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环境经济理论(3)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曾寅初主要内容第1节环境经济体制论第2节环境经济文明论叙述内容:基本特征——主要内容——评价与展望第1节环境经济体制论一、基本特征1、公害历史和现实的理论化1•1不仅仅是公害解释的经济学,站在被害者立场上的实践的经济理论1•2不是现存理论的发展和应用(第三产业),而是现实调查、加工提炼的基础上理论化(第一产业)第1节环境经济体制论一、基本特征2、技术与体制既区别又综合的角度2•1区别和综合的含义区别:将公害问题区分为两个则面综合:注意两者分别对公害的联系、特别是两者之间的联系请看例子:第1节环境经济体制论一、基本特征2、技术与体制既区别又综合的角度2•2举例说明同样的技术过程P∶m→v+w(d)A社会→严重的公害问题B社会→没有出现公害问题原因在于:体制的侧面体制侧面→决定→技术侧面第1节环境经济体制论一、基本特征3、政治经济结构的批判分析3•1政治经济结构的含义体制侧面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制度与体制法律、司法、政体、政策体系社会各阶层、社会运动的主体等第1节环境经济体制论一、基本特征3、政治经济结构的批判分析3•2政治经济学手法∶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分析环境问题的现实背后的决定问题产生的总体政治经济结构。需要采用多学科综合的手法:经济学之外,还有政治学、法学、行政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第1节环境经济体制论二、主要内容1、公害现象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都留重人《公害的政治经济学》,1972年1•1公害问题的分析角度即使技术与发展阶段相同,公害的发生与对策也会有不同。这与经济体制有关系。从公害事例出发,得出的结论。第1节环境经济体制论二、主要内容1、公害现象的政治经济学分析1•2公害与经济体制的联系:4个侧面发生原因:现象形态:被害状况:防止对策:请看日本四日市大气污染公害的例子:仅分析发生原因。第1节环境经济体制论二、主要内容1、公害现象的政治经济学分析1•2公害与经济体制的联系:四日市的例子仅仅看发生原因:技术侧面:石油燃烧造成亚硫酸气体硫氧化合物(SOx)的大量排出仅限于此是不够的,关键还在于排放行为的存在形式?争论的焦点在于:原告认为被告在技术条件完全可能情况下,放弃了通过改善燃料而减少排放及其危害的努力。第1节环境经济体制论二、主要内容1、公害现象的政治经济学分析1•2公害与经济体制的联系:四日市的例子四日市的公害病(哮喘)严重发生期(1960年代前期)与排放密切相关:1959年~1963年8月:含硫成分很高的费硫酸等专用炉燃烧,30米高的烟囱日夜排放1966年为止,将废硫酸等作为常压和减压蒸馏装置的各加热炉的燃料,通过30米高的烟囱排放使用重油的含硫率:1959~64年:4.0%;1965~67年:3.5%;1968~69年:2.2%;1970以后:2.0%。第1节环境经济体制论二、主要内容1、公害现象的政治经济学分析1•3公害的定义(A)技术进步的社会性越来越强,因此经济主体受外界的影响与对外界的影响都很大的社会发展阶段中(B)经济主体仅仅贯彻私人企业的自主权与自我责任的原则的情况下(C)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D)对外部的不良影响,却除了最低限度的防止之外,不断在周围地区累积,而由量变到质变转化(E)而且,在多数情况下很难证实这一结果与经济主体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有关经济主体一般总在逃避责任(F)产生的危害具有外部性,即通常是对非特定的大量的企业或个人的危害第1节环境经济体制论二、主要内容1、公害现象的政治经济学分析1•4政治经济分析手法的特征首先从技术的侧面,指出公害产生的潜在技术可能性其次,从体制的侧面,分析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或者必然性的机制与原因第1节环境经济体制论二、主要内容2、决定环境的“中间制度”理论2•1政治经济分析方法论上存在的问题易陷于僵硬的技术体制二元论虽然有用,但是机械地理解,就容易认为:体制和制度不改变,问题就不能解决。例如: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环境污染问题?第1节环境经济体制论二、主要内容2、决定环境的“中间制度”理论2•2“中间制度”的内容作为技术侧面与体制侧面相互关系的媒介的“中间领域”——中间制度包括以下6个结构:“中间制度”的6个结构(1)(1)资本形成(积累)结构(国民总支出的构成,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对安全、自然保护等方面的投资的内容与数量)(2)产业结构(与包括资源消耗量、污染排放量等在内的、广义的公害影响因素的内容与数量直接关联的分产业的构成,以及循环利用状况)(3)地区结构(城市与农村的地理配置,城市化,大城市圈的扩展与城市内的空洞化,城市内区域结构,过疏与过密问题等)(4)交通体系(与(3)密不可分,是指包括人流、物流与信息流的流通整体,特别是以汽车为中心的交通体系)(5)生活方式(大量消费的生活方式,区域共同体的活动与作用等)“中间制度”的6个结构(2)(6)国家公共干预的形态(环境政策对经济的反向影响,而环境政策的影响因素包括:a)基本的人权形态:基本人权,不仅是财产权,还包括生存权,以及关于污染防止、自然保护等方面的社会权,在多大程度上已经法制化,现实的行政与司法是否认可这一点;社会权与财产权的优先顺序b)思想、言论、结社自由:例如,反对公害的舆论与运动的权利在现实中多大程度上得到保障c)民主主义的形式:三权分立特别是司法的独立性,议会民主主义,分权与民主参加的地方自治体制的发育程度d)国际化的情况:国民的民族主义程度,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与跨国企业地关系,参加国际协定的情况)第1节环境经济体制论二、主要内容2、决定环境的“中间制度”理论2•3“中间制度”论的积极意义1)“中间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共通的制度,避免了机械的二元论2)为社会体制的具体改革,提供了方向:即6种结构都向环境保护型方向转变第1节环境经济体制论三、今后的课题和展望1、国际比较分析中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1•1环境问题的普遍化和经济体制论的方法论优势可以根据中间体制论的框架,研究各国环境问题的具体情况可以超越社会根本制度的差异第1节环境经济体制论三、今后的课题和展望1、国际比较分析中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1•2分析有利于认识一般性和特殊性通过国际比较认识一般性。例如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进程的关系。根据各国的特殊情况,选择可供借鉴的经验与教训。例如工业化初期的环境恶化。第1节环境经济体制论三、今后的课题和展望2、从一个国家的结构分析扩展到世界联系的结构分析2•1地球环境问题等待新的世界范围的结构分析众多的地球环境问题:◎酸雨那样的跨国界广域环境污染问题◎公害出口: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污染转移◎造成热带雨林过伐的林产品贸易结构与规则◎贫困与生态破坏的恶性循环◎臭氧层破坏与地球温暖化问题国际问题,需要国际对策,需要新的思路框架第1节环境经济体制论三、今后的课题和展望2、从一个国家的结构分析扩展到世界联系的结构分析2•2经济体制论手法,应该为世界环境分析提供框架国际环境问题,是在复杂的国际利益关系中出现的,其背后同样存在着起决定作用的世界经济体系例如,有关环境的南北问题,需要从技术与体制的区别与联系中进行把握。第2节环境经济文明论一、基本特征1、从高层次的综合来看待环境问题1•1从更广阔的范围来看待环境问题特殊现象→整个社会的普遍现象涉及个别人→涉及几乎所有人1•2从更长远的历史来看待环境问题关注时代特征偶然的例外→历史的必然个别生产与生活的联系→时代生产与生活的联系第2节环境经济文明论一、基本特征2、从人类行为的社会性即文化层面来看待环境问题2•1人类活动是环境问题的根源2•2人类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意识的重要性2•3认为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经济文明本身第2节环境经济文明论二、主要内容1、经济文明的概念和构成要素1•1经济文明的概念一种经济形态所具有的特定的文化含义。这里的文化含义∶是指一个社会的基本价值判断、行为准则、法律规范、社会习惯,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存在的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第2节环境经济文明论二、主要内容1、经济文明的概念和构成要素1•2经济文明的构成要素包括∶第一层次∶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第二层次∶法律、规章、制度、习惯第三层次∶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第2节环境经济文明论二、主要内容2、现代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工业文明的反环境性2•1一切都以是否具有市场价值为判断依据资源环境往往是市场价值不存在的部分,因而其价值、其重要性就被忽视了。问题:经济学为什么把自然资源与环境作为无价值的东西?第2节环境经济文明论二、主要内容2、现代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工业文明的反环境性2•2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经济(1)为什么需要:大量生产才能降低成本,才能获取利润。大量消费才能,不断为大量生产提供市场。第2节环境经济文明论二、主要内容2、现代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工业文明的反环境性2•2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经济(2)环境后果:大量生产的环境后果∶资源加速耗竭;大量废弃物的产生大量消费的环境后果∶大量废弃物的产生第2节环境经济文明论二、主要内容2、现代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工业文明的反环境性2•2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经济(3)时代反思:工业化的时代是一个经济总量需要不断扩展的时代。其前途是什么?方向是什么?原本的目标是什么?例如∶长期不景气时代日本社会的不安和担心∶工业社会应该往哪里去?第2节环境经济文明论二、主要内容3、构筑新的经济文明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出路余谋昌的观点∶《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2节环境经济文明论二、主要内容3、构筑新的经济文明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出路3•1转变人类的价值观人类的价值观∶主要是社会的伦理观和美学观。(1)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承认自然的利益、承认自然的价值(2)确立新的伦理观,实施可持续生存的世界道德准则(3)确立重视自然美的美学观念第2节环境经济文明论二、主要内容3、构筑新的经济文明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出路3•2创造新的技术形式(1)生态技术及其主要特点符合生态学的基本规律(2)用可持续技术建设可持续产业可持续工业可持续农业(3)可持续的能源结构第2节环境经济文明论二、主要内容3、构筑新的经济文明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出路3•3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1)人类消费生活方式的改变(2)形成新的消费文化第2节环境经济文明论三、评价与展望1、对工业文明批判的看法1•1文明能否逾越?是否可以跳过工业文明阶段,进入一种新的文明阶段?第2节环境经济文明论三、评价与展望1、对工业文明批判的看法1•2为了某种文明,可以放弃发展吗?发展并不意味着人类的幸福发展是硬道理,不能因为环境等而影响发展。迅速发展和迅速衰退――发展速度不快,但是长期持续发展。第2节环境经济文明论三、评价与展望1、对工业文明批判的看法1•3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到底是什么?生态文明能够代替工业文明吗?自然主义,自给自足的方式是值得提倡的吗?自我循环型的自给自足社会∶中国的少数民族的例子第2节环境经济文明论三、评价与展望1、对工业文明批判的看法1•4工业文明的发展是悲观的还是乐观的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没有极限的增长技术是否万能?环境主义者是不是杞人忧天?环境主义者是不是都是悲观主义者?第2节环境经济文明论三、评价与展望2、发展的展望2•1环境伦理学的兴起和发展环境伦理与市场经济的调和2•2以新的价值观念为基础的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思考题1、公害发生的技术侧面与体制侧面的因素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区别于联系?2、什么是“中间体制”理论,它对于现实的环境经济分析具有什么意义?3、环境经济体制论手法,有哪些基本特征?4、如何理解经济文明及其影响因素?5、为什么说工业文明具有反环境性的特征?6、从经济文明的角度看,应该怎样解决环境问题?7、你是如何理解经济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参考文献1、都留重人《公害的政治经济学》,岩波书店,1972年2、宫本宪一《环境经济学》,岩波书店,1989年3、植田和弘等《环境经济学》(第6章),有斐阁,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