购买行为的形成:购买是消费行为的关键性组成,有售货员及购买者的角色行为。广告的质量、服务水准、从众与时尚等因素对购买起较大作用。3.工作行为(l)概念:由于个性结构、各人的工作能力、以及团体的不同气氛、领导方式和工作环境的差异,表现出工作行为的区别也很大。(2)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可提高工作效率。(3)团体气氛:团体气氛指团体内工作上是否协调,以及团体争取的目标等。(4)领导方式:一个团体工作效率的高低,气氛是否良好,与领导者的工作方式有直接关系。(5)个人差异性:团体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太大,相互合作将产生一定困难。个人差异性会受外界影响而变化。讨论物业管理单位可以开展哪些社区服务?第三节生活方式及发展趋势1.生活方式定义生活方式是指,在不同的社会和时代中生活的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下和在一定的价值观制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需要的生活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和。2.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1)劳动生活方式:劳动就业方式、劳动条件、劳动时间、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等方面。(2)物质生活资料的消费方式: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观念等。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绝对贫困,50%~59%为温饱,40~49%为小康,30%~39%为富裕。(3)精神生活方式: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具有精神生活需求。精神生活能使人的归属感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上的寄托,满足人的创造性需求。内容包括:获得信息(看报、听广播等)、交往、宗教活动、业余爱好与创作、参加或观看文艺、体育活动、旅游等。(4)闲暇生活方式生活时间分类用于工作和上下班路途用于个人生活必需用于家务劳动用于自由支配(闲暇时间)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越高,拥有的闲暇时间也就越多。西方发达国家每天闲暇时间为5小时左右,我国3小时左右。闲暇时间作用①补偿劳动消耗,恢复脑力和体力,增进身体健康。②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的需要。③有助于科学、艺术的发明与创造。④激发人的各方面的才能,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3.人类文明发展趋势(1)信息文明占主导地位(2)东西方文化的大整合(3)全球市场经济一体化(4)“地球村”时代(5)生活方式地位不断提升4.影响未来生活方式的因素(1)科学技术发展(2)多种社会因素互动:①市场经济的全球化;②经济的快速增长;③社会结构因素;④生态因素。(3)发展趋势多。一种是乐观主义的观点。托夫勒认为,只要随着信息产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就可以解决现实中的许多矛盾而进入一个理想王国。另外一种是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悲观主义观点。(4)人类价值观。许多学者认为未来的世界需要对自然给予关心而非粗暴地利用,要有精神追求而非物质上的贪婪等等。5、生活方式大趋势(1)世界化和民族化(2)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平衡(3)健康第一(4)生态型(5)终身学习(6)家庭“复兴”(7)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力渐趋式微(8)面临诸多危困:人口、生态危机、“南北”问题、“物支配人”、犯罪、恐怖活动、暴力、吸毒、家庭危机、安全和战乱问题等。讨论人类生活方式大趋势有哪些?物业管理单位如何应对?第四节人际交往及邻里关系1.人际交往定义人际交往是指个体之间、个体与团体以及团体之间交流与作用的动态关系。人在物质交往的同时,渗透着人际交往,各项城市生活总要通过人际交往去实现的。大都市人际交往的特征交往频率高。群体性、角色性特征显著。大众传媒与信息交往加剧。团体横向交往密切。人际交往的障碍①社会因素的障碍。②文化因素的障碍。③个性因素的障碍。2.邻里与工作群体(1)邻里邻里是地缘相邻并构成互动关系的基本群体。住地毗连的人们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有着显著的认同感和感情联系,由此构成相对独立的小群体,即邻里。邻里的特殊性:①地缘性;②情感性;③非正式性。邻里的社会功能:①相互支持的功能;②社会化的功能;③社会控制功能;④交流的功能。导致邻里交往减少的因素:①现代邻里结构的变化;②高层单元住宅的兴起;③社会流动和迁徙的频繁;④家庭成员的高节奏、非群体化生活。(2)工作群体①它以业缘关系为纽带,有完成组织目标所赋予的任务的功能。②它建立在正式规范基础上并受其制约的正式群体。③它的成员有经常的面对面的直接交往。这种交往容易超出工作范围之外,形成个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它的社会功能:①工作群体有促进组织目标达成的功能;②工作群体有情感交流的功能;③工作群体具有实现人的价值的功能。3.住宅布置与邻里交往现代社会人们要求居住区提供住房和公共服务设施外,还应具备如下的社会功能:①提供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互助。②提供感情与思想上的交流。③提供行为上的约束。④提供闲暇的消遣。在封闭性较强的空间里,与在开放的外向性空间比,居民有较强的领域感和安全感。住宅布置成组团,散的自由布局或均衡、呆板的比行列式布局更能激发起居民的归属感,行为也能得到规范。居民社区活动示意图人流活动特征表作业题目:人际交往及邻里关系问卷调查要求:1、每组3—4人;2、每组自己制订调查问卷;3、有效调查问卷数要大于50份;4、提交调查报告一份。第五节个人空间与室外活动场所1.距离○密切近距离指两人距离在15厘米之内,密切远距离指两人握手或接触的范围,为15~75厘米;○个体近距离

1 / 4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