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资源经济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第1章:绪论1资源与环境概述1.1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征1.1.1什么是自然资源?•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与能量<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的及其生成源泉的环境能力。–前者为土地、水、大气、岩石、矿物、生物及其积聚的森林、草场、矿床、陆地与海洋等;–后者为太阳能、地球物理的循环机能(气象、海象、水文、地理现象)、生态学的循环机能(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食物链、微生物的腐败分解作用等)、地球化学的循环机能(地热现象、化石燃料、非燃料矿物生成作用等)--<不列颠国际大百科事典>•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UNEP自然资源的分类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自然资源指可以被人类利用的自然物;广义的自然资源要延伸到这些自然物所赖以生存、演化的生态环境。-按其在地球上存在的层位:地表资源和地下资源-按其存在的形态: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环境资源-按其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可分为劳动资料性资源和生活资料性资源;-按其利用程度,可分为再生的包括水、大气、动植物、太阳能、风能和潮汐能和不可再生的资源指所有的矿藏和土地1.1.2自然资源的特性(1)一般特性①有用性–最基本的属性;以人为本;有一定的条件约束:不同于“可用性”,更不同于利用②可控性—利用的能力–技术可及;经济可行:开发门槛/消费门槛。消费者意愿WTP;制度可容;不能控制的自然因素只能是自然条件③区域性–资源与位置和空间;资源分布;资源的地带性:植物资源地带性;成矿带;成土条件;流域;因地制宜的出发点1.1.2自然资源的特性(1)一般特性④系统性–自然系统–陆地表层系统–人地系统–资源系统•地表植被破坏→地表径流增加→水土流失→土地资源损毁→地面蒸发增强→土壤水分减少→地表干旱→地面空气干燥→气候资源质量变差→生态环境恶化→生物资源受损•各类资源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构成一个自然资源复杂系统•典型的资源系统:农业资源中的水土平衡/矿产中的共生、伴生矿•综合开发利用和出发点–资源共同体1.1.2自然资源的特性(1)一般特性⑤时效性(动态性)–认识:对自然的认识/对人自身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科技:蒸汽机/电/光/稀土–制度:理念+文化/法律法规–能力:技术/经济/社会能力–供需关系:稀缺1.1.2自然资源的特性(2)经济特性①稀缺性–相对于人的需求是有限的:稀缺是永恒主题;非稀缺的自然因素是自然条件;稀缺是动态的;稀缺是有空间差异的;稀缺既是理论的,也是经验的;稀缺既是刚性的,也是弹性的②财产性–有经济价值;保值增值性;贫困的富饶与富饶的贫困;绿色核算1.1.2自然资源的特性(2)经济特性③生产要素–劳动与土地;广义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资源、环境④市场性—商品属性–有价;可交换;资源市场⑤资源的多用性–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各种用途(资源多用);为满足某一资源功能,有多种资源选择(功能多宜)•资源多用性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同一资源在不同利用方式之间配置的竞争性,要求将有限资源进行最有配置,以取得最大效益;同一利用方式不同资源之间的可替代性,要求达到既定目标前提下,通过同一功能资源替代,投入最小。•部分资源的多用途具有同时利用的兼容性,要求对区域内资源综合开发,取得资源配置综合效益。1.1资源与环境概述1.1.2环境的概念和特征(1)环境的概念:环境在经济学领域和环境科学领域有不同的定义:①从经济学角度,环境被定义为:能提供多种服务的复合资产;②在环境科学中,指围绕着人的全部空间以及其中一切可以影响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天然的与人工改造过的自然要素的总称,前者是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及其运动的影响,后者指人类活动所形成物质、能量、精神文明、社会关系及其产生的作用。③从法律的角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作了如下界定: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自然遗迹,人文遗迹,城市和乡村等等。是指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客观物质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一个整体。生态环境:生态环境(ecologicalenvironment)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2)环境的特征①环境的功能性为人类的生存提供所要的资源,例如岩石提供矿产资源,地表土壤提供食物,生物圈提供食物等,空气等;调节功能:调节气候,调节气体,干扰调节等。净化功能:承载和净化废弃物。文化功能:景观、美学、娱乐等。②环境的整体性③环境资源的有限性④环境的差异性⑤环境的变动性和稳定性⑥危害的时滞性和不可逆性1.1.3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1)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将自然资源放在环境中研究环境的概念中已经包括了自然资源。•将环境放在自然资源中研究环境污染引起的环境问题,影响自然资源供给的数量和质量环境的自净能力,影响自然资源的供给•将环境与自然资源并列研究环境与自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人类的生命支持系统。(2)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资源、环境-经济大系统:经济系统厂商家庭投入自然环境系统产出资源开发利用废弃物回归1.2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产生的背景1.2.1资源问题不断突出(1)人口激增和资源供给的矛盾100多年来,全球人口增加了50亿,在20世纪末达到60亿,相应地,对资源的消耗量的增长速度也在增加;(2)全球正面临能源短缺和资源枯竭的严重危机:全世界60%的地区淡水供应不足,4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水;热带雨林在今后85年内会消耗殆尽,已探明的石油最多可开采30年,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探明储量不超过50年使用。1.2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产生的背景1.2.2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剧(1)全球气候变暖(2)臭氧层被破坏和损耗(3)生物多样性锐减(4)土地荒漠化(5)森林植被破坏(6)酸雨污染世界十大环境污染事件(1)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2)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3)1948年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4)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5)1953-1968年日本水俣病事件(6)1955-1961年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7)1963年日本爱知县米糠油事件(8)1955-1968年日本富山痛痛病事件1.3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3.1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资源经济学的孕育阶段(18世纪-20世纪初)•(2)资源经济学的产生阶段(20世纪20-50年代)•(3)资源经济学的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今)1.3.2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环境经济学的孕育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2)环境经济学的产生阶段(20世纪50-70年代)(3)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对自然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作用和矛盾比较全面的研究,是一门自然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和经济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从经济角度来思考资源与环境的问题,从经济学角度找到解决途径;(2)资源与环境配置问题与可持续发展(3)资源与环境核算(4)资源与环境政策第2章:一般微观经济学基础2.1竞争市场与效率•市场是指从事某一种商品买卖的交易场所或接触点。市场可以是一个有形的买卖商品的场所,也可以是一个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进行商品交易的接触点。•影响市场竞争程度的具体因素主要有:第一,市场上厂商的数量;第二,厂商之间各自提供的产品的差别程度;第三,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控制的程度;第四,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一,与市场的整体规模相比,各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规模必须很小,即市场是充分竞争的;•二,同一行业中的每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完全无差别的;•三,市场中的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掌握与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商品和市场的全部信息•四,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的;•五,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一致在理想的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个体利益最大化能够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需求•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需求必须是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影响商品需求数量的因素有: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价格预期等。供给•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既有出售的愿意又有提供出售的能力,才能形成有效供给。•商品的供给数量取决于多种因素:商品的价格、生产的成本(要素价格)、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均衡: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因为大多数环境物品是免费取用的公共物品,没有价格,因此对环境物品存在“市场失灵”。更多的结果是低效率或无效率。但是通过为环境物品规定价格或建立市场,就有可能通过竞争市场解决环境问题,并用效率标准判断解决效果。2.2消费理论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取决于商品的效用。效用是人们从消费一种商品中所得到的满足。对于效用,有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即基数效用分析法(一种商品对一个人的效用,可以用基数衡量)和序数效用分析法(一种商品对一个人的效用无法测量,但可以按照消费者的偏好排出顺序)。2.2.1边际效用分析法(1)总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某种商品而获得的效用总量。(2)边际效用:每额外增加一单位消费所增加的总效用。(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一定时间内,一个人消费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减少。(4)消费者剩余•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不同消费者的个人偏好有所不同,其支付意愿也就不一样。•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市场价格、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见图):消费者剩余=支付意愿(本质是假设价格)-实际支出(本质是市场价格)市场价格仅是支付意愿的一部分,并且小于或等于支付意愿,因此市场价格只是商品经济价值的近似表达。消费者剩余是支付意愿的一部分,并且小于或等于支付意愿,因此市场价格很低或者等于零的商品,消费者剩余也就越等于支付意愿,并可以用消费者剩余表征其经济价值•用需求判断收益的思路贯穿了环境经济学的多数内容。为什么?•用需求判断收益的不足之处:•第一:涉及环境问题时,需求和据此导出的收益常常很难衡量;•第二;需求曲线主要反映的是人们的支付能力和偏好,而没有考虑公平问题;•第三;人们的需求会受信息的影响;例如人们不知道环境破坏的后果;2.2.2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无差异曲线是指能够使消费者得到同样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的轨迹。无差异曲线的特征:1、无差异曲线斜率为负2、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3、无差异曲线互不相交2.3生产理论(1)生产函数:生产要素的数量和组合与它生产出来的商品数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技术依存关系,这种关系的定量描述就是生产函数。一般公式:Q=f(L,K,T,,,)典型的生产函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ES生产函数1])1([KLAQKALQ(2)短期生产函数假定:短期内厂商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只生产一种产品(产量为Q),只有一种固定投入——资本K,一种变动投入——劳动L,以分析变动投入对产量的影响。1)劳动的总产量TPL:与一定的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2)劳动的平均产量APL:总产量与所使用的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之比。它的公式为AP=TP/L3)劳动的边际产量MPL:增加一单位可变

1 / 2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