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环境心理学导论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9/14/2019园林学院环境心理学1、林玉莲,胡正凡编著.环境心理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徐磊青,杨公侠编著.环境心理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3、常怀生编著.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4、美理查德格里格等著.心理学与生活.王垒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5、才让措编著.心理学实验指导.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环境设计师为什么要学习环境心理学?2、环境心理学是什么,其主要讲述哪些内容?3、环境心理学是怎样产生的,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何?4、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模型有哪些?5、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第一章环境心理学导论什么是环境?什么是园林?环境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其主要的服务对象是谁?设计的目的首先是保护人爱护人,进而实现人对美的需要的实现。因此环境设计师要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以更好地为其服务。1、环境设计师为什么要学习环境心理学?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两者之间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心理学学科性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般把心理学称为边缘科学或中间科学。简单地说,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学科”,或者说是“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2、什么是环境心理学一、孟母择邻孟子的母亲,为了培养教育自己的儿子成才,三迁择邻,对于后来孟子成才,成为儒家学说的继承人,不无影响。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明代的无心子《金雀记·临任》中有这样一段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老爷既能作赋,小人岂不能作歌。”意思是说,靠近朱砂易染成红色,靠近墨就会变黑。生活中的环境心理学实例三、“狼孩”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在印度的某地荒野中发现一个“狼孩”,其外观形体面孔完全是人的模样,然而却生活在狼群中。据分析这可能是一次偶然机会,一个婴幼儿失落在野外,后被野狼发现,并被“收养”,由母狼哺乳喂养长大。由于长期生活在狼群中,逐渐养成“狼性”,失去了“人性”。学会了狼嚎、四肢走路、用嘴啄食、不懂人语。四、幼儿语言训练生活中有这样的事例,孩子的父亲是操汉语的中国人,而母亲是操日语的日本人,从小在两种语言环境中成长,入小学以后孩子在课堂以及和小朋友玩耍时,说汉语;放学回家说日语,这样逐渐同时掌握了两种语言。还有,操不同民族语言的父母亲,领养了另一个民族的婴幼儿,这个孩子自然学会了领养父母的语言,同时也就忘却了自己民族的母语。在这个语言训练过程中,都正好发生在儿童的发展成熟期,这个时期儿童的可塑性极强,语言的训练或改变并不十分困难。在没有掌握文字和语法之前,已能熟练的表达意愿了。五、场所精神场所可以理解为更广意义的环境,上自国家、地域,下至一山一水,一栋建筑物,一棵树,都是场所构成的元素,所有场所都是由天与地的具体特质所决定的。场所精神是人所表现出来的,其成长场所赋予人以特性或者烙印。场所精神的形成,产生于山、水、建筑物赋予场所的特质,并使这些特质和人产生亲密而难以割舍的关系,这就是乡土挚情。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环境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3、环境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一般公认始自德国人冯特(WilhelmWundt,1832—1920的工作冯特为莱比锡(Leipzig)大学教授,1879年在该校建立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实验室,正式从事有系统的心理学的实验工作心理学界公认,1879年为科学心理学的开始冯特被誉为科学心理学之父3.1现代心理学的发展结构主义心理学结构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后经他的学生铁钦纳(E.Titchenner)在美国宣扬推广。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经验,通过内省法来研究个人的直接经验。对经验的研究须从内容、过程和原因三个方面进行。机能主义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James,1842—1910)与杜威(JohnDewey,1859—1952)在本世纪之初所创立机能主义主张研究意识和“意识流”研究要回答的关键问题是:“行为的机能或目的是什么?”意识的作用就是使个体适应环境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或称行为论和行为学派,系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1878—1958)在1913年所创立行为主义主张,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行为不是由遗传决定,而是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经被动学习以后的结果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由德国心理学家魏特海默(M.Wertheimer)、柯夫卡(K.Koffka)和柯勃(W.Kohler)所创立较行为主义稍早一年Gestalt为德文,含有“形状”或“组型”之意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Gestal)在德文中意味着“整体”,他们主张人的心理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系由奥国精神医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在1896年所创立精神病诊治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影响人类文化和心理学发展的重要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用潜意识、生本能、死本能和力必多(Libido)等观念来解释人的行为动力精神分析人本心理学(humanisticpsychology),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Maslow,1908~1970)与罗杰斯(CarlRogers,1902—1987)在五十年代所创始人本心理学兴起的年代较精神分析论与行为主义为晚,故而被称为现代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thirdforce)心理学研究应以正常人为对象,研究人类异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经验,诸如:价值、生活责任、生命意义等,真正属于人性各种层面的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探索人们如何获取知识和使用知识的学问20世纪50年代随着信息论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语言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而兴起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U.Neisser)出版的《认知心理学》著作标志着心理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探讨人对信息的获得、存储、加工和使用的过程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认知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认知心理学(cognitivepsychology)不像前述五大学派一样,认知心理学不是由某人独创的,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逐渐演变而成的认知(cognition)一词的涵义,系指我们对事物知晓的历程。在此历程中,包括对事物的注意、辨别、理解、思考等复杂的心理活动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环境心理学最初产生于美国。布鲁斯威克(E.Brunswik)的知觉理论认为人们在构建环境时知觉起着积极作用。心理学家勒温(K.Lewin)认为,个体内部对环境的表征是决定其在生活空间运动的关键因素。总之,人类行为与物理环境之间有着紧密联系。这些观点为现代环境心理学理论观点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一)理论渊源3.2环境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勒温的学生巴克(R.G.Barker)和赖特(H.Wright),1947年创建了第一个环境心理学研究机构———中西心理学田野研究站(TheMidwestPsychologicalFieldStation),专门用来研究真实世界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末,巴克等人在中西心理学田野研究站对自然定居点中居民的行为进行生态学研究之后断断续续有一些理论研究;20世纪50年代霍尔(E.Hall)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个体使用空间进行了研究;20世纪60年代城市规划师林奇(K.Lynch)对城市表象和环境认知进行了研究。这些理论研究都为环境心理学的兴起开辟了道路。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美国出现了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社会变化带来的强大压力,要求放宽严格的传统实验方法,这为环境心理学的出现做好了准备。因为环境恶化,自然资源减少等现实困境,心理学家更加重视环境对个体心理行为的影响,纷纷研究与环境心理学有关的课题。至此,环境心理学作为一个确定的研究领域出现。(二)社会背景1961年和1966年在美国犹他大学举行了环境心理学会议。1968年建立了代表美国研究潮流的环境———行为学术组织:环境设计研究学会(EDRA),学会每年举行年会,同年,纽约大学建立了第一个环境心理学博士点。第一批环境心理学杂志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创刊,最著名的《环境和行为》杂志创办于1969年。1970年,伊特尔森(W.Ittelson)和普罗夏斯基(H.M.Proshansky)等人合编的《环境心理学》正式出版,同年,代表欧洲研究潮流的“国际建筑心理学会”在英国金斯顿(Kingston)成立。1971年,美国建筑学会费城分会等团体组织了“为人的行为而设计”讨论会。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会建立了一个新的分会———人口与环境心理学会,并出版了《人口与环境心理学》杂志。1975年有了第一个环境心理学的博士。20世纪70年代初有学者编译环境心理学著作80年代有一些关于环境心理学初步研究的文章见诸刊物一直到90年代关于环境心理学研究的书籍和文章都很少环境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与现状1995年在大连召开了第二次“建筑学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在会上正式成立了“中国建筑环境心理学学会”(2000年改名为“中国环境行为学会”),当时会员超过了50人。此后,基本上是每两年在各地轮流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1998年在青岛,2000年在南京,2002年在上海,2004年在天津)。科研论文的定期交流和环境心理学基本知识在高校中的系统传授,促进了学科在国内的发展。刺激理论认为现实环境是我们很重要的感觉信息源。这种信息既包括较为简单的信息,如光线、色彩、声音、噪声、热和冷等,也包括复杂的刺激,如房屋、街道、室外环境和其他人等。环境刺激可以有两种变化,即数量和意义。数量上,它可以是强度、持续时间、频率和发生源的数目等明显的维度上的变化。意义是由我们对这些环境刺激的心理学评价得到的,譬如我们的想法、社会的交互作用、工作的效能、情感,甚至包括由于此刺激场和我们对它反应的方式所造成的健康问题等。4.1刺激理论4、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模型适应水平理论这是一种以刺激为基础的重要理论,它主张个体在环境中适应于某一水平的刺激。尽管对任何人来说,并无一个特定数量的刺激是好的或坏的,但当刺激与其适应水平不同时,就会改变他的感觉和行为。唤醒理论此理论假设我们的许多行为和经验的形式和内容与我们在生理上被如何激发有关。与适应水平理论和唤醒理论都有关系的超载理论的核心是刺激太多。环境与行为研究很多涉及效能,由于超载引起的唤醒水平的变化可以影响作业的绩效。基于刺激的理论包括:压力压力的概念被广泛用于各种日常条件。造成压力的原因可以包括:空气污染、医院、办公室、极端的温度、交通、噪声和灾害等。基本上有两种压力模型:一种是强调生理反应,另一种是强调心理反应。在生理反应方面,Selye(1979)首先介绍一般适应综合症,人体的特定反应模式即使当压力源改变时仍保持不变。脑垂体和肾上腺对于压力有一系列特殊的反应:警戒,接着是抗拒,最后耗竭。强调了认知评价的作用,亦即我们尽力对情况的严重性做出评价,并与压力源对抗,这样,压力源的意义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因素了。环境心理学的另一组理论是集中在控制方面,而非刺激。我们可能适应于刺激的某一水平,并且刺激也会太强或太弱,但还有另一种情况没有提到,即我们对环境刺激能有多大的控制。显然那些对刺激的数量和种类能有很好控制的人要比无控制的人情况要好,这一类理论可以分成两种:4.2控制理论个人控制理论此理论由Barnes提出,它说明人们能否影响刺激的模式。人们由于缺少控制常常导致心理上的对抗,因此丧失了试图重获的自由,所以认定很难或不可能对刺激恢复控制,变成“习得的无能”,确信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克服不愉快的、痛苦的处

1 / 4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