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1第一节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调查一、自然环境调查的基本内容与技术要求(一)基本内容1.地理位置;2.地质;3.地形地貌;4.气候气象;5.地面水环境;6.地下水环境;7.土壤与水土流失;8.动、植物与生态。(二)技术要求1.地理位置⑴经度、纬度;⑵行政区位置、交通位置;⑶主要城市、车站、码头、机场的距离和交通条件;⑷地理位置图;2.地质⑴地质概况⑵地壳构造的基本形式(①岩层;②断层;③断裂)⑶风化情况;⑷矿藏资源情况:已探明、已开采;⑸预测地质灾害风险: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3.地形地貌⑴海拔;⑵地形特征(高低起伏)⑶周围地貌(山地、平原、沟谷、丘陵、海岸)⑷岩溶地貌、冰川地貌、风成地貌的情况;4.气候与气象⑴定量参数:年均风速、月均风速(最冷月、最热月)主导风向、气温(年、月、日平均)、极端气温、年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降水天数、降水量极值、日照天数;⑵主要气象特征:梅雨、寒潮、冰雹、台风、飓风等;⑶例外情况:需大气环评,除上所有,按《导则—大气》规定,增加有关内容;5.地表水环境⑴不进行地表水环境单项评价地面水状况(地面水资源的分析及利用情况)、地面水各部分(河、湖、库等)之间及其与海湾、地下水的联系,海浪的水文特征及水质现状,以及地面水的污染来源;⑵无需进行海浪单项评价海浪环境状况(海洋资源及利用情况,海湾的地理概况,海湾与当地地面水及地下水之间的联系,海湾的水文特征及水质状况,污染来源等)⑶需进行地面水(海湾)单项评价除⑴⑵两项详细叙述外,应按《导则—地面水》的规定,增加有关内容;6.地下水环境⑴不进行与项目相关的环评开采情况、埋深、上下联系、水质状况、污染来源;⑵需进行地下水单项环评除⑴外,还有:物理和化学特性、污染情况、水的储量与运动状态、水质演变与趋势、水源地及保护区的划分,水文地质方面的蓄水层特性、承压水状况。7.土壤与水土流失⑴无需单项环评项目周围土壤类型及分布、肥力与使用情况、污染主要来源、质量状况、周围地区沙土流失现状及原因。⑵需进行土壤单项环评除⑴外,还有:物理和化学特性、结构、一二次污染状况、沙土流失原因特点、面积、元素及流失量,附土壤分布图。8.动、植物与生态⑴不进行单项环评植被情况(覆盖度、生长情况),重点保护、稀有、受危害、作为资源的野生动植物;生态系统类型(森林、草原、沼泽、荒漠等)及状况。⑵进行单项环评除⑴外,还有:本地动植物清单,需要保护动植物种类与分布,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稳定性;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及影响生态系统的主要环境因素调查。二、社会环境调查的基本内容与技术要求(一)基本内容1.社会经济;2.文物与景观;3.人群健康状况。(二)技术要求1.社会经济⑴人口:居民分布、数量、密度;⑵工业与能源:厂矿企业分布、工业结构、总产值、能源供给、能源消耗方式;⑶农业与土地利用:可耕地面积、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构成及产量;农业总产值、土地利用现状,附土地利用图。⑷交通运输:公路、铁路、水路等交通运输概况与项目的关系。2.文物与景观⑴不进行单项环评项目周围具有的文物景观;文物景观与项目的相对位置与距离;文物景观的基本情况;国家地方的环保政策及规定。⑵进行单项环评除⑴外,还有:易受哪些物理、化学、生物学因素影响;目前得得有无已损害的迹象及其原因;主要污染源及其他影响来源;景观外貌特点;珍贵动、植物的种类以及文物景观的价值。3.当地人群健康第二节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一、大气污染源调查(一)大气污染源调查1.大气环境现状调查的种类:⑴大气污染源调查;⑵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⑶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⑷气象观测资料调查。2.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⑴一、二级评价,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源;⑵改、扩建项目包括新、老污染源;⑶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源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⑷已批复环评的未建项目等污染源;⑸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3.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⑴资料收集①新建项目:A、类比调查;B、物料衡算;C、设计资料;②在建和未建项目的污染源调查,可使用报告书中的内容;③现有项目和扩建项目的现状调查,可利用已有资料或实测;④分期实施的项目,可利用前期工程近5年内的难受监测资料,年度例行监测资料或进行实测。⑵分析方法①现场实测法Qi=QN·ci×10-6Qi—废气中i类污染物的源强,kg/h;QN—废气体积(标准状态)流量,m3/h;ci—废气中污染物i的实测质量浓度值,mg/m3;⑵物料衡算法(适用整个生产过程,任何工艺过程某一步骤或某一生产设备的局部衡算)∑G投入=∑G产品+∑G流失∑G投入—投入物料量总和;∑G产品—所得产品量总和;∑G流失—物料和产品流失量总和;⑶排污系数法根据《产排污系数手册》提供的实测数据和类比数据,按规模、污染物、产污系数、末端处理技术以及排污系数来计算污染物的排放量。4.污染源调查内容⑴一级环评①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满负核排放:按分厂、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改、扩建项目:现有工程排放量、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现有工程改造后的污染物预测削减量,并按上述三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毒性较大的污染物:估计其正常排放量。周期性排放污染源: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取值为0~1);一股可按季节、月份、星期、天、小时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②点源调查内容:A—排气筒底部坐标、海拔;B—排气筒几何高度、出口内径;C—烟气出口速度、温度(m、K);D—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速率(g/s),排放工况,年均排放小时;E—毒性较大物质正常排放速率(g/s),排放工况,年均排放小时。③面源调查内容A—面源所在位置的坐标、海拔(m);B—面源初始排放高度(m);C—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速率(g/s),排放工况;D—年排放小时数。④体源调查内容A—体源所在位置的坐标、海拔(m);B—体源高度(m)、边长(m);C—体源排放速率(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D—体源初始横向扩散系数(表3-1),初始垂直扩散系数(表3-2)表3-1体源初始横向扩散系数源类型初始横向扩散系数单个源0y=边长/4.3连续划分的体源0y=边长/2.15间隔划分的何体源0y=两个相邻间隔品中心点的距离/2.15表3-2体源初始垂直扩散系数源位置初始垂直扩散系数源基底处地形高度H0≈00z=源的高度/2.15源基底处地形高度H0>0在建筑物上,或邻近建筑物0z=建筑物高度/2.15不在建筑物上,或不邻近建筑物0z=源的高度/4.3⑤线源调查内容A—线源几何尺寸(分段坐标);B—线源距地面高度(m);C—道路宽度(m),街谷高度(m);D—各种车辆(型)的污染物排放速率〔g/(km·s)〕;E—各时段车流量(辆/h),平均车速(km/h),车型比例;⑥其他需要调查的内容建筑物下洗参数;颗粒物的粒径分布;⑵二级评价:参照一级评价进行,可适当从简。⑶三级评价:可只调查污染源排放概况,并对估算模式中的污染源参数进行核实。5.污染源调查案例表3-3污染源调查内容二、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一)资料来源1.收集环评范围内及邻近评价范围的各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的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资料;2.收集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3.进行现场监测。(二)现有监测资料的有效性1.有效性规定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各项污染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及污染物的分析方法的规定。2.监测方法的选用⑴已制定标准:环保主管部门制定的标准监测方法;⑵未制定标准:ISO国际组织和国内外的监测方法。⑶环评中列出监测方法、适用性及引用依据。(三)现有监测资料的分析1.达标:长期浓度(年均、季均、月均)、短期浓度(日均、小时)的达标情况;2.超标:超标率、最大超标位数、超标原因;3.环评范围内的污水平和变化趋势。三、大气环境质量监测(一)监测因子:1.常规污染物;2.特征污染物〔《工企设计卫生标准》(TJ36—79〕居住区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也应筛选为监测因子;3.没有环境质量标准的污染物,且毒性较大,也应选取为监测因子。(二)监测制度(表3-6)1.一级项目:冬季、夏季;2.二级项目: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必要时做二期;3.三级项目:必要时可做一期监测。4.其他注意事项: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有代表性的7天有效数据,采样时间应符合监测资料的统计要求。表3-6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制度内容一级评价二级评价三级评价监测季节二期(冬、夏)监测一期不利季节监测近3年监测或补充监测监测时段7天有效数据采样时间小时、日均采样符合GB3095对数据的有效性规定在不具备自动监测条件时,小时浓度监测要求02,05,08,11,14,17,20,23点的8个小时的浓度02,08,14,20点的4个小时浓度特殊规定充分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监测天数、点位(三)监测布点1.布点数量⑴一级评价——10个(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保护目标,不少于10个)⑵二级评价——6个(地形复杂,污染程度空间差异较大,环境空气瓮中保护目标较多的区域,可酌情增加监测点数目)⑶三级评价——2~4个;⑷其他注意事项①范围内有例行监测点位,或评价范围内有近3年监测资料,且数据有效性符合《导则—大气环境》(jh2.2—2008)规定,能满足评价要求,可不在进行监测;②公路、铁路等项目,选择主要集中式排放源,比如服务区、车站等,选择有代表性的环保目标设置监测点位;③城市项目,可不受上述监测点位设置数目限制。2.布点方法—极坐标布点法⑴一级评价——11个点(上风向8个,下风向加密1~3个)①轴向:以监测期内所处季节风的主导风向为主导风向;②0°值:取上风向为0°。③布点:0°、45°、90°、135°、180°、225°、270°、315°方向各设1个点;④加密:在主导风向下风向距离中心点(或主要排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1~3个监测点。⑵二级评价——4个点(上风向4个,下风向可加密布点)①轴向:以监测期内所处季节风的主导风向为主导风向;②0°值:取上风向为0°。③布点:0°、90°、180°、270°方向各设1个点;④加密:主导风向下风向应加密布点。⑶三级评价——2个(上风向2个,下风向可加密布点)①轴向:以监测期内所处季节风的主导风向为主导风向;②0°值:取上风向为0°。③布点:0°、180方向各设1个点;④加密:主导风向下风向应加密布点。⑷城市道路评价项目城市道路等项目,应在评价范围内,取有代表性的环保目标,设置监测点,还应结合敏感点垂直空间分布进行设置。⑸注意事项①监测点周围空间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的高度夹角小于30°;②监测点周围应有270采样捕集空间,空气流动不受任何影响;③避开局地污染源的影响,原则上20m范围内没有排放源;④避开树木和吸附田力较强的建筑物,一般在15m20m范围内没有绿色乔木、灌木。附:表3-7现状监测布点原则一级评价二级评价三级评价监测点数≥10≥62~4布点方法极坐标布点法极坐标布点法极坐标布点法布点方位在约0°、45°、90°、135°、180°、225°、270°、315°等方向各布1个点,并且在下风向加密,也可根据地形条件、至少在0°、90°、180°、270°等方向各布1个点,并且在下风向加密,也可根据地形条件、风频分至少在约0°、90°、180°、270°等方向各布1个点,并且在下风向加密,也可根据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布点要求各个监测点要具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环境敏感区域、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公路、铁路项目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位城市道路项目根据道路布局和车流量状况,选择有代表性的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位(四)监测采样污染物取值时间数