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人居环境科学释义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与过程人居环境科学基本框架构想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论人居环境科学与教育人居环境科学实践的道路上第一章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与过程学习城市规划理论的探索过程,从而理解“人类聚居学”的主要内容。§1对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国内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创始人,吴先生认为,当今科学的发展需要大科学,人居环境包括建筑、城镇、区域等,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面对错综复杂的自然与社会问题,需要借助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通过多学科的交叉从整体上予以探索和解决。40年代:1945年,沙里宁《论城市》1946年,“田园城市”、“雅典宪章”、“未来城市发展模式”1948年,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偏重于从建筑师的角度理解城市与城市设计。50年代:参与城市规划实践与教学理论分散而无系统,与实践距离远。苏联城市规划:“劳动平衡”、“计划经济”,仍以建筑形态规划为主。建筑师的规划主要是:土地利用交通系统建筑群的章法与布局具体的城市设计技巧等即“物质规划”或“体形规划”1961年,编教材《城乡规划》结合当时中国城市规划的建设实际与业务经验,总结原则。二战后,特别是建国后,中国城市建设问题和城市规划受到普遍关注。当时出现的理论、经验一、分散而缺少系统性二、苏联,教条化、概念化1958年,保定城市规划,旧城区、新城区、近郊农田、路网规划和农村居民点综合考虑,并进行区域发展方面的探索。1960-62年,住宅和住宅区的研究试验,实现不同专业和工种的结合,“先地下后地上”建设取得实验成果,进行城乡统一规划,经济、社会、住房建设综合研究探索。20世纪80年代,对“文革”破坏出现的城市建设问题,进行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成立“城市科学研究会”。提出城市研究要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总结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总结过去的经验理论,正视问题,探索思想、方法,城市规划向多学科发展,逐步形成完整的体系。§2从霍华德、盖迪斯到芒福德——近代城市史理论的丰富遗产霍华德、盖迪斯、芒福德的主要理论内容1.霍华德的主要理论内容2.盖迪斯的主要理论内容3.芒福德的主要理论内容1.霍华德的主要理论内容在19世纪中期以后的种种改革思想和实践的影响下,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EbenezerHoward)发表了他的著作《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aPeacefulPathtowardsRealReform》)(再版时以《明天的田园城市》为题),提出了田园城市(GardenCity)的理论。这是城市规划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的许多内容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霍华德后来确定的田园城市概念为: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田园城市的主要内容有:1.霍华德的主要理论内容城市的“磁性”霍华德认为,城市环境的恶化是由城市膨胀引起的,城市无限扩展和土地投机是引起城市灾难的根源。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使城市土地属于城市的统一机构;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具有吸引人口聚集的“磁性”,如果能控制和有意识地移植城市的“磁性”,城市便不会盲目膨胀。下图是他关于三种“磁力”的图解,图中列出了城市和农村生活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并论证了一种“城市——乡村”结合的形式,即田园城市,它兼有城、乡的有利条件而没有两者的不利条件。1.霍华德的主要理论内容城-乡一体:将城乡联姻形成第三块磁铁,目的是将乡村的优美和城市的优点结合在一起;一个人口密集的中心,被外围更大面积的农业区域所包围和限定,使农民能很方便地进入城市市场,而城市居民则能很方便地获得田园之乐。这不是在乡野中的一个镇,更不是一个花园郊区(GardenSuburb),而是一个城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机体,一个永久的婚姻。1.霍华德的主要理论内容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人口规模限制为3万人,占地1000英亩,外围有5000英亩农业用地作为永久性绿地。城市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6条大道由圆心放射出去。城市中心是公园,围绕在公园四周布置大型公共建筑,其中包括市政府、音乐厅、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画廊和医院等,它们的外围又是一圈公园,公园外圈一些商业用房,居住区位于中间地带,环状林荫道从其间穿过,大道当中布置了学校,儿童游戏场和教堂,城市外环布置了工厂、仓库、市场等工业用地,最外围是永久性农业用地。1.霍华德的主要理论内容霍华德设想: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他称之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中心城市的规模略大些﹐建议人口为58000人﹐面积也相应增大。城市之间用铁路联系。1.霍华德的主要理论内容1.霍华德的主要理论内容总结霍华德的理论比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前进了一步。他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了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等重要问题都提出了见解,是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的里程碑。2.盖迪斯的主要理论内容关注于人类生态学的领域: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揭示现代城市成长和变化的动力。《进化中的城市》(1915)盖迪斯对规划的贡献就是牢固地把规划建立在研究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即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盖迪斯提出:工业的集聚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造成了一些地区的城市发展的显著集中。在这些地区,城市向郊外的扩展已属必然,并形成了使城市结合成巨大城市集聚区或者形成组合城市这样一种趋势。在这样的条件下,原来局限于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城市规划应当成为城市地区的规划,即将把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的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和它们四周的影响范围。3.芒福德的主要理论内容芒福德(1895—1990)的区域思想主要著作《城市的文化》(1938)《城市发展史》(1961)a.生态学区域论:深受盖迪斯的影响,继承了盖迪斯生态学区域论的观点,强调把区域作为规划分析的主要单元,在地区生态极限内建立若干独立自存又互相联系的、密度适中的社区,使其构成网络结构体系。b.城市—区域研究:芒福德倡导城市—区域研究,提出从城市之外更为广阔的地域来研究城市问题。他认为“区域是一个整体,而城市是它其中的一部分”,“真正成功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区域规划的第一不同要素需要包括城市、村庄及永久农业地区,作为区域综合体的组成部分”。c.区域整体观:芒福德还对城市密集地区进一步提倡区域整体观,主张大中小城市的结合,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当我们看那些自然的建筑,如高山和小坡,轮廓无规律而变化多端;相应地,桥墩、墙壁和角楼也应该各不相同。然而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往往不经过努力,设计中规中矩。其实只要研究一棵橡树或者榆树就可以驳倒那些常规的理论。”这就是芒福德贯彻一生的设计理念。芒福德设计的木教堂比他设计的石教堂更具有华丽的哥特式特点。怀玛特的圣奥古斯丁教堂好牧羊人教堂这座教堂由著名建筑师本杰明·伍尔菲尔德·芒福德于1935年建造,其设计的哥特式木结构和石结构建筑在新西兰独一无二。§3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1.对道氏学说的认识2.道氏学说简介3.对道氏学说的评价1.对道氏学说的认识“人类聚居学”是希腊建筑师道萨迪亚斯(C.A.Doxiadig)于20世纪中叶提出来的。道氏1913年出生于保加利亚,自1950年创办“雅典人类聚居学研究中心”,直至1975年逝世,一直致力于“人类聚居学”思想体系的构建工作,在国际城市规划和城市科学研究领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道氏把日趋恶劣的城市环境称之为“城市恶梦”,他断定“人类聚居正在走向灾难”。2.道氏学说简介道氏提出应当“为生长做规划”。他呼吁,应该把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居住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广义的系统研究。道氏理论特点:1、对时代及其所面临的任务的认识。2、考虑问题的整体观、系统观。3、在建筑与城市科学中,较早地有意识地运用交叉学科的观点,引入多学科理论方法,从事城市研究。4、初步建立理论框架。3.对道氏学说的评价道氏及其同事们将人类聚居学理论应用于许多人居项目中,这些项目覆盖了多个领域,如乡村聚落,建筑及灌溉系统,工业聚落,工厂,动力及公共建筑,生业及旅游,交通通讯,房地产,城市重建,新城建设等。“道氏的理论主要根据西方国家的现象和经验,对其战后第三世界人口稠密、资源紧张、发展迅速、经济贫穷的国家,如亚洲发展中国家等,涉及不多。”因此,在借鉴道氏理论时,要联系实际探索适合中国的具体道路。3.对道氏学说的评价道萨迪亚斯恢复人类聚居学的意义正在于为建设美好的人类生活环境重新树立一种可供参考的体系,并由此令“创造使居民能幸福、安全地生活”的人类聚居的理想有可能成为现实。这种体系的认识基础在于对一些基本关系的重新确定,通过这些确定生发出来一个可以成为我们实际工作指导的框架。由于道氏人类聚居学体系的提出是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其间由于体系研究本身的中断,同时人类社会在近二十年里又发生了许多巨大的变化,网络科技、生命技术等一些问题与现象的出现超越了道氏的想象范围,人类聚居学的一些理论在现代的条件下已经显得有些滞后。吴先生通过对霍华德、盖迪斯、芒福德们的城市规划理论的回顾与分析,然后与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进行对接,为大家廓清了思路,梳理了文脉。书中指出:霍华德是近代城市规划的启蒙者,面对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出“田园城市”的新概念,并开始了中心城市与卫星城的规划模式的思考;盖迪斯与霍华德堪称“两股并行的溪流”,前者提倡“区域观念”,突破城市的常规范围,对城市进行“先诊断、后治疗”的规划方法;芒福德则以自己的人文观、区域观、自然观形成独树一帜的研究体系。§4人居环境科学的提出1.当今世界人类住区发展的主要趋势2.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历史发展与现状3.时代要求发展人居环境科学提出的背景:受道氏人类聚居学的启示;二战后,第三世界在城市发展中出现种种新情况。1.当今世界人类住区发展的主要趋势1)城市作为一种人居环境,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2)人类聚居的可持续发展3)全球一体化与地域差异2.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历史发展与现状1、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遗产与理念1)区域发展规划2)土地利用3)城市规划4)城市设计5)园林与风景区的经营6)崇尚节俭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所以如果得到好好的养护,没有东西不能生长;如果失去护养,没有东西不会消亡。孟子是由牛山的树木被乱砍乱伐得出善心是要滋养呵护的,就如爱护森林爱护他就会枝繁叶茂,否则把树林砍伐光了人心也就离禽兽不远了。2、中国人居环境发展的教训“屯田”、“守边”、“造宫殿”、“堕城”启蒙时代晚20世纪初,外国建筑师来中国;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建筑师学成归国南京中山陵、广州中山纪念堂等。蔡元培、张謇等。20世纪后半叶,提出“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落实大规模工业项目。60年代初,文革后重新认识城市作用,探讨城市发展战略,调整机构,拟定城市发展规划。目前,城市概念发展到区域概念,“西部大开发”、生态城市等。3.时代要求发展人居环境科学21世纪议程,提出人类住区工作的总目标:改善人类住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质量和所有热,特别是城市和乡村贫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此列出八个发展目标。内罗毕联合国人居中心课题研究。1996年伊斯坦布尔第二届世界人居大会。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提出建立“人居环境科学”的设想。1993年8月,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大会在北京隆重拉开了帷幕,吴良镛教授应邀登台给院士们作学术报告。经过事先与周干峙、林志群先生周密切磋而酝酿的“人居环境科学”之观点,在报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并获得了与会者的热烈掌声。“人居环境科学”是针对我国“城乡

1 / 4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