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领导环境与体制一、领导环境(一)何谓领导环境?任何领导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的。领导人员和管理人员是在经济、社会、政治及技术力量变动的开放系统中进行经营和决策的。因此,领导环境对于领导有效性的影响,就成为领导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领导者受制于环境和试图塑造环境这一双重趋向都是存在的,与环境产生严重抵触的决策往往导致领导失败,而有些领导者因过分受制于环境,从而为其保守和谨慎提供了借口。环境从最初的含义来说,主要是指空间意义的范围大小,因此它具有明确的空间边界,即环绕而成的区域。《元史·余阙传》中说:“环境筑堡寨,选精甲外悍,而耕稼其中。”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逐渐突破了其狭窄的空间属性,而被赋予社会和人文意义。我们现在一般是以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来概括之。领导环境是指制约和推动领导活动展开的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的组合,是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要素影响领导行为模式的社会氛围和外在条件。它作为领导活动中的一个基本要素,是对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群体目标的一个有效补充,是把那些狭隘的独断主义论断从其谬误中解放出来的积极力量。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经验社会心理学家最相似的发现之一就是关于领导的发现。他们都认为,关于领导是什么,这取决于它所处的特殊情形、它要完成的任务,以及领导者的下属的特征。(二)构成领导环境的变量1、自然变量应当以足使它的居民能够过闲暇的生活为度,使一切供应虽然宽裕但仍须节制。城邦土地面积决定人口(公民)数量的依据和标准。分析了气候和土壤是如何影响政治制度的。在气候炎热的地方,因此妇女们的“理性”和“容色”永远不能同时存在,因此在这种地区一夫多妻制就是很简单的事。在气候温和的地方,因为妇女在结婚时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因而就有较多的理性和知识,因而很自然地给两性带来一种平等,结果法律也只规定了一夫一妻制。甚至孟德思鸠认为基督教在中国难以发展,也是因为气候的原因。再例如,对于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来说,就可能出现不同的领导组织结构和领导体制。在自然资源匾乏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国度之间,就会有不同的领导观念和领导哲学产生。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就是从自然环境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因的一部著作。2、政治——法律变量政治——法律变量是构成领导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任何领导活动并不是一种自然人的行为,它总是与一个国家的政治传统、政治精神和政治权力结构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对于企业组织来说,政治气候、法律尺度和法律环境对企业组织内部的领导与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许多不发达国家中引进先进管理方法的主要障碍是过多的政府控制与限制。因此,我们会发现,集权制国家和分权制国家中的领导活动也呈现出不同画面。而在政府干预强和干预弱的国家中,企业组织、教育组织和群众组织中领导活动也具有迥然不同的特征。领导者是否拥有足够的自主性和规范性是衡量政治——法律环境影响领导行为的重要指标。3、教育变量“组织机构的品质与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机构人员的整体素质。因此,一个国家教育的性质和质量是决定其管理者业绩水平的关键因素。如果一个管理者只能从文盲和未受过任何训练的农夫中挑选组织成员,而另一个却可以在熟练工人和大学毕业生中挑选组织成员,那么两者组建的组织机构将是完全不同的。一种观点认为。在所有的外部变量中,教育在改变管理者和领导者工作态度方面所施加的影响是最大的。受过高等教育和培训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往往比较信任他们的下级、能放权给下级。他们比较有远见,在挑选和评价下级的时候往往更具目的性。在吸取控制、引导和决策等方面的现代技术时,他们也颇具潜能。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是否受过系统的、较好的教育,对于领导者和管理者来说,似乎并没有必然的影响,或者说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开阔的知识视野,不能保证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下级抱有充分的信任,也不能保证他们通过授权实施分权式领导。相反,他们的自信反而加剧了集权和专断的程度。更有甚者,他们有时会把下属视为一窍不通的蠢货。实际上,这两种观点仅仅是过分突出了知识和教育变量在领导环境中的重要性,而没有与其他环境变量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更没有把它与领导者个人的性格、观念以及习惯联系起来。如果不把这一变量置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之中进行分析,得出迥然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也就不足为怪了。良好的教育体制、较高的教育水平如果与现代民主制度、领导者尊重人的观念和具有包容性的性格相结合,那么就会得出前一种结论:如果领导者和管理者是在一种集权化的政治环境中诞生的,再加上领导者自身的独断、专横和自我中心主义,那么他们的知识容量与开明、民主的领导方式之间非但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反而有可能将之推向一个专断者的位置之上。从这一视角入手,得出后一种结论,也就可以理解了。可见,教育变量虽然是重要的,但它是否对领导活动具有强大的影响力量,要把它与其他变量和领导者自身的特质联结起来进行整体考察,才能得出较为中肯的结论。4、社会——文化变量社会——文化变量主要体现在文化传统、社会心理、意识形态、个人价值取向等几个方面。在不同文化中的决策活动和领导方式是否不同?从一个国家到另外一个国家的过程中到底会发生哪些变化?这是领导学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不同文化中的领导(leadershipindifferentculture)。也就是说,领导理论提出那些领导方式对于跨文化(cross-culture)是否适用呢?所以斯道戈迪尔说,我们必须思考独特的或一般的领导活动与特定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这种特定背景下的领导要求对于一般的文化制度进行检验和考察。但是,“民族或国家边界”确实在领导者的晋升速度方面制造了一些差别。同样,领导者对目标和冒险偏好、实用主义、人际交往能力、有效的智能、情感坚定性以及领导风格等方面的态度也与他们的晋升速度有一定的相关程度。研究表明,领导方式的跨文化差别确实存在。他们发现,英国较“关心人”的管理人员比其他国家的管理人员更容易被下属看成是倾向任务型和商量型的。英国的管理人员更容易被看成是“关心人”的。美国的高度“关心人”的管理人员比其他国家的管理人员体现了更多的商量和参与性行为。香港的高度“关心人”的管理人员同下属讨论他们的个人生活问题,工作之余花时间同他们讨论事业前途问题,在工作时间同他们频繁见面。因而,香港的管理人员同英国的管理人员一样,相对美国的管理人员而言。在“关心人”和“关心组织”之间的区分不太明确。日本的高度“关心人”的管理人员帮助下属解决个人困难,花很多时间同群体在一起。总之,在不同国家,“关心人”和“关心组织”的领导方式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一个国家的文化有助于确定不同领导方式的表现与风格。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组织与领导者、管理者如何运作的指导方针是由该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社会准则、风俗习惯和期望来确立的。比方说,在某些文化和社会中,社会反对妇女从事管理工作。组织成员在工作时表现出的价值观和态度源自于其宗教信仰、家庭和一些社会惯例。梅塔比较了印度与美国管理层中的人际关系方法,并写道:在美国文化中大多数人认为选择的自由是一个重要的社会价值观,而人际关系的方法却历来强调参与。在印度,选择的自由并不在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中,印度的就业机会较少,因此在公司工作的人们主要关心的是工作的稳定性。由家庭和教育体系中培养出来的依赖意识在工作中也有体现。许多家族式企业已开始明确划分所有权和管理权之间的界线,这意味着管理者在行动和授权上有了更大的自由。管理者和领导者应该认知和预测社会风气的变化,并要找出方法来应付这些变化。(三)领导环境的分类1、内部环境所谓内部环境就是指组织内部由各种要素组合起来的一种情势。它主要包括以下要素:(l)组织的性质与类别。教育组织和军事组织以及企业组织中,领导方式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2)组织内部的小传统。这些小传统决定着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模式、工作观念以及个人的发展方向等。(3)上下属的成熟度。领导行为理论和领导权变理论实际上对下属成熟度对领导方式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4)工作结构化程度。因为这是分析领导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变量。(5)领导者的特质。领导者不仅是在领导一个组织,而且也是在领导自身,故西方学者提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必须学会领导自己(leadyourself),因为领导者如何将自身的特质与组织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领导自身的有效性。认为任何情境下领导行为都有效的看法可能并不正确。领导并不总是重要的。无效因素、替代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当下属的特点为有经验、受过培训、专业取向或对组织奖励十分淡然时,则可以替代或抵消领导的效果。第二,当工作本身十分明确、规范(高结构化任务的特点)或本身能满足个体需要时,对领导变量的需要也大大减少。第三,某些组织特点,如正式明确的目标、严格的规章和程序,或内聚力高的工作群体,都可以替代正式的领导活动。2、外部环境领导外部环境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政治权力的影响。也就是说,组织内部领导体制变革的程度都要存在于政治权力所允许的限度之内。(2)社会心理的沉淀。任何组织内部领导的有效性都受制于该社会文化心理沉淀的影响。沉淀到人们心中的文化心理,为人们理解领导和评判领导提供了一种软性的坐标体系,它甚至为领导缔造了一道道德防线,那些试图冲破这道道德防线的领导,都要为此付出较为巨大的代价。(3)外来文化影响程度的高低。尤其是在全球化时代,外来文化的影响就成为组织外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为全球化做好准备(bereadyforglobalization)。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个人都会面临着来自各方的严酷竞争,全球化的过程夹杂着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对抗,因此,任何一个领导者都要为全球化的来临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应该具有必不可少的敏感性。3、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由于任何一个组织都是一个开放系统,这就决定了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必然处于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过程之中。内外环境的互动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决定组织发展和领导有效的重要变量。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外部环境对内部环境产生压力。外部环境的压力往往是一个组织图谋变革的原动力。因此,能否有效地应对外部环境的压力,是衡量组织内部领导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2)内部环境对外部环境存在着抵制和适应的两重性。经济环境能带来新的机遇。也能增大竞争压力;政治环境可以带来自由,但也能限制个人与组织的权限;而开放系统中的社会环境会给恰当的行为造成更多或者说是不同的预期。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并不总是协调一致的。内部环境对外部环境有适应的一面,这是领导者能够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压力的结果,还有抵触的一面。(四)领导环境的影响领导环境对领导活动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1)领导环境是决定领导有效程度的重要变量。(2)领导环境的变化是推动领导变革的重要变量。(3)特定时期的领导环境决定着领导变革的限度。领导环境作为领导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对于领导有效性的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领导者在决策和领导整个组织时,应把领导环境的影响置于一个重要地位。二、领导体制(一)何谓领导体制领导体制指的是组织内部以领导权限划分为基础所设置的机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制度和规范。领导体制是领导关系的制度化、体系化。包括(1)机构的设置;(2)领导权限的划分;(3)机构之间的关系模式。在这三个环节中,领导权限的划分是领导体制的核心。(二)领导体制的演变原始氏族部落议事会,实际上是一种通过自然组合和习惯调节的自然式集体领导体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一个职业化的领导管理阶层,正是这种职业化领导管理阶层的出现,才使得社会活动在一种体制化的结构中进行,领导学的诞生也就不可避免。1、从家长制领导到管理阶层的兴起这一转变大约在工业革命前后。在工业革命之前,所有者和管理者集于一身,实行的是家长制领导。福特汽车公司是美国第二大汽车制造厂。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有者因不懂领导与管理的法则,而难以维持企业组织的快速发展,更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致使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这在管理学上被称为“经理制”。为牟取暴利,加大行车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